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做运动、玩游戏,特别是充满“挑战”的大型滑梯区。然而在欢闹的嬉笑声中,多多安静的身影显得很不协调。
“多多,你为什么不玩儿玩具呢?”我蹲下身悉心询问。
“恩……恩……”她有些吞吞吐吐“欣欣老师,我怕车撞到我。”
“不会的,小朋友们会按轨道行驶,你避开轨道就不会有危险的。”
“不,不,会撞到我的,哇呜……”多多开始大哭。接连几天的户外活动多多都是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操场一边,任我如何安慰和鼓励无济于事。
注意观察后,我发现不仅户外,很多时候多多都显得格格不入:排队时,她会溜到最后一个“老师,我怕被站在后面的小朋友撞倒”;教学活动时,她会等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位置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入座“老师,我怕被小朋友碰倒”;集体舞蹈时,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最边上“老师,我怕被小朋友打到”……渐渐地,小朋友们也开始疏远多多,并给她取了个名字“一碰就哭”,调皮孩子甚至常会故意拍一下、碰一下她,觉得她像个有声玩具一样。
如何帮多多走出困境,不再惧怕,成了首要之事。在一次与多多妈妈的交流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突破点。
原来,由于爸妈工作忙,多多由奶奶照顾。一方面是隔辈儿亲,奶奶过分疼爱;另一方面老人肩负重任,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于是过分保护:“不可以多多,这个很危险”成了奶奶的口头禅。如:多多才迈开步子想独立跨过台阶,奶奶就上前制止;奶奶甚至会有意避开与多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并告诉多多同伴是危险的。
在过度保护和被不断警告中成长的多多,当开始人生第一次集体生活时就出现了上述情形,像个“玻璃孩子”般,对周围充满怀疑和恐惧,“老师,我怕”成为了多多拒绝一切的缘由。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分工,以及像多多一样的“玻璃孩子”并不是个例。而作为老师我们能做什么,该如何做呢?
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提到家园共育,我们所涉及的指导对象更多是指向父母,隔辈儿亲属少有涉及。但就当前社会来讲,很多家庭照养幼儿的职责落在了祖辈身上,所以家园共育的对象要适当扩大范围,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略作调整。如上述案例在家长访谈时就可以邀请奶奶旁听或请多多的父母做好奶奶的指导工作。
“一对一、手拉手”帮助多多建立安全感,退去“玻璃人”的影子
由于长期的过度保护,对多多来说仅靠语言的劝说和鼓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一对一,手拉手”带着多多重新感知周围的事物。
如:多多担心被过来的小车撞倒,老师可以拉着多多的手,带着她在操场上跑一跑,遇到迎面过来的小车时,提示、引导多多绕开。在体验后及时总结反馈“你看,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危险,而且还非常有意思!”。
故意制造“险境”和“困境”,及时鼓励并肯定
这种策略常被用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先创设场景,将幼儿带入。在游戏中,故意制造困难和挑战,鼓励多多大胆尝试,如:在追逐跑时,教师迎面跑来,营造即将相撞的假象,提示多多小心并建议她站在原地等待对方过去或者主动绕开,险境结束后及时给予总结和反馈,进一步肯定多多的勇敢,帮其建立自信心。
明晰做什么,怎么做以后,开始了帮助多多蜕变
户外活动时:我“一对一,手拉手”的带着多多体验所有玩具。第一次尝试时,多多都会显得非常紧张甚至抗拒。清楚地记得,摇摇晃晃的平衡木,多多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喊:“老师,我怕!我不要!会受伤的。”
第一遍,我的双手拉着她的双手;
第二遍,我尝试放开一只手;
第三遍,我用手掌扶着她的肩膀;
第四遍,我用一个手指头轻轻点着她的肩膀;
第五遍,我尝试在她没察觉的情况下放开手;
第六遍,我在旁边默默跟随;
第七遍,我在平衡木另一边张开双臂呼唤她;
第八遍,她战战巍巍地,双腿有些发抖地独立走过平衡木;
这期间,还有不断的语言肯定“你看,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原来你可以的”……到现在,没有我的陪同,她已经能一个人独立完成。
集体游戏时:我走到她和小朋友中间说儿歌,做游戏,拉着小朋友的手尝试放在她的手上“这并不危险,这是小伙伴之间的友好表现”;渐渐地,我从他们中间抽离开,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多多和小伙伴;小伙伴们对多多更多的也变成了接纳和包容“多多,你别哭,我拉着你,这个一点都不可怕”、“多多,你挨着我吧,我们是好朋友”;当遇到困难时,常有小朋友上前帮忙;在多多流鼻涕的时候有小朋友拿来纸巾帮忙擦拭……现在,多多可以落落大方地坐在小朋友中,高高兴兴地拉着小伙伴的手愉快地游戏。
家园共育:邀请多多奶奶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班级玩具制作、幼儿一日活动观摩、各种专业讲座……奶奶逐渐放下忐忑的心和过度保护的双手,跟着多多共同成长。
“老师,我不怕了!”
多多笑了,
我笑了,
妈妈笑了,
奶奶笑了,
大家都笑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字由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