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课评课的四个定位
评课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
评课氛围的定位:民主、平等、对话
评课过程的定位:价值中立、公平公正
评课内容的定位:基本维度与核心话题并行
评课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
“应该……,不应该……”
“现在还有这样的想法太陈旧,正确的是……”
“这样做违反了……”等等
不难发现,在这些参与者的意识中多存在“我帮助你寻找问题,帮助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你成长”的思想。因此,他们确定自己的角色是观察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不是“唱赞歌”或“批斗会”
评课就其本质而言,评课活动更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只有参与评课的人员将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为学习者、研究者与合作者,并将之付诸实践,在评课过程中才会出现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参与者之间“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才能被消解,各种声音之间的碰撞和对话才有可能产生,评课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优化教学策略、深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活动。
二、评课内容的定位:基本维度与核心话题并行
基本维度:
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幼互动等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
是否符合特定年龄班的发展规律, 是否对幼儿构成了认知挑战; 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是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教学活动中实际达成的目标与预设目标是否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否合理;
2.教学内容
是否符合特定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否存在一致性; 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超载或匮乏现象;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既有的生活经验, 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3.教学组织
各环节是否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环节之间是否清晰合理; 教学节律是否适宜; 时间安排是否科学; 环境和材料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的学习;
4.教师
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晰、准确,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否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是否对幼儿的现实需要、兴趣、活动投入度、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关注或有效的忽略; 教师的评价是否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5.幼儿(师幼)
幼儿是否高投入地进行活动; 师幼互动是否积极有效; 师幼之间能否对彼此的反应给予有效的反馈; 同伴之间是否有充分互动的机会; 幼儿是否形成和巩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核心话题
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包括好奇心 、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 、不怕困难 等。
探究:就是在活动过程是,是否有探究精神,老师能引导孩子探究。
创意:在于最后作品是否有创新性,活动过程是否有创意。
协作:就是幼儿在活动中,能否有协作精神,教师是否能进行适度的引导。
三、教研活动中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1、对偏离主题的发言要“拨偏返正”;
2、对片面的观点要补充拓展使之全面;
3、对肤浅的观点要补充深化使之深刻;
4、对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发言应提炼升华为理性认识;
5、对空谈理论的发言应结合课堂实践落实到教学环节与细节之中;
6、对错误的观点和不准确的材料应巧妙指出并即时矫正;
7、对大家都感到困惑的地方应提炼成问题,引导老师们思考;
8、对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梳理总结并鼓励老师们借鉴。
四、看课、评课的九个误区
误区一:缺乏正确的评课思想
误区二:过分关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
误区三:过分追求教育“创新”
误区四:过分强调幼儿快乐
误区五:过分在乎课是否超时
误区六:只关注教师的表现
误区七: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误区八:过分关注教学秩序的安静
误区九:认为好的课应该能“说服”孩子
五、13个问题,13条措施
问题一:发言不主动——事先安排重点发言人
问题二:话题散乱——聚焦一个主题
问题三:一团和气——一针见血揭出问题
问题四:苛求完美——树立三种意识
问题五:评课者误解授课者用意——听、评前让授课者说课或反思
问题六:评课者思考肤浅片面——听、评课前进行相关研究
问题七:领导占时过多——教师展示为主
问题八:主持人“再点评”水平不高——找足亮点、矫正问题
问题九:单向传输——多向互动
问题十:活动超时——限时发言
问题十一:止于提出问题——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
问题十二:经验教训束之高阁——推广经验,借鉴教训
问题十三:活动成果未整理——编写校本教研专集
六、点评时抓住三个核心
建设性:对于教师的评价要给予建设性的指导,让授课老师能有方向和目标。
操作性:提供的意见是具体可操作性的,不能是虚无缥缈,老师实现不了。
概括性:点评除了要做到细致入微,也要对于整个授课的全局有所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