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熬制山楂酱活动。大家围在桌旁,静静看着炊事员叔叔的操作。
炊事员往已经加热好的锅里放了一点水,思雨立刻说:“什么味道啊,好难闻!”有的孩子也跟着捂鼻子,或者咯咯笑,活动似乎被这一句话搅乱了。
我没有批评思雨,而是请孩子们仔细闻闻,认真观察,猜猜到底是什么味道?
思雨自己首先找到答案,是水倒到加热后的锅里后产生的味道,非常轻微,而随之而来的糖加到水里熬制后的味道有一点点刺鼻。这说明物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化学原理孩子们不懂,但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孩子们找到了自己能理解的比较正确的答案。
当孩子们明白后,我又趁机向孩子们提出“熬制一会后,再问问,味道还会有什么变化?除了味道,山楂还会有其他变化吗?”等问题让幼儿思考,帮助孩子从偶发事件中梳理提升经验。活动在不断的观察、提问、猜想、验证总结过程中逐步进行。
通过这次偶发事件,我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在活动前充分备课,不光是备教材,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还要备孩子,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提问,适时引导支持孩子探究,把握活动节奏,完成活动目标。
真正做到“深入”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基础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拓展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
要把教材中的要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并且要备孩子,充分掌握本班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及需要。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观察行为超乎预料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阻止,而要通过询问等方式与幼儿沟通,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在孩子们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要善待幼儿的“小插曲”,巧妙地引导,以恰当的方式支持幼儿的观察。在偶发事件发生时,不急躁,不断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