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学院 张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要在“幼有所育”上持续用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托育服务建设的政策,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上海市自1999年起开始探索建设0~6岁一体的管理体制。2022年11月,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宝宝屋”的建设。“宝宝屋”沪语谐音“抱抱我”,寓意给予最柔软的群体以最温柔的呵护,是上海市推进社区托育的重要举措。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整合立法,推进“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提升。但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托育点的场地距离社区较远,导致居民不愿意送孩子入托等。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上海市7个区20个“宝宝屋”,观察婴幼儿的活动以及教师的照护情况,了解每个“宝宝屋”的环境设施、保育教育、师资队伍等情况。随后,我们访谈了20位“宝宝屋”的负责人及教师、30位婴幼儿家长,并向上海各区0~3岁婴幼儿家长发放问卷360份,了解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供给现状和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发现供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现状
上海市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供给现状
2022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启动社区托育“宝宝屋”的试点建设,为居住在辖区内的0~3岁婴幼儿提供12次免费照护服务,之后,婴幼儿可按公益价格继续享受服务。截至2023年11月底,上海市“宝宝屋”提供托额2.4万余个,覆盖134个街镇,街镇覆盖率超过60%。到2024年4月,上海市16个区共设置超过250个“宝宝屋”,全力推进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的建设。(如图1)
图1 上海市各区“宝宝屋”分布及数量(截至2024年4月)
1.供给主体分工明确,合力提供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
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和第三方机构,三方共同承担社区托育责任。其中,政府提供举办、监管和政策指导,一些区(如奉贤区和浦东新区)的政府还会提供免费的场地或资金支持。社区提供日常运营和管理上的指导,部分社区还会提供场地和玩教具。第三方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托育或早教机构和个人,负责提供托育服务,举办形式以“政府购买,第三方运营管理”为主。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宝宝屋”由普陀区政府下属的早教中心举办;奉贤区奉浦街道“宝宝屋”由九华田田幼儿园进行管理;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徐汇区龙华街道、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及浦东新区曹路镇的“宝宝屋”由私立的托育机构运营管理;奉贤区金汇镇的“宝宝屋”在政府支持下由第三方负责装修、招聘、运营管理。
2.师资队伍较健全,提供专业化的托育照护服务
“宝宝屋”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让婴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托育照护服务。在资质方面,教师一般有育婴员、保育师等专业资格证书,会定期参与政府组织的集中培训和分别指导。集中培训指各区早教指导中心将教师集中起来参观学习,分别指导是指公立或私立的专业机构分别对各“宝宝屋”的教师进行培训。在数量方面,由于每日入托的婴幼儿数量不固定,因此各“宝宝屋”配备的教师数量也不同,最少2名,最多4名。在来源方面,一些教师来自幼儿园,如奉贤区奉浦街道“宝宝屋”的教师来自九华田田幼儿园;还有一些教师来自托育机构或早教机构,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宝宝屋”的教师来自益乐宝机构。
3.服务内容较广泛,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材料
“宝宝屋”为婴幼儿提供了温馨的环境设施,丰富的保教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在环境设施方面,“宝宝屋”的环境布置温馨,符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场地分区明确,以室内场地为主,部分“宝宝屋”有室外活动场地。其中,室内设施包括橱柜、盥洗室以及适合婴幼儿的玩教具、图书等;室外则有大型玩具和器材。如,黄浦区的一个“宝宝屋”有专门的活动室,并与托班共用运动区;普陀区的一个“宝宝屋”有舒适的生活区和综合游戏区,室内场地面积大、设施充足,家具均为圆角型家具;静安区的一个“宝宝屋”占地面积超过了150平方米(室内活动区域100平方米,户外活动区域60平方米),并模拟自然情境创设了大熊猫主题“亲亲竹园”。
在保育教育方面,因婴幼儿的年龄参差不齐,“宝宝屋”主要提供保育服务,教育活动较少。部分“宝宝屋”有1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和1小时的教师组织课程活动时间。在家庭指导方面,部分“宝宝屋”提供了亲子活动和家庭指导,包括一对一指导、定期的家长沙龙等,还会给家长发放育儿书籍和宣传资料。
4.公益普惠导向,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形式
“宝宝屋”主要面向0~3岁婴幼儿提供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在时长上,主要提供半日托或临时托服务。在招收月龄要求上,不同“宝宝屋”有所区别。普陀区面向0~47月龄的婴幼儿提供1次2小时的半日托;虹口区面向13~36月龄的婴幼儿提供临时托。在收费方面,“宝宝屋”每年为婴幼儿家庭提供12次免费的集中照护服务,12次免费之后的收费标准目前还未统一。一些“宝宝屋”初步制定了收费标准。如,奉贤区在12次免费之后,在“宝宝屋”开放时间内,每3小时收费60元;普陀区在12次免费之后,在“宝宝屋”开放时间内,每2小时收费50元。
上海市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需求现状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家长开展调查,问卷由人口学基本信息、幼儿入托情况、李克特五点量表三部分构成,了解家长在师资队伍、安全管理、保育教育、环境设施、家庭指导、服务能力6个维度对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的需求,并使用SPSS28.0进行数据统计。
1.家长对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需求总体较高,各维度需求相差不大
家长对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总需求均值为4.70分(满分5分),整体需求度较高。家长对师资队伍、安全管理、保育教育的需求均值高于总需求,其中,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最高(4.79分)。家长对环境设施、家庭指导、服务能力的需求总值低于总需求,其中,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最低(4.62分)。(见表1)
在各子维度中,家长最为关注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安全应急处理、适宜的保育方式、环境的安全环保、入托的公平以及与教师的沟通。
2.家长对于师资队伍需求最高,最关注教师对孩子的态度
表1 0~3岁婴幼儿家长对社区托育服务总体需求表
家长对师资队伍的总体需求均值为4.79分(满分5分),是需求度最高的维度。同时,相比于希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家长更看重教师对孩子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热爱每一个孩子(M=4.89,SD=0.35)。此外,家长较为关注教师的敏感度,即体察到孩子的身体需要、情绪变化并采取行动(M=4.86,SD=0.35)。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并不要求孩子能学多少知识,而希望教师能照顾好孩子,让自己放心。
3.家长对于服务能力需求最低,最关注入托的公平性
家长对社区托育服务能力的总体需求均值为4.62分(满分5分),在所有维度中需求度最低。其中,家长最注重孩子能够被无歧视地接受(M=4.76,SD=0.52),这表明家长很关注入托的公平性,希望“宝宝屋”不会因为一些孩子可能存在缺陷或年龄等问题被拒绝入托。此外,家长希望“宝宝屋”离家更近,以便于接送孩子,并且认为入托孩子数量少有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个孩子,提供更细致的照护。
4.家长对于环境设施和家庭指导需求较低,但注重环境的环保性和沟通交流
家长对托育机构环境设施和家庭指导的总体需求均值分别为4.68分和4.63分(满分5分),略低于总体需求。在环境设施维度上,家长需求度最高的是希望建筑、器械环保无污染(M=4.85,SD=0.55),反映出家长比较重视环境的安全环保性;而对室内环境布置的需求度最低(M=4.59,SD=0.72)。在家庭指导维度上,家长最需要的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家长沟通(M=4.74,SD=0.48),让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此外,家长还希望“宝宝屋”能为孩子提供更充足的自由活动场地、玩教具和图书材料等,并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教养指导。
问题
收费标准暂未统一
2023年起,上海市开始全面建设普惠性社区托育点,社区托育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供参考,暂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浦东新区“宝宝屋”的教师认为,“(政府)有相关文件,但很笼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理解”“政府只有一个大框架,没有具体操作的文件下来”。许多“宝宝屋”教师都表示,目前还没有遇到托管超过12次的孩子,暂时还不涉及收费问题。对于那些已经开始收费的“宝宝屋”,由于各区经济水平不同,收费价格也不统一。
收托服务对象有限
在收托服务对象上,并不是社区内所有的适龄婴幼儿都能够进入到“宝宝屋”得到照看。这是因为和普通的托育机构不同,“宝宝屋”仅提供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服务且原则上不提供餐食。“宝宝屋”上午结束服务的时间一般为11点半左右,下午结束的时间为16点左右。对于一些双职工家长来说,他们中午无法接孩子回家吃饭,下午也无法及时赶来接孩子回家。因此,许多家长希望“宝宝屋”能够提供一定的全日托服务,允许部分孩子接受从上午到下午的全流程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送托和上班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宝宝屋”的大部分教师还不具备照看特殊儿童的能力,特殊儿童进入“宝宝屋”比较困难。此外,还有一些“超龄”幼儿,即年龄超过3岁但未入园、入托的幼儿,也暂时不在“宝宝屋”的服务范围内。
软性服务内容和硬件服务配置不足
在服务内容上,一些“宝宝屋”没有亲子活动和家庭指导,因此,部分家长希望“宝宝屋”能为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多反馈孩子的情况。同时,调研也发现,线上家庭指导的形式比较受家长青睐。有家长表示,“如果能开通线上家庭指导服务会更好一些,因为线下的活动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都参加。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还是挺需要的。”此外,“宝宝屋”的服务以保育为主,因孩子的月龄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开展统一的集体活动。有教师提到,“有时候我们也想给孩子们讲讲故事,但是孩子比较多,也坐不住,也不愿意听,所以没办法开展。”在环境创设上,一些运营者认为室外活动场地不安全因素较多,因此“宝宝屋”以室内场地为主,室外面积较小甚至没有。此外,“宝宝屋”里虽然有各类玩教具以及图书,但是部分“宝宝屋”的材料更新速度慢。家长认为,“宝宝持续在‘宝宝屋’玩耍的话,如果能够定期给玩具进行一些更新换代和补充,不断有新花样,会更好一点。”
师资短缺且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每个“宝宝屋”基本配有一名育婴员和一名保育师。由于社会上持证且流动的保健老师比较紧缺,所以“宝宝屋”的保健老师只能由已有教师兼任或外聘,负责晨检等工作。此外,社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0~3岁婴幼儿照护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大多照搬3~6岁幼儿的保教方法,不能适应0~3岁婴幼儿照护的特殊性。此外,与幼儿园教师相比,“宝宝屋”的老师没有职称和晋升机会,薪资偏低,岗位职责单一,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建议
统一收费标准,完善普惠性社区托育成本分担机制
制定完善的托育服务机制是落实生育扶持政策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基层民生工程、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各区、各街镇应利用现有资金和政策渠道,统筹资源、加大投入,支持普惠性社区托育建设。在宏观调控上,应将“宝宝屋”与其他托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区别设置,结合各区经济发展水平、托育服务需求、家长可负担的价格等因素,坚持普惠性原则,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同时,通过服务协议对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并按照规定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示,由市场监管局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此外,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到“宝宝屋”的可持续运营问题,在政府托底的情况下,“宝宝屋”应尝试探索“自我造血”机制,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的长远发展。
无歧视的服务保障,公平接收每个婴幼儿
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入托的公平性,希望孩子能够无歧视地被接受。一方面,在送托时间上“宝宝屋”应以提供全日托服务为主,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大胆创新普惠性社区托育服务模式,提供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不同类型托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北京市已有类似的社区嵌入式托育园,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或临时托服务,入托时间为上午8点到下午5点,与家长上班时间一致,为家长提供了许多便利。另一方面,优先接纳处境不利家庭幼儿入托,做好兜底工作。“宝宝屋”可以为家庭教养有困难的婴幼儿家庭提供一定的保育照护支持,优先满足弱势家庭的照料需求,做好照护兜底工作,让每一个婴幼儿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家长各类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要在软性服务和硬件配置方面多措并举。
一方面,加强托育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质量。研究发现,家长对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需求较高,因此,托育教师需经常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发育情况,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展水平等,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策略。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沙龙、入户指导等方式为婴幼儿的父母传达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缓解他们的育儿焦虑;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开放日等机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宝宝屋”的日常工作,增进对“宝宝屋”的了解,监督与评估其保教活动,促进双方合作共育。同时,“宝宝屋”自身也应联合社区,通过街道公告、社区微信群等平台发布家园活动,提升家园合作共育的质量,多方合力,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宝宝屋”的环境设施及硬件配置。《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宝宝屋’的房屋装修、设施设备、装饰材料、运动器械等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定期检查维护;提供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饮用水;配备符合婴幼儿发展特点、支持托育服务需要的家具、用具、玩具、图书和游戏材料等。”因此,政府要定期派专人检查维护“宝宝屋”的环境设施,保障婴幼儿入托的安全性。“宝宝屋”要考虑到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发展差异性,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配备具有层次性的玩具、图书、材料等,并定期更新,保证每个婴幼儿都能获得适宜的资源配置。
增加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托育服务的关键因素,其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婴幼儿发育规律细致地做好知识技能储备。
首先,依据《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托育机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托育机构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工作,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积极回应婴幼儿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其生活和教育活动,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其次,“宝宝屋”应为教师提供福利补贴,比如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给予升职或者提高其薪资,拓宽其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其他职能的就职机会。最后,“宝宝屋”还可以与一些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宝宝屋”跟岗实习,一方面可以补充“宝宝屋”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托育工作者。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5年5期
文字编辑:李原
微信制作:万皓旻
微信审核:李原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