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腾鉴 Jack Yu
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先后在美国丹佛和克利夫兰接受AMI国际蒙特梭利0-3和3-6岁培训并获得认证证书,并在美国、台北、中国蒙特梭利学校担任多年教学,继而在国际蒙特梭利培训中心担任首席翻译官,对蒙特梭利理论知识与实践有着丰富经验。Jack挚爱幼儿教育,尤其喜欢观察和研究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细节,在教研上孜孜不倦,耐心细致地培训和指导每一位老师,经常为协助孩子的家庭教育而提供家长免费的咨询讲座,且乐此不彼并视蒙特梭利教育为终身的事业。Jack已经进入AMI培训师体系,即将成为一名AMI培训师!
蒙台梭利的墓志铭上镌刻着:
“我请求亲爱的、全能的幼儿与我联合起来,一起去为人类和世界建设和平!”
这位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教育家呼唤着儿童成为维护和谐地球家园的和平使者,和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者就在这里安息着。
蒙奶奶的墓
文化教育是蒙台梭利完备环境的重要组成,如同土壤般滋养着孩子们的精神成长。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追求统一和效率之后,必然回归到追求文化的多元性与精神、气质的独特性,才不会陷入冗长和单调。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见识到地球村里不同区域的人们差异化的生存方式,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并能够欣赏、尊重万物的内在连接性,善待生命,接纳和尊重人类同伴的独特属性。
蒙台梭利教育并不止于成套系的教具,更在于运用其理念,取材当地、因地制宜地辅助儿童生命成长,适应生活的环境。
文化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展示:39号 赶海篮子
“所有要提供给孩子大脑的材料,都必须要先提供给孩子的双手”
儿童从生活当中,通过他的眼、耳、鼻、舌、身,吸收了环境中所有讯息,所有的物品都提供了感官讯息,而成人也是孩子吸收当中的重要部分,成人的动作、语言、互动方式、表情、情绪等,孩子都完全吸收。
文化融合第一步,必须从孩子吸收来源着手,也就是我们所提供的完备环境。将某个文化里头的物品放在完备环境中,呈现一个文化的特色,只是画皮,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从骨架着手,深入分析自己文化的元素,了解自己的文化其实就是蒙特梭利元素!
文化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展示:49号 泥人张配对工作
日常生活活动提供了孩子使用双手照顾自己、照顾环境、预备食物、与他人互动等机会。进行完备环境的准备,我们要先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性,我们如何洗脸、如何洗手,我们有什么样的衣着,就现代生活而言,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已经相当融合,因此,多数使用的物品没有什么差异。然而我们要思考,我们做的所有事情,我们使用的动作,是孩子吸收的来源,有哪一些方式是中国人特有?与其它文化的人非常不同?了解了之后加以分析。例如,有人将月饼制作组织成一组活动,以蒙特梭利观点分析,依照孩子的身体尺寸以及能力选择器具,组织好之后放在一个托盘或者篮子里头,将制作的动作分析,练习多次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示范,然后可以放在工作柜上,供孩子选择。将生活融入蒙特梭利完备环境,才是所谓的文化融合!
文化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展示:43号 茶席
依这个方向思考,中国元素也可以呈现在感官、数学以及语言领域。玛利亚·蒙特梭利以前使用的色板,其实是以丝线缠绕在木块上头,而蚕丝不就是重要的中国元素吗?还有算珠小立架、算珠大立架,跟咱们的算盘不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蒙特梭利以科学眼光来看待儿童使用的教具,她还搭配了色系,清楚地呈现十进位系统以及进位、换位。各位不也玩过七巧板,其作用为何?为什么有七巧板,也是很值得研究。
所以说,文化融合,不是将皮给画出来就算,要彻底的将文化的精髓与蒙特梭利的方法链接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融合。我们要给孩子的文化,必定要能够给孩子的感官吸收,并且要让孩子的双手可以操作。
文化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展示:40号 唐诗的学习
————————-
解读:
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了了解世界万物的旅程。人类为了生存,在历史的积淀中创造形成了超越自然的精神、物质文明,成为人类独特的文化属性。文化包括科学知识、哲学、信仰、艺术、道德、风俗,语言、数学、动作、社会规范、精神倾向,以及作为社会人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遗传基因决定了人类的肉身,而文化传承则决定了人类的特质。
蒙台梭利教育旨在“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探索整个宇宙的视野。这个宇宙是一个宏伟的现实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的一部分,并且相互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种视野,才能够帮助孩子们的心智变得稳定,而不再是漫无目的的。因为在万物中找到了自我的宇宙中心,孩子们将会感到满足。” 蒙台梭利教育给予了孩子探索世界文化的钥匙,以世界的产生、生命演进的顺序作为解读世界的逻辑思考框架。从而将地理、植物、动物、艺术、音乐、科学等文化内容得以有机地融入在儿童之家的完备环境中。
文化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展示:48号 中国传统乐器-勾鑃
文化的认同感会带来对环境的适应性。孩子天赋具备的“吸收性心智”,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沉浸于任何所遭遇到的细节,构建他们自身。6岁前的孩子身处家庭中、邻里间、学校里,在日常的生活中便逐渐适应了他所处的文化,完成了其这一生命发展阶段的宇宙任务。孩子们在6岁前获得的文化工作经验,会像种子播撒在其心智中。在小学阶段,当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及决断技巧得以发展,这些“种子”便会帮助他们广泛、深入地投入到文化的探索中。
在儿童之家中,仅仅把具有文化属性的物品摆放在环境中,那么对文化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而如果可以把蕴含中华底蕴的器具、文字、音乐、画作送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抚摸它们、凝视它们、聆听它们,通过多种感官体验这其中的美妙世界,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融合,更会帮助孩子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粉丝。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