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与雨,是匆忙的送诗使者。
一
自然造型
感知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们围圈仰望,酝酿着“秋”的印记。落叶拾趣,他们把叶子串联,做成项链,还有小组在地上摆出曼陀罗;有的用木棍将叶片按大小排序,搭起一座座微型“树叶塔”,在操作中感知秩序之美。每一件动手完成的作品,都被孩子们视若珍宝,满心欢喜。
“秋雨、秋色、秋天的创意”,是童林堡今年“三秋”的课题主题。孩子们走进社区、公园,变身秋日里的童话精灵:树叶披风,飘逸灵动;树叶皇冠,精致别致;树叶裙摆,摇曳生姿,搭配树叶项链。看似纯粹的“玩乐”,自主意识与内在动力被充分唤醒。
二
自然拼搭
从创意看思维灵动
秋叶自带的天然优势,为孩子们创意表达铺就了灵动底色。叶片的色彩多样性、形态差异性与尺寸层级感,不仅为创意表达提供了丰富素材,更悄然触发了其自发性思维运作。规律拼摆的过程,是孩子们的秩序感与空间思维的进阶体现,比如“树叶曼陀罗”创作——
在拼搭中,孩子们会基于直观感知对叶片进行无意识的分类思维训练:①将红枫、黄银杏、绿桂叶按颜色分组;②依据形状,区分银杏与梧桐叶;③亦或者按照大小进行分组……非刻意教学的分类结果,是孩子们对事物属性辨析、归纳的本能体现,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萌芽。
三
自然科学
秋叶中的数学应用
当金黄的落叶铺满小径,秋日的暖阳洒满林间,对于槐荫园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宝贝而言,与自然同行,成为幼小衔接路上的生动一课。我们走进森林公园,以秋叶为艺术媒介,将自然探索与幼小衔接核心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开展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成长的项目学习活动。
活动筹备阶段,教研组围绕“让自然活动,助力幼儿数学思维学习”结合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展开研讨碰撞。立足大班幼儿认知规律和兴趣点,我们将“自然观察、艺术创作与数学思维训练”巧妙串联,让数学学习在真实场景中自然发生。让林间的每一片落叶,都成为孩子的科学玩伴。
在“树叶帐篷”搭建中,宝贝们数叶片、量枝桠,在跑动中感知数与量的守恒。以叶为尺,测量树围,一笔一划记录数值,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据的意义。借助对称原理剪贴“树叶面具”,在比对与调整中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此刻,数学不是抽象符号,而是生活体验中的奇妙游戏。
博皓妈妈说:“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那份温暖、快乐与惊喜,依然在我们心中荡漾。没想到,抽象的数学在秋天里竟然可以这么玩。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点燃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让我看见了一个个兴趣浓、动力足、眼神亮的孩子,真的是自然且纯粹!”
四
自然有我
在落叶中治愈与成长
一片秋叶,轻如蝉翼,却承载着自然的智慧、游戏的快乐与成长的力量。秋叶馈赠的,远不止目之所及的绚烂。当我们牵起小手走进户外,于捡拾落叶的指尖触感里、仰望枝桠的凝望中,看见的是世界本真的模样,这本身就是最温柔的治愈与最生动的成长!
精致易碎,蓬勃难摧。让教育在自然中发生,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绽放。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中,我们想让孩子读懂的,不是季节轮换的色彩魔术,更是一场关于奉献、循环与新生的生命寓言:落叶不是结束,是以另一种身姿滋养大地,等待来年的新芽破土。
走进自然,用那原始蓬勃的劲儿,还原生命最本真的底色。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学会接纳春生秋落的自然规律,更在触摸叶脉、观察腐叶的过程里,悄然萌发对每一个生命的了解与共情——敬畏落叶的从容,敬畏草木的坚韧,也敬畏世间所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看着孩子们探索时的专注,分享时的灿烂,我们深深感悟: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孩子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主动收获知识、滋养心灵。李华洋妈妈说:“放下琐事陪孩子一起放松心情,一起找回童年的乐趣与回忆,最重要的是让我于这自然中听见了自己。”
用冷静的心,做温暖的事。通过不同视角对同一主题的深度观察与探索,为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蓄力!幸福的童年院子里,老师和孩子们继续在自然生命课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饱满而精彩的成长故事!
谢谢你秋天的幼儿园

拥抱你四季的童林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