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生活中的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怎样让孩子在感受和体验美的基础上,去发现美、表现和创造美,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思考的。在一次课间带着小朋友散步时,广播里突然响起小提琴曲《梁祝》,孩子们被优美的旋律所感染了,跟着音乐自由自在的舞蹈起来,原来,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于是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这节欣赏活动《花儿与蝴蝶》。旨在引导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和表现此乐曲。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旋律,了解乐曲的AB结构。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AB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初步感受B段的乐句时值。
3、鼓励幼儿在分角色表演时,运用动作和表情与同伴相互交流,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儿与蝴蝶》课件、蝴蝶头饰、梁祝音乐(小提琴版)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幼儿随音乐进入场地,席地而坐。
引出课题:“花园里真美啊,有漂亮的花,还有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 完整欣赏
幼儿欣赏音乐第一遍。老师提问:“小朋友,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想干什么?”
幼儿欣赏音乐第二遍,播放课件,教师朗诵散文。
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听到的的音乐里到底有什么呀?”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花儿开放和蝴蝶飞的样子。
3. 分段欣赏
欣赏A段音乐(课件)
引导幼儿用参差开放的方法表现花儿竞相绽放的过程。
幼儿随A段音乐表演,鼓励幼儿独立的对音乐做出反应。
欣赏B段音乐(课件)
幼儿欣赏B段音乐第一遍:“谁能告诉我蝴蝶在花上停了几次呢?”
幼儿欣赏B段第二遍,期间教师以蝴蝶的口吻:“你好啊、真甜啊、好香啊、真美啊”提示每个乐句结尾,让幼儿感受B段音乐有四个乐句,并引导幼儿创编出蝴蝶停飞时的造型动作。
4. 幼儿听音乐完整表演蝴蝶找花的情景。
启发幼儿想象,蝴蝶来找花,花宝宝会怎样欢迎它们呢?引导幼儿在乐句的结尾变换动作与表情以吸引蝴蝶。
教师扮演蝴蝶姐姐,幼儿扮演花宝宝共同随乐曲表演。
5. 分角色表演。
请四名幼儿上前扮花宝宝,教师扮蝴蝶共同表演,其余幼儿做小观众。
教师请二名幼儿上前一起扮演蝴蝶,其余所有幼儿做花宝宝,听音乐完整表演。
结束: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崔国华,北京市名园长,擅长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梁祝》是一首单乐章交响乐作品,演绎了一段凄美的故事。小提琴四重奏是中华民族交响乐的里程碑,它的曲式结构较为复杂,采用了交响乐与民间戏曲结合的表现手法,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分为呈示部、展示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评析:
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儿童的灵动,由儿童而引发教师活动的创意,真的很好,是值得赞扬的。
首先教师的目标定位有三点:
1、帮助幼儿熟悉旋律,了解乐曲的AB结构。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AB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初步感受B段的乐句时值。
3、鼓励幼儿在分角色表演时,运用动作和表情与同伴相互交流,体验表演的乐趣。
问题:
问题一,教师急于表达,显得目标过于沉重。
问题二,这是用肢体创编的活动,教师设定的目标有些混杂,对教材本身理解不够深刻。
问题三,从活动过程设计看
引出那部分提到的花,蝶,音乐等可以理解为教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可以想像的空间,在下面的设计里让儿童完整欣赏音乐,教师提问,教师朗诵散文,感觉教师剥夺了孩子的自创机会,牵制着孩子。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教师真正让孩子自己去倾听,去感受了没有?值得商榷。在结束部分,教师分角色,没有遵循孩子意愿,真的没什么必要。
建议:
1、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作品,放松心情,真听真看真感觉最好。
2、教师对作品的正确理解是完成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