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对于外出观摩一向抱有很高的热情。许多园长、老师正是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借鉴其他幼儿园的好经验,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技能的提高。不过,有些观摩活动,也存在着“盲目照搬”甚至“走过场”的现象。如何提高观摩活动的实效性,使这种宝贵的学习机会变得更有价值?我们西城区骨干教师专题教研组的成员进行了实践与研讨。我们认为,参加观摩活动,不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要激活自己的大脑细胞,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让问题成为观摩的前奏
为了提高观摩的效果,观摩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准备去参观的幼儿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本次参观的重点。有时,还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有“问题”做前奏,观摩效果会大大提高。
李新:了解观摩对象,才能知其长处,学其精髓。作为园长,每次参观前我都要从侧面了解一下这个幼儿园的办园方针、办国特色,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一次,我了解到即将参观的是一所中日友好幼儿园,这个国的老师在生活中抓住时机生成教育的能力很强。他们的优势正是我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于是,我将这个问题作为观摩的重点,参观后觉得特别有收获。
董静:我有11年没带小班了。一次到一个小班参观前,我特地查阅了心理学理论书籍中有关3~4岁幼儿年龄特点的论述,并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作为观摩的重点。由于准备比较充分,这次观摩不仅使我得到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好机会,而且对我们如何开展“大带小”活动也很有帮助。
做个聪明的旁观者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要使这一机会变得更有价值,就必须做个聪明的旁观者。
扩大自己的视野
过去,教师观摩总对班上那节教育活动情有独钟。后来,对墙饰和活动区材料也有了兴趣……我们认为:观摩活动中关注什么,反映了观摩者的教育观念。
一个聪明的旁观者,应该把观摩过程当做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工作实践进行整合学习的过程。观摩既有重点,又要全面。为此,我们必须走出旧观念的小圈子,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不但要关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更要关注它的精神环境;不但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幼儿;不但要关注教师精心准备的那节教育活动,更要关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但要关注当天的活动情况,更要关注活动的生成过程及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康克辉:我观摩过一个大班的制作活动,感到很有收获。首先,观摩前从教师的计划中我了解到,这个班的小朋友最近带来许多废旧矿泉水瓶子,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把它们制作成班上最需要的东西。教师将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为:引导幼儿预想和计划自己的活动,根据需要选择材料和向同伴学习。教师这样做,使活动的产生来源于孩子们的意愿,活动的目标也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第二,活动前小朋友先向老师或伙伴谈自己的制作计划,如做什么,用什么做,做出的东西怎样为班上服务等等。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培养了他们的有意想象和预测结果的能力。第三,整个活动过程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工具、材料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而且教师从不打扰孩子的活动。教师的做法使小朋友们有了更多的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及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幼儿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看到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伙伴们的真诚合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
李娟:一个班美工区活动时,我看见两名幼儿在津津有味地吃纸,便把这事告诉了带班老师。见到老师,两个孩子立刻把纸吐了出来。我当时以为,老师一定会批评这两个孩子的。可这位老师却和蔼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吃纸。这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教师遇到问题先做调查,给幼儿申诉的机会,这本身就反映了她对儿童的尊重。这个班的精神环境很好,值得我学习。
记下思想的火花
一些老师观摩时的记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好像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全都记下来。有的只顾记录,却没有时间进行及时的思考。因此,观摩时记什么,怎么记,也是一个聪明的旁观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先想后记。
边记边想,记要点,记感受。这种记录方式能促进我们思考,使观摩变得更有意义。因为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若不及时记下,很难补救。
胡志平:观摩时最好不要记“流水账”。我的办法是:先思考,再分类记录。环境创设和一日生活中富有创意的材料或活动记一类;教师或幼儿有意思的语言或行为记一类;自己透过现象看到的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或提出的新问题记一类。
在一次观摩中班区域活动时,我看到大多数小朋友都在和教师一起做“沙拉”。西瓜、菠萝、香蕉摆了一桌,大家又做又吃,好不热闹。可就在活动室的另一个角落里,两名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下棋。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做“沙拉”,他们说:“我们不想做!”孩子们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个班的小朋友对自己选择的事情如此专注,如此不受外界干扰?与他们相比,自己班的幼儿就显得逊色了。我立即想到:这可能与自己平时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少有关。于是我把事情与感受一起记下来。回园后根据记录进行反思,进一步理解了“尊重幼儿意愿”的价值,并决定改变以往的做法,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尽量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