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这件事老师们每天都在做,有的老师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写,但每次查教案或多或少地都能挑出一些问题来。因此,写教案既是磨人心志的事,又是和我们工作紧密相连的事情。
那么一篇优秀教案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目标如何制定?活动如何导入?活动过程如何层层递进?如何紧扣主题的结束呢?
一、教案的分类和构成
1.日常教案:
一般包括名称、目标、准备、过程四个部分,有些还会有活动延伸、活动反思和重难点。
2.观摩、评优教案:
这种教案要讲究得多,比如前面一定要加上活动由来,后面一定要用反思上做结尾,中间的难点、过程等要求的标准也会高一些。
二、评价教案优劣的标准
有对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好的教案,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想转变的过程。
我们往往犯着这样的错误:嘴上倡导在活动中引发孩子的探索,培养自主性,但在教育行为和活动设计中却没有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其实老师是不太理解,也无从实施促进孩子自主发展这个目标的。
如:很多老师在教案中这样写到“请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洋娃娃和小熊,在不能平均分时,帮孩子进行分组。”看完,我们会初步得出一个结论:老师希望马上分组成功,尽快地进行活动。在设定的学习目标下,分组或其他体验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忽略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舍弃了孩子能力增长的一个好时机。
很多专家指导不用看活动,只要把教案拿来,就能基本上分析出老师当前的状态,从哪里体现?
1.从文字的表达中一定要体现理念的正确性
什么是正确的理念?如:文字体现的是“我教你学”的模式,还是将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在活动实施时是重体验还是重说教,是重孩子能力增长还是重活动的结果等。
2.是否把至关重要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教师:反省自己是否有给孩子机会表达自己,有是否帮助或促进孩子实践了,活动实施时是否给予了孩子应有的尊重,对孩子合理的表达是否认可了。
孩子:是否有机会去尝试着实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要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妈妈”。于是老师先提问:要把愿望告诉妈妈,你要怎么做?有的孩子说:“直接跟妈妈说。”
老师回应“那妈妈不在身边,我们要怎么做呀?”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打电话、录音给妈妈听、拍视频、发微信……
老师回应“那手机、录像机、录音笔、微信都没有呢?”总之找了种种理由来否定孩子的想法,直到有个孩子说:“能不能给妈妈写封信呀?”
马上老师就高兴了……
为什么高兴?因为老师的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把自己的愿望用绘画的方式告诉妈妈。其实老师有关注到孩子的自主,先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最后又收回了开放的权利。
经修改后是这样的:
能够选择自己喜欢或愿意尝试的方式,把自己的愿望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告诉妈妈。
这时候孩子们才真的有了自主选择,如之前说要给妈妈打电话的:“班里没有电话,我们去办公室借电话吧。”孩子们用了多种形式,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找材料、找人帮忙等。还真有孩子选择了绘画的形式,甚至还有找字拼信的。
在活动收尾时,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选择的方式分享给同伴。如借电话的孩子说:“我们不能打扰别人工作!”因为办公室老师工作繁忙,有时他们被拒绝了。“原来我们班还有电话本!”因为没有妈妈的电话号码,他们找到老师帮忙,发现了电话本。“我们是排队打电话的!”因为孩子们都要给妈妈打电话,于是他们决定排队,有的则跑了多个办公室借电话。
在实践中,孩子的生活圈子一下子扩大了。他们体会到了他人的尊重和尝试的权利,认识到实现同一件事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这远比画一幅漂亮的画有意义的多。
3.目标是否与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相符
往往我们会受到来自家长或自己与别人班对比的压力而设置超前发展的目标,但超前发展不仅不能彰显老师和孩子的优秀水平,反而会成为问题。
如: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孩子(代号A)在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爬楼梯,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孩子(代号B)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第54周时,A练了8周,B只练了2周,而结果却是爬同样高度的楼梯,A用了20秒,B只用了10秒。迁移到教育活动中,中班孩子经训练后达到大班孩子的能力水平真的好吗?
一味追求超前发展的活动,老师累,孩子也累。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把教育活动预期的目标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能提高幼儿能力,老师和孩子也不会太累。
三、如何编写教案
写教案突出一个“写”字,要有基本结构,有完整性,有活动的前因后果。无论手写还是电子版,最基本的,要给人规矩、平整、字迹统一的直观印象,因为它反映了老师的态度。其次,文字表达很重要,它能反映出老师的教育理念、活动设想和教育关注点。
活动由来
活动由来是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的说明,一定要展示教师的专业性,切忌流水账。如:通过对孩子什么事情的观察,发现了哪些教育契机,预计能促成哪些发展目标,还可以加入一些制定的计划、运用的措施、达成的目标等。
如何发现活动契机?
1.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如:孩子们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去哪里玩了,产生了很多共鸣;一起或个别参与过的某件事情,大家都很有兴趣等。再如:春天时,很多班级会养蚕,那么就可以有“查找资料、照顾蚕”等活动。而仔细观察与分析,还会老师们不易发现的活动契机:有的孩子害怕蚕,那么从怕到不怕的转变或一直怕怎么办?别人一定像我一样要喜欢吗?蚕有出生有死亡,那要怎样看待陪伴和失去?生命周期是什么?
2.教育来源于生活
如:今年夏天雨水较多,首先有一个观察雨的机会,那么表现雨难道就只有画吗?你可以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孩子,他们可能会想到用音乐表现雨的声音,可能会提醒你设计一个语言、安全、康等领域的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起因写进活动由来里。
活动目标
目标即使教师预计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结果,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
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具体,如:目标是“认识小兔子,激发孩子爱动物的意识。”可以这样将目标具体化“认识小兔子的外形,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给小兔子喂合适的食物。激发孩子喜欢小兔子,有照顾它的愿望。”即认识小兔的什么,爱谁,怎么爱。
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1.情绪情感体验
a.从孩子现阶段身心发展需求中设定目标。
如:小班从幼儿想妈妈的情绪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中制定“给妈妈串项链”的目标;中班从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的交往中制定“喜欢分享玩具”的目标;大班从独立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制定“合作、发现、探索”的目标。
b.从孩子的现实生活需求设定目标。
如:大班的换牙,孩子需要了解为什么需要换牙,换牙之后有什么感受,换牙时要注意什么。
2.经验提升
即能力目标,如:使用工具,是告诉孩子你去拿一个什么工具来做什么,还是让孩子自己尝试各种工具后,找到合适的目标呢?我想老师们都有答案了。
3.知识习得
如:一次活动后,老师留下任务,小鱼为什么会死?那么孩子从这个问题出发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搜集和询问养鱼的人,孩子们知道了鱼的种类和水温与鱼的关系,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等知识。
活动准备
1.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提供安全、环保、适量的物质条件;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吸引孩子的教具;工具育材料数量充足,能支持孩子主动探索。好的教具能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帮助孩子获得多种经验。根据课程安排,尽量用真实、立体、能动的教具。可以按照这个顺序选择:实物、立体模型、视频、图片。
2.重视经验准备
包括知识和能力经验。如端午节包粽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孩子可能一开始是激动的,但会马上发愁起来,因为他没见过,会觉得自己很难胜任。有经验的话,他就知道粽子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怎样包。已有经验是孩子学习的台阶,让孩子不畏惧不畏难,帮助孩子获得适合他们学习方式的直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
能快速集中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导入一定要短小精悍,引出后续活动后便适可而止,万不可喧宾夺主。
2.重点过程
a.游戏贯穿、环境创设。
b.充分的感知,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如雨的活动,从观察雨开始,观察刮风-雨点-雨线-打雷-打闪-天晴的整个过程,孩子站在窗户边看一会儿远比老师讲一天有效的多。
c.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同时体现出对重难点的分解和落实。
3.结束部分
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如:开始时提到小动物请孩子们帮忙,结尾时就要呼应一下。
活动延伸
适度延伸,因为并不是每个活动都有延伸的必要。老师要通过观察孩子是否还有兴趣和需要,活动是否有深入开展的必要性,延伸到活动区还是哪里,来决定是否延伸。
活动反思
反思要尽量少说或不说教案的内容,忌讳流水账(第一个环节……效果……第二个环节……)和自我否定。应做到客观评价,体现专业素质的同时又有侧重点,表明自己是有能力评价这次活动。
如:活动哪里好,为什么好,哪里有待提高,为什么;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目标是否达成了;准备是否充分,教具出示是否及时;有没有打扰到孩子的思考,游戏设计是否合理;幼儿出现问题时,是怎样引导幼儿解决的等。
只有对的理念,才会有好的教案;
只有好的教案,才会有好的教育的可能。
磨教案的同时也是对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愿本文对您有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字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