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培养就像为幼儿成长铺就的坚实路基 —— 它不仅让班级运转更高效,更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而常规的建立从来不是某一位老师的“独角戏”,需要主班、配班、保育员三位“教育合伙人”同心协力、默契补位,才能让规则真正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常规培养的核心前提,是三位老师拥有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标准。培养常规最好的时机是在小班,如果 “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新入学的幼儿只会陷入混乱,规则也会失去权威性。
主班作为班级的“总协调者”,应牵头明确班级常规的核心要求 —— 比如三餐两点时需安静进食、玩具用完要归位、交流时需轻声细语等,并组织配班和保育员共同研讨细节:哪些规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哪些环节需要特殊关注?达成共识后,三人在执行中要保持 “同频”。
就像有的班级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主班要求幼儿吃完饭自己擦拭桌面,配班却偶尔会代劳;保育员对幼儿吃饭说话的行为不予提醒,而主班却反复强调安静进食。这种“双标”会让幼儿无所适从,再好的规则也难以落地。反之,当三位老师都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育员发现幼儿忘记擦桌面时及时提醒引导,配班在进餐时同步强调安静要求,幼儿才能在一致的信号中逐渐养成习惯。
规则的一致性还体现在“说到做到”上。如果主班约定“魔法手一收就安静”,配班和保育员就要共同监督执行;如果规则明确“违反约定需暂停游戏”,三人就要坚定落实,让幼儿明白规则的严肃性。只有规则统一、执行一致,常规培养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三位老师的角色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 —— 围绕幼儿的常规养成形成合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才能让配合更默契、更高效。
主班:做好“引领者”与“策划者”
主班应具备优质的组织能力,善于将规则融入游戏和故事,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并遵守规则。比如在集体活动前,用 “一分钟讨论 + 魔法手收声” 的方式约定倾听规则,先通过练习让幼儿熟悉要求,再正式开展活动;在制定常规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趣味化的规则呈现方式,比如用儿歌、绘本故事讲解 “洗手步骤”“排队礼仪”。
同时,主班要敏锐捕捉班级常规中的共性问题,牵头生成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当发现幼儿普遍存在洗手时玩水、地面湿滑的安全隐患,可组织幼儿观看自己洗手的照片、视频,共同探讨 “如何正确洗手不玩水”;当争抢图书的行为频繁出现,可利用过渡环节设计情境表演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
配班:做好“辅助者”与“观察者”
配班是主班的 “得力助手”,在常规培养中要主动补位。主班组织集体活动时,配班可关注个别幼儿的表现,对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规则的幼儿进行轻声提醒;开展教育活动时,协助主班准备材料、引导幼儿参与,比如在情境表演中帮忙安排幼儿角色、记录幼儿的精彩表现。
此外,配班要做好 “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常规问题并反馈给主班。比如发现个别幼儿在过渡环节容易打闹,可提醒主班设计有趣的过渡游戏;观察到幼儿对某类规则理解不清晰,可建议通过绘本、儿歌等方式强化认知。配班的细致观察,能让常规培养更具针对性。
保育员:做好“渗透者”与“保障者”
保育员的工作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是常规培养的 “隐形推手”。在生活环节中,保育员要将常规培养融入其中:引导幼儿自主穿脱衣物、整理个人物品;提醒幼儿饭前便后洗手、按顺序取餐;关注幼儿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后擦嘴、不乱扔垃圾。
更重要的是,保育员要与主班、配班保持默契,在细节中强化规则。当主班要求幼儿 “自主整理玩具” 时,保育员不应直接上手帮忙,而是在旁提醒 “玩具宝宝要回家哦”;当配班强调“排队喝水不推挤”时,保育员可在饮水区引导幼儿有序排队。保育员的每一个提醒、每一次引导,都在帮助幼儿巩固常规习惯。
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常规培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位老师要定期沟通、共同复盘,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配合策略。
比如中班幼儿刚入园时,常规重点是适应集体生活、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到了大班,常规重点则转向学习习惯、社交能力的培养。此时,主班要牵头重新梳理规则,配班和保育员共同研讨如何在各自的工作中落实新的要求 —— 主班可设计 “值日生” 活动培养责任意识,配班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合作游戏,保育员可鼓励幼儿自主整理个人物品和班级环境。
当发现常规培养中出现问题时,三位老师要及时沟通、共同解决。比如某类规则幼儿始终难以遵守,可能是规则设计不符合年龄特点,三人可一起探讨简化规则或更换引导方式;如果个别幼儿频繁违反常规,可共同分析原因,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方案,避免单一批评,多用鼓励和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进步。
主班、配班、保育员的配合,最终要落脚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默契。这种默契,藏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主班组织活动时,保育员悄悄整理好幼儿的水杯;配班发现幼儿情绪不佳时,主班及时介入安抚;保育员提醒幼儿生活常规时,配班同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位老师就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各自稳固又相互支撑。当主班的 “引领”、配班的 “辅助”、保育员的 “渗透” 形成合力,常规培养就不再是生硬的规则灌输,而是充满温度的成长引导。
END
【中国幼师】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以“专业·实用·前沿”为核心,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关注我们,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
扫码即可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