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初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万物此时真正苏醒,春来了。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传说大唐时期,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还自己造了一个日月当空、普照人间的“曌 ”字做“圣讳”
(旧指圣人或帝后的名字),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一连百日,天旱地裂。司管天河的玉龙
(即白龙马,在跟随唐三藏西天取经后升为八部天龙,掌管天河)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玉龙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还在山前立了块敕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
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到处去找“金豆开花”。终于在来年的二月初二,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了“金豆开花”的好办法,于是家家爆起玉米花,摆上供桌,设案焚香,向玉帝祈求。玉帝尝了一把开花金豆,味道好极了。欢喜之际,赦免了玉龙,并命四海龙王一起行动,给人间送去春雨。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之后每逢这一天,家家爆炒玉米花,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此祈求龙王及时行雨。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特别是南方地区。因此“春龙节”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举办耍龙灯等活动,有祈求降雨,保佑丰收之意。
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寓意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生龙活虎,心情舒畅。借龙抬头这一吉时,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孩子理发康成长、出人头地。
引钱龙,引来一年好财运
二月二清早有“引钱龙”的习俗,人们早早地挑水(现在是早早的从自来水管里接水)回家,倒入水缸,谓之“引钱龙”。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更是讲究这个习俗。
接“姑娘”
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在北方部分地区,正月里“姑娘”不能住在娘家,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开笔礼
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有些家长们也会选在二月二送孩子入学读书。
不做针线活
旧俗,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会刺伤龙的眼睛。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并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吃炒豆、爆米花
相传古时人们在农历二月初二炒玉米(黄豆)而让“金豆开花”,解除了压山符咒,解救了因擅自降雨解旱而被压山下的龙王,并相沿成俗。
吃“龙”食
龙,在古人的心中是祥瑞灵兽,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所以很多食物以龙为名,希望自己不同凡响。如:面条叫“龙须面”;春饼叫“龙鳞”;饺子为“龙牙”、“龙耳”;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炸油糕叫“龙胆”;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1.绘本故事《春龙节》——绘本老师精彩展现
2.认识五谷杂粮——让孩子认识农作物种子及生长过程
3.“剃龙头”——让孩子了解传说及理发的过程
4.“吃龙耳”——家长和孩子共同包饺子并品尝(精调鲅鱼、香菇、虾仁三种馅料,亲子共同制作)
5.亲子DIY——穿彩珠(金豆开花,用彩色玻璃珠代替黄豆串起美丽的七彩项链)
6.亲子创意手艺——小小理发师
7.手工制作——爆米花创意画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