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是当前很多家长倍感头疼的问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愈演愈烈,学科教育幼儿化在商业助推之下全线发力,家长们相互裹挟着,在幼儿园阶段且“以爱之名”随波逐流,相继进入学前班进行学习,孩子苦不堪言,家长还要交付昂贵的学费,幼儿园面临生源流失,无形之中家长便把矛头指向幼儿园,迫切的希望幼儿园可以教授小学知识,开展课外班等,家庭和幼儿园都陷入无奈的窘境中。
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做好的准备工作。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幼儿主体对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重要时期。
教育部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时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是“保教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重视,各个幼儿园也在寻找切入点相继开展工作,探索途径,寻找幼小衔接这一幼儿升入小学过度阶段的要点问题,并相应做出各项举措。
前期幼儿园发放家长调查问卷,调研家长需求和困惑,结合大班教育周时间,探索16周幼小衔接活动内容,以及主题活动框架。另外,组织开展具有本园特色除16周之外的园所幼小衔接活动,此为16+课程探索。在此过程中,既满足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也满足幼儿上小学前经验、能力等需求。
二、研究依据
2018年12月下发的家长调查问卷,大班组共64个家庭参与调查,涉及家长128名,本问卷就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困惑焦虑以及需求展开调查,并在家长对于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能力储备方面起到引领认知和理性分析的作用。大班组家长能够认真填写,回收率达到100%。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确定家长需求、幼儿能力提升以及经验丰富的需要,研究相应的课程内容与16周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分析
基本信息(学历):
以上数据显示,大班组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其中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30人,本科学历69人,有较好的文化背景,素质偏高。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均表示支持与配合,并对幼小衔接工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理念较为超前。
1.平日,由谁来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大班阶段的教育主要由谁负责?
2.您对于孩子即将要升入小学这件事,焦虑过么?为什么?
3.您对孩子讲到小学时,孩子的表现是什么?
4.您认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5.您是否因为孩子要上小学,便让孩子学一些小学的课程等内容?学习了什么?
6.在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您认为幼儿园教育还应培养幼儿哪些方面?
其他:—-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同理心
7.如果幼儿园内开展幼小衔接方面的活动,您愿意积极配合并参与其中么?
8.您是如何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禁止小学化”的教育理念的?
9.现阶段,您为孩子幼小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准备?请逐条写出。
10.希望幼儿园为让孩子顺利升入小学做哪些准备?
11.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时,您还有哪些困惑?
12.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基于以上各项数据分析和内容的细致梳理,我们发现,家长在幼儿入学前在学习习惯、自我保护意识、物品整理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数值较高,也从中清晰的明确了家长的需求,幼儿园会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开展聚焦、持续性强的幼小衔接活动,特制订详细的“满足需求的“16+””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和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通过开展“幼小衔接园所课程”研究,提高教师有效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能力。
2.明确幼小衔接活动的重要实施要点:孩子的心理准备、任务意识、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3.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小衔接活动框架,梳理和充小衔接课程内容。
四、研究内容以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
1.成立幼小衔接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2.加强全组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纲要》和《指南》,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基本行为习惯要求。
3.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第二阶段:实施、调整
1.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班级特色活动以及年级组大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和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活动内容,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重点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任务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通过集体备课,小组会议等形式,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策略,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各班在家园栏中开辟“幼小衔接”专栏,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优秀的教育方法,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来,做到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进行。
第三阶段:整理、反思
1.目标定位,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各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最终汇编成册,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材料,为今后幼小衔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召开专题会议,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各班级分别选择一个活动主题撰写专门的活动实录和反思。
五、研究预期成果:(附加课程内容)
1.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小衔接活动框架。
2.打造幼小衔接特色实践活动。
3.梳理和充小衔接课程内容。
六、活动框架和内容(16+)
1.“16”(16周)活动内容:
2.“+”活动内容:
七、研究总结
通过此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和价值感,也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通过开展此活动课程研究 ,提高了幼儿园教师有效进行幼小衔接的能力。
2.有效的将主题活动融入幼小衔接,激发幼儿区域游戏的兴趣。
3.家园研修下,形成了完整的班级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的框架。
4.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明确幼小衔接活动包含的几个方面及其实施要点。
5.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主要角色,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研究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把幼小衔接工作定位于幼儿园。幼小衔接应落实在儿童这一主体上,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幼儿园和小学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