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军区炮兵幼儿园 邢贵芬
我们幼儿园位于香山脚下,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鸟语花香、绿树清风伴着幼儿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优越的环境给予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也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偶然的一个机会,我从中感悟到了发散性思维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园内的杨树,确切的说是树上的几个鸟窝。园内操场周围有十几棵杨树,夏日,高大而茂盛的杨树撑起一方绿荫,我常常带着幼儿在树下观察小蚂蚁,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冬天到来,杨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在一个温暖的冬日,我带着孩子们在操场活动,眼尖的壮壮首先发现树杈上有几个鸟窝,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得:“老师,这里有几个鸟窝!!”我看着这些“司空见惯”的鸟窝想:是啊,我们只顾夏天玩游戏、听鸟叫,什么时候又注意过鸟窝呢?“何不利用这个教学的机会呢?”我灵机一动,针对我们中班孩子的特点,把这堂亲近自然课分为三步来讲:
第一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由于中班的孩子已经有数有了基本的认识,我首先要幼儿自己去数一数鸟窝的数量,“5个!”孩子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同时,我又说“那大家到周围看看,其他的树上还有吗?”“老师那边的树上有1个!”“那边还有2个!!”孩子们的眼睛都很灵活。我告诉孩子们,有树的地方就有可能有鸟窝,所以鸟窝就会越数越多。同时我还布置了一次“特殊”的作业:第二天从家里来幼儿园的时候要数一数路旁树上的鸟窝有多少个。当天家长看到这个家庭作业,都很纳闷,但大家配合非常好,孩子们都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看到几个鸟窝。
第二步:上一堂生物兴趣课
第二天上午,我结合班上的鸟类图卡,给孩子们讲了关于鸟类的一些知识。我告诉他们小鸟在冬天飞走,是因为有些鸟属于候鸟,比如燕子、大雁等等,冬天太冷了,它们要到别的地方过冬。我给他们讲了不同类型的鸟窝,如燕子是用泥巴将窝建在屋檐下,老鹰的鸟窝就是简单的几个树杈,乌鸦的鸟窝就是树杈上垒的树枝,像我们见到的鸟窝,就有可能是乌鸦或者喜鹊的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趁机问“小鸟走了,明年春天还会回来,它们的鸟窝就在那里,我们要怎么办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要爱护这些鸟窝!”“我们帮小鸟看着家!”“不许坏人来把鸟窝打坏!”。
第三步:画出心中的鸟窝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给幼儿们安排了一堂美术课,内容就是画出心中想象的小鸟和鸟窝。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给出了五彩缤纷的答案:有的是小鸟一家高兴的飞回来,有的是几个小朋友正在树下和小鸟做游戏,有的是自己长出翅膀在天空飞翔……看到这些,我满意的笑了: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我精心策划的课堂内容达到了教育效果。
分析与思考:
1、教师的思维必须走在幼儿的前面,必须善于发现。正如这次鸟窝的题材,是一个小朋友首先发现的鸟窝,而不是我,这正是我需要自我反思之处。作为成年人,我们习惯了身边的一切,思想被固化了,无法注意到生活的变化,这正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克服的地方。为了给幼儿当好榜样,教师就必须去除头脑中的条条框框,用更细腻的心灵去观察、感悟生活。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注意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利用,这次可以是几个鸟窝,下次就可能是几根铅笔、几朵花等。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这些教学资源的多面性,能否掌握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技巧,开创更多的教学方式,并针对本班实际,为幼儿们量身打造最佳的教学形式。具体到本文鸟窝这个教学点,我感觉除美术课外,还可使用自创游戏、手工课、故事会等其他形式搞好拓展。
3、做好典范示例,与家长沟通互动,将发散性思维由学校向家庭延伸。现代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们跟孩子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从早上起床、送园、接园、吃饭、睡觉,也许孩子根什么机会和爸爸妈妈说上几句话,甚至父母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时间管孩子,殊不知这正错失了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期。三四岁的幼儿正是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但父母往往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少,跟孩子交流较少,导致孩子失去了探索的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接园送园、家长会等机会与家长多多交流,或使用特殊“作业”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发散性思维教育中来,有时,家长的亲力亲为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引导家长注意观察幼儿、观察生活,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的良性互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素材,关键在于去观察、去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愿细心观察生活,做一个细心的老师,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