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工潮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民工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再次分配的过程,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民工潮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
中国的民工潮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民工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再次分配的过程,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民工潮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
人的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孩子应该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自由自在的成长。爸爸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最温暖港弯。但这一切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到春节才回来几天。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是生活在电话的另一端。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孤儿—-有父母的孤儿。我曾经亲眼见过这样的一个家庭:在孩子8个多月时,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后去了广东,一年多后才回来。近两岁的孩子已学会了说话和走路,但已不记得爸爸妈妈了。小家伙躲在爷爷的身后怯生生的问“爷爷,是谁来我们家?”
年青人去外面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孩子的生活并不好过。因为打工的钱不足以养活全家,两个老人在家还得打理农田。单是打理农田对老人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了,还要照顾孩子,而且不只是一个孩子,往往会有几个孩子。那么老人能做到的就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老人养育孩子的目标是“长大就行”。这个目标在某种意义上与养猪没有多大差别。这是中国农村孩子的悲哀。也是中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不快的一个重要根源。
这两年国家有关部门注意到“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社会和政府也开始成立各种救助机构,做了好多工作。给“留守儿童”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所做的这些努力只治标不治本。没人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的关爱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好的良方。
说到教育,人们的视线会不约而同的投向学校。但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有限的。这几年国家对农村学校加大了投入,但主要是投在教学设施和环境设施上,对于师资的投入相对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专业教师几乎是空白的。再说农村学校特别是中学,学生几乎百分之百是住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是由教师来承担。繁重的工作使很多教师力不从心。
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说明家庭教育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帮我们分析问题。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现象:每年的高考过后,总会有好多的高考状元出炉。记者们在第一时间内要寻访的总是状元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父母培养孩子的方法等等。还有人把这些故事集成书出版供人们学习。记者、媒体代表公众的思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孩子的成就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而不是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影响。再者,另外一个现象也应引起我们关注: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也总是良莠不齐的。在同一个班中,排除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外,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学习、思维、心态等等方面出了问题的学生,家庭出了问题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指家庭的富裕程度。这两年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生活费补助制度,所以“贫困”已不是农村中小生最大的障碍了。这里所指的“问题家庭”是指缺少“家庭关爱”。但大多数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学校是万能的,那么国家就不需要法律和监狱。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家庭教育近于空白状态。这是农村教育的一大缺失。
所以我认为:要根本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单纯的依靠社会、学校的救助机构,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如何让家长们意识到“关爱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是解决总是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