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常常听到有家长或者老师抱怨说:“xxx最近变得很倔,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让他道歉,他就是不肯”;“放学回家把邻居小朋友的玩具摔坏了,无论大人怎么说,他也不肯说对不起。”
很多家长或老师都一样,对孩子的道歉行为很重视,不论孩子是不是真的错了,更不管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仿佛只有他说出“对不起”,事情才能圆满解决。但是,说“对不起”真的那么重要吗?成人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不说“对不起”的行为?
01
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表明,孩子在0~3岁的前道德阶段,孩子对问题的考虑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活动,不能理解别人的或一般的规则。
即使到4岁后,学龄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观察、体验的方式来一步步构建自己对于道德的认知。换句话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但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语言表达、行为控制、还是理解能力、道德意识,都没有发育到足够水平,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从自己的感官和情绪的直接体验中学习。而在道歉这件事上,孩子更多会从自己被成人对待的行为中习得。
况且在很多时候,孩子们有自己表达歉意的方式:如主动去抱一下对方;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和食物;甚至是做出一些举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人为什么一定要孩子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说“对不起”才算了事呢?
02
说“对不起”≠认识了错误
很多时候,成人觉得孩子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是认识到错误了,而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地理解为我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没事儿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有没有道歉这件事本身后,反而忽略了真正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机会。
因此,比起要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并为此承担责任更为重要。
1.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大多数成人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这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懵懂的,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因此,成人在帮助孩子理解原因时,要多强调行为对他人情绪的影响,再小的孩子对于情绪体验都是敏感的。如,“你把东东推倒了,东东很难过,哭得很伤心”;“你把琪琪家的玩具摔坏了,琪琪会很难过,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摔的。”
2.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是止于孩子道歉了就好,其实为自己行为负责才是关键。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并需要为该后果承担责任。如成人可以这样说,“因为你打人了,我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要提前结束了”,“因为你把图书撕坏了,你需要自己去把图书修补好。”
其实孩子犯错也是他们的一次学习契机,这时候,我们不要用成人世界的标准要求孩子一定要说“对不起”,我们要允许并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道歉方式。比起让孩子说“对不起”,教会孩子识别错误,敢于承担后果才是更重要的,因为这将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