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丝绸背后的“小芝麻”
升入中班后,一宝们对美工区里柔软的棉布、滑溜溜的丝绸好奇不已,他们用小手摸来摸去,“老师,这就是丝绸吗?它们好漂亮呀,是从哪儿来的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劳作课程的新伙伴——黑黝黝的蚕宝宝幼崽悄然登场。“我们的丝绸,都是由这些小家伙吐出的长丝,经过精心织造而成的哦!”一宝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纷纷围拢在透明观察盒旁,连呼吸都放轻了,一场关于蚕的探究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一)初见
蚕宝宝住进了透明观察盒,一宝们立刻好奇地围上来。“它身体软软的!”“像吃胖的小芝麻!”他们轻声议论着,满是惊喜。
老师讲解道:“这是蚁蚕,蚕宝宝的童年阶段。长大就会换上白色的新衣裳。”通过绘本和图片,一宝们了解到蚕宝宝吃桑叶、吐丝结茧的奇妙经历。
(二)初探
回家后,一宝们化身“小小调查员”,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第二天带着满满的发现回到班级。
“蚕宝宝只吃桑叶,不吃肉!”“它会脱皮,脱一次就长大一点!”“蚕茧能做衣服和被子!”说着说着,一宝们便用画笔记录下心中的蚕宝宝——有的变成灵动的小黑点,有的为它添上可爱的小脚丫,还有桑叶小床!每一张都装满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探秘:蚕丝的奇妙用途
蚕茧?丝绸?
“蚕茧真的能做丝绸吗?”米奇的疑问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小葡萄举手分享:“我奶奶的丝绸围巾,就是蚕宝宝的丝做的!”皮皮紧接着说:“我家有丝绸被,盖着可软啦!”一宝们个个化身“寻丝小侦探”,在家中寻找和蚕丝有关的物品。几天后,丝绸扇、真丝眼罩、小丝巾等物件摆满了班级分享台。
“摸起来滑溜溜的嘞!”“原来蚕丝能做这么多东西!”宝贝们一边触摸一边感叹。我们约定,等蚕宝宝结茧后,一起探索“煮茧成丝”的奥秘,亲手解锁蚕丝的更多可能!
教师有话说:在孩子们初步感知蚕丝用途后,我们没有止步于现有认知,而是抓住孩子对“煮茧成丝”的期待心理,并许下共同约定。这种“留白”式的支持策略,既保护了他们的探索热情,又为后续活动埋下伏笔,让蚕丝探秘主题形成连贯的学习脉络,让探秘在期待中不断延伸。
守护:蚕宝宝的“专属小管家”
(一)我来给蚕宝宝安家
朝夕相处中,一宝们早已把蚕宝宝视作家人,当发现原来的盒子太小时,大家便一起动手为它们搬新“家”——在透明盒子里铺好干净的纸巾,放上新鲜的桑叶,小心翼翼地将蚕宝宝转移过去。“老师,怎么才能把它们养好呀?”带着这份牵挂,一场充满爱的“养蚕行动”正式开启。
(二)桑叶吃货小实验
一宝们准备了桑叶、菜叶、树叶来做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蚕宝宝对桑叶情有独钟,其他叶子碰都不碰!宝贝们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专属的桑叶小吃货呀!”
(三)“蚕宝加油站”的故事
为了让蚕宝宝每天都能吃到新鲜桑叶,一宝们萌发了亲手种桑树的心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株桑树苗来到了嗡嗡农场,宝贝们将它命名为“蚕宝加油站”。可移栽后不久,小桑树就慢慢枯萎了。园丁叔叔告诉一宝们:“它太小了,离不开原来的土壤妈妈。”后来,在家园的齐心协力下,一盆带着原土的桑树住进了教室旁的“空中花园”。
从此,一宝们成为了真正的“养蚕小农夫”。每日晨间,“农夫”们都会去观察桑树生长,用画笔记录新叶萌发的瞬间。一想到蚕宝宝能吃上自己种的叶子,一宝们脸上满是自豪。在小小的植物角里,桑树、蚕宝宝和孩子们,一起静静生根、发芽、成长。
(四)养蚕能手养成记
“蚕宝宝,快快吃,长大结个白白胖胖的茧!”每天早上,一宝们都会轮流给蚕宝宝替换新鲜桑叶,轻声为它们加油。一天,大家发现蚕宝宝一动不动,急得连忙询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生病了?”得知这是蚕宝宝在脱皮长大时,一宝们屏息观察,看着它们从黑变灰、再变白变胖,忍不住惊呼:“哇,这真是太神奇啦!”
照顾蚕宝宝并非易事,需要用心观察、悉心照料。除了定点喂食,一宝们还主动当起“铲屎官”。只见他们拿着小勺子,小心翼翼地将蚕砂(蚕宝宝的粪便)舀出来,随后认真地说:“要把蚕宝宝的家打扫干净,它们才能健康长大!”
放假时,一宝们纷纷要求带蚕宝宝回家,接受领养小任务,记录它们的成长变化。在日常喂食、清理、观察的过程中,一宝们成功变身“养蚕小能手”,不仅学到了养蚕小妙招,更培养了责任感与耐心,逐步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教师有话说:当孩子们主动为蚕宝宝搭新家时,我们递上安全材料,让他们在铺叶、转移的温柔动作里,悄悄长出细致与耐心的嫩芽。桑树苗枯萎时,我们用温暖拥抱接住孩子们的失落,引导他们理解生命脆弱;再牵起小手,跟着家长、园丁叔叔移栽带原土的桑树,见证蜕变。这一路双向奔赴,终在“关爱生命—学会坚持—收获成长”里,收获最珍贵的生命礼物。
惊叹:生命蜕变的奇妙旅程
(一)蚕宝宝盖“新房子”
当第一只蚕宝宝开始吐丝时,一宝们围在盒子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它绕圈圈。几天后,盒子里挂满了白白胖胖的蚕茧,像一串串小棉花糖。大家开心地拍手欢呼:“蚕宝宝的新房子真漂亮!”
待蚕宝宝结茧后,一宝们特意为蚕茧准备了独立的小窝,大家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盒子,再为它们铺上暖暖的纱布。“这样蚕宝宝就能安心变身啦!”
(二)化茧成蝶——蝴蝶还是飞蛾?
一周后的清晨,惊喜突然降临!一只雪白的昆虫破茧而出,扑扇着薄薄的翅膀停在“房子”上。“哇!是蝴蝶吗?”“不对,没有彩色的翅膀!”“不对不对,是飞蛾!”一宝们既兴奋又有些疑惑,老师随即解答道:“这是蚕蛾,不是蝴蝶哦!蚕宝宝结茧后会变成蚕蛾,它们是来完成新的使命的哦。”
(三)迎接新生命,蚕卵守护者
随着更多蚕蛾破茧,孩子们在饲养盒里发现了许多淡黄色的“小米粒”。“这是什么呀?像小珍珠!”“是蚕蛾的便便吗?”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一起翻阅绘本,终于揭开谜底:“是蚕蛾妈妈产下的卵!”
得知这是新生命的开始,一宝们立刻争做“卵宝宝守护者”。他们小心翼翼地铺上柔软的纸巾,每天检查环境温度,并讨论着卵宝宝变小蚕的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大家了解到蚕卵要到春天才会孵化。于是,宝贝们精心制作了蚕卵收藏盒,为卵宝宝盖上“棉被”,许下约定:“明年春天,我们再和新的蚕宝宝见面!”
教师有话说:当蚕宝宝开始吐丝,我们没有急于讲解“吐丝结茧”的原理,而是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观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沉浸式见证“小房子”的搭建过程,用童真的语言描述发现与惊喜。面对“是蝴蝶还是飞蛾”的争论,我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势抛出问题引导思考,再结合幼儿易懂的科普语言进行解答,让科学认知在思辨中自然形成。当孩子们发现蚕卵并产生诸多猜测时,我们提供放大镜、科普绘本、动画等多元工具,支持他们通过观察、查阅、讨论自主解谜,在主动探究中构建关于生命循环的初步认知。
创想:与蚕宝宝的欢乐互动
(一)蚕宝宝的“专属周边”
白白胖胖的蚕茧是班上最热门的“小明星”。在布艺创作角,一宝们纷纷定制起可爱的周边。大家用彩色棉布、毛线等材料,制作“蚕茧小房子”;用纸巾揉出身子、贴上眼睛,变身“纸蚕宝宝”;或用超轻黏土变成“土蚕宝宝”。“我的蚕有彩色花纹!”“我的小房子带窗户!”宝贝们一边创作一边分享,欢乐不已。
(二)桑叶上的“艺术秀”
蚕宝宝结茧后,那剩下的桑叶可以做什么呢?有一宝提议:“我们在桑叶上画画吧!”一场独特的桑叶艺术秀就此展开:有的用黑色颜料点画蚕卵,模仿“蚕蛾产卵”;有的将桑叶剪成蚕蛾形状,勾勒出翅膀纹路;安妹创作的“蚕卵乐园”格外动人——桑叶上布满黑色卵点,旁边画着守护的蚕蛾,她轻声说:“这是蚕蛾妈妈在保护自己的宝宝。”最后,大家把作品布置成“蚕卵艺术展”,让桑叶焕发新的生机。
(三)蚕宝宝运桑乐
请注意!蚕宝宝来咯!操场上,一场“运桑比拼”欢乐开赛。只见一宝们模仿着蚕宝宝爬行的姿态,小心翼翼地运送桑叶卡片。在游戏中体验蚕的习性,感受运动与团队协作的快乐。
教师有话说:打破单一活动局限,将养蚕主题与艺术、健康、社会等领域有机融合。从制作蚕茧周边的创作,到桑叶画画的创意,再到户外游戏的欢乐,活动发起与推进均源于孩子们的兴趣需求。我们仅作为支持者,提供充足材料、安全环境与适当引导,不限制创作形式、不评判作品好坏,让孩子在自由氛围中大胆想象、自主创造,释放创意活力,让养蚕体验成为滋养创造力的土壤。
同行:与蚕宝宝一起成长
(一)蜕变中的成长
每位一宝都像一颗充满潜能的蚕卵,在中一班这个温暖的集体里积蓄力量。陪伴蚕宝宝的日子里,一宝们见证了生命蜕变的完整历程——从蚁蚕破壳到蜕皮长大,从吐丝结茧到破茧成蛾,再到孕育新卵。宝贝们便将这一完整历程记录下来——用黏土捏出蚕宝宝的模样,用扭扭棒定格蜕皮的瞬间,用布条还原洁白的蚕茧。在创作中,一宝们与蚕宝宝同行,在彼此的陪伴中,一起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二)成长丝路——踏寻探索的足迹
蚕宝宝吐丝结茧的坚韧,让一宝们对“坚持”与“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绘本《走进丝绸之路》中,古人跨越山海、传递文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宝贝——这正像他们在幼儿园的成长之路:学规则、交朋友、探未知。
班级门口的“成长丝路”墙面,用蜿蜒的道路连接“中班起点站”与“大班未来站”,每一张照片、每一幅作品、每一句感悟,都记录着一宝们的成长足迹。我们约定,等到抵达“未来站”时,一起细数这一学年的收获、友谊与勇气,带着这份“丝路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教师有话说:通过创意手工、照片留影等形式,让“陪伴”成为日常,让幼儿在持续的情感投入中,将蚕宝宝真正视作一起长大的朋友、家人。这种情感联结,不仅深化了对生命的关爱,更让成长有了温暖的参照物。
蚕卵静卧,等待生命的初啼
如同每一个小小的梦想,都值得温柔等待
愿我们都能怀抱这份希望与耐心
陪伴成长,静候破茧的华丽
待东风送暖,化蝶翩飞
温柔地拥抱这个灿烂的世界
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用爱帮助儿童寻找生命的支点
撰稿 | 徐 璐
编辑 | 李仁杰
初审 | 余 清
复审 | 张禧妍
终审 | 李 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