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名7岁的混血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天资过人,6岁时便通过了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由此成为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考生。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主任怀特教授却拒绝招收这位“娃娃大学生”。
我非常认同怀特教授的说法:“艾南还只是个小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验室内的长椅太高,实验架子太高,试剂分配器太大,孩子的小手根本握不住。如果由于过早将他送入一个令他的能力和想象力受到局限的环境,而使他丧失对于科学的热情,那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问题远非仅仅在此。作为本城最好的一所中学,我所在的学校也曾经招收过神童,我对其中一名叫作小R的孩子有深刻印象。小R九岁就考进了初中,一看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可爱小男孩。招生之初,就在学校内部引发过一场争论,有相当多的老师反对招收年龄过小的孩子,认为会“拔苗助长”,包括当时的校长本人内心都并不是很赞成。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收了,特别安排在公认最有经验的班主任班上。
小R的确是非常聪明,初一时成绩能在班上排进前十名,但初二时,问题逐步显现。他的同学普遍开始进入青春期,而他还完全是少年儿童的状态,没人把他当朋友,没人跟他有真正的交流。在班级的主流生活里,他完全被边缘化了。对于一个极聪明的孩子而言,这种深度的孤独感,令他的心理很受伤害。他开始有些无心读书,上课时有时刻意地胡闹―――其深层心理应当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这样一个孩子,老师们也不好太过严厉。最后还是他的班主任想出了办法,放任他,在他不想上课时就让他出去玩。班主任老师的说法是:“这孩子可怜,玩得太少了。”持续了一年多,才逐渐调整过来。后来,小R还是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毕业时,完全成了一个沉默的小男人,似乎耗尽了生命热情的样子。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画面是,一个下雨天,从教学楼办公室的窗口望下去,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打着把雨伞,在兴高采烈地踩水玩儿。水花四溅,小男孩儿是那么的形单影只……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他的父母真是太残酷了,自己是有面子了,但却剥夺了儿子本该享有的欢乐―――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按部就班的长大,可以想见,在同龄人中是会非常张扬、非常有成就感的。
一般反对“神童”教育的理由是认为,拔苗助长,反为不美。这当然也的确是教育学的规律所在。但无可否认,在那些“神童”里,有一些的确是智商特别高,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即使是对学习没热情,要拿到好文凭也不是难事。只是,人活着,是为了幸福。成功是幸福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更遑论文凭那一张薄薄的纸了。神童,只是他智商的某个方面发育得比同龄孩子快,却并不等于他身体其它的认知与行动能力方面也发育超前了。把这样的神童投入一个与其年龄完全不相配合的环境,恐怕与把他投入一个苦狱也没什么大区别。而且这种被环境所排斥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极有可能会伴随其一生。
但事实上,中国社会的“神童”传奇总也不见少,一会儿是12岁少年考上大学,一会儿又是8岁女孩连跳三级。就是这次新加坡大学拒招7岁化学神童,新闻跟帖中支持者最众的一条也是:孩子,你生错地方了,来中国吧!这实在是令人深思。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