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师课件网就是专门为了孩子的教育,以及幼师教案等等资料,而专门创建的网站。本网站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跟孩子如何相处如何交流的小妙招。希望每个家长都要重视跟孩子的沟通。那么,幼师课件网小编特为您推荐”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请您翻阅!

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许多父母对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呢?其实小孩子也渴望尊重,怎么会没有人格呢?所以,认为孩子没有人格的父母,就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育好。

所谓人格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不尊重人格就不尊重人家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许多父母常以自己的“权威”威慑孩子,甚至动之以武,有时让孩子当众出丑。有时稍不随心,就在孩子屁股上烙上自己的手印。

不可否认,父母的愿望是好的,是为了教育孩子成材。但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明白,你伤害了孩子,让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对父母失去了尊重和信任,教育的效果就降低了,这样怎么培养孩子呢?

专家们认为,尊重孩子,同时也是尊重自己。因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的人格,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kejian.youshijiaoyan.com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此,列出某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父母重视。

1.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父母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2.宠爱笃深,呵护备至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

3.训字当头,不许发言

有的父母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不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4.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父母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父母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父母们是否察觉到,的确有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因此,父母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下面这则案例不妨值得我父母们学习。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

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学员卡拉巴林。

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要卡拉巴林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

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

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人道的接触。”

从监狱回来的路上,马卡连柯和卡拉巴林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但是,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询问马卡连柯:“请你直爽地告诉我,你相信我吗?”

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我知道你这个人跟我一样的诚实。”

马卡连柯还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后来,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清除头脑中的封建父母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成人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若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成人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帮助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不畏困难的精神、康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youshijiaoyan.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法国:尊重幼儿人格,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幼儿食品)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

发现孩子和尊重孩子

发现孩子和尊重孩子孩子到底“懂不懂事?”无疑,大家都觉得啥事都不懂。

我们所说的“事”,是人情世故,尤其是社会关系这一块为主。还有很多复杂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从这些方面来说,孩子们是不懂事的。但是,我仍然坚信,孩子其实懂得非常非常多。他们有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

**的玩具超多。我拿了N个箱子装,还有部分摆,另有几个筐的还塞到橱子里去。每次及时整理,但有些小玩意儿还是容易遗漏。

昨天,**在儿童房玩一套消防工具。有车,有飞机,有云梯等等。但是少了一辆消防轿车。这辆消防轿车只有两个拇指粗。他问我这车上哪去了,我说不知道。隔了一会,他“命令”我道:“妈妈,你去外面给我把这辆车拿进来。”我心想这点东西哪找得着啊?别胡说了。结果他又说:“你去给我拿下嘛!”我没好气地应他:“上哪拿啊!”他有些不耐烦地说:“在外面,顶上!”后来我抱着他出去,在他的指引上,果然发现这辆小车子不知道何时被搁置到了客厅外面高高的置物架上,而且,是在一个画框背后。这么高的地方他摆不上去,他的视力也难以看到啊,他到底什么时候看到的呢?又是怎么记下的?

我正有些小惊叹,**玩了一会又“命令”我了:“妈妈,你去爸爸房间帮我拿那个小人过来好吗?”我说:“什么小人儿啊?”他说:“就是那辆中巴车上的小人,是司机!”——是有那么一辆玩具中巴,是有配着两个小人,一个表示司机,一个表示乘客。可是,它怎么跑到爸爸房间去了呢?不太可能啊!但是**坚持是在那,而且进一步指明:在抽屉里!我抱着他过去打开第一个抽屉,不在。**不耐烦地说:“是在第二个抽屉!”打开,拨拉了好久,那个塑料小人露了出来!

所以我发现,孩子会观察事物吗?非常会!他有他的世界,他只观察、关注属于他世界里的东西。

孩子确实是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的。孩子确实是“懂”很多的。说孩子啥事也不懂的人,是因为没有找到那条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

也有人经常叹服:“现在的孩子啊,精着呢!”事实上,孩子全部是“精”的,有过去和现在之分,是因为过去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低(各方面原因所限),而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视而已。

明白孩子确实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父母会因此更明白尊重孩子的价值与必要。最简单的就是吃饭的问题。

**不好好吃饭,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问题。相反,每当他生病的时候,吃饭的态度反而更好些。不仅吃得快些,而且还会主动要吃的。仔细一想,因为他一生病,我就会想,他生病肯定胃口不好,爱吃多少吃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吧。于是,吃饭对**来说不再是负担,少了威逼,多了尊重。

**常喝豆浆,他每次喝豆浆,都是用吸管直接刺破豆浆袋再喝,但如果偶尔我不是刺破袋子而是直接打开袋子插入吸管让他喝,他就会哭闹。尊重他的敏感期,尊重他的习惯,就可能少了一次对孩子的责骂和训斥。换来了孩子顺利的成长。

……

总而言之,我经常觉得孩子的世界很宽,而且,颇为神秘。很有意思。我们是不是不要再武断地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大很多,甚至要笼罩在孩子的世界之上了呢?

如何促使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完善

如何促使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完善

交往,有益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在孩子的一群玩伴中,每个成员都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去扮演:有的充当“领导”,有的充当“军师”,有的充当“办事员”。通过这种群体间的游戏,使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都有了充分展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从他人眼里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非常有利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发展。孩子长大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离不开同龄群体密切交往的体验。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的重要保障。

善于合作是人心理康和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人自身的感受常常取决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善于合作者,不仅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与人交往的人是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的。善于合作的人,在困难中也会比别人多几条道路;而不善于合作的人,在顺境中也常常自断自己的门路。

交往也是孩子心理康的需要。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迅速发展,有些感情他不能随心所欲地向父母老师表达,但在伙伴群体中却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意地表达出来,从而得到朋友的理

解、体谅、认同。快乐的孩子,都有伙伴;孤独的孩子,性情容易变得古怪。会交往的孩子,很少有攻击性,容易受到欢迎;而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具有攻击性。会交往的孩子遇到矛盾,往往会用商量、和解的办法去解决;不会交往的孩子遇到矛盾,往往用打骂、赌气的方法去解决。因为不愿与人交往的孩子容易被小伙伴排斥,所以他也容易感到孤独与寂寞。

人人都喜欢和快乐热情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孩子,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常常“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华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一生也会显得很快乐。

如果在一百年前,一个人独往独来,孤芳自赏,依靠个人奋斗,还可能取得一点成绩的话,到今天,不要说取得成就,连生存都显得有些困难了。所以,合作与交际是孩子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快乐教育和尊重孩子

快乐教育和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快乐教育。这两句口号一直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我很认同,快乐的孩子性格康,受尊重的孩子会形成自尊自重的品行。

不过见到过不少歪曲理解的情况,比如:孩子的幼儿园有校车,校车上有一位老师专门照顾车上的宝宝,有个小朋友家就住在校车经过的地方,搭校车应该非常方便,但是妈妈不辞辛苦天天自己接送,搞得每天早上疲于奔命在家、幼儿园和单位之间,老师疑惑为什么不搭校车呢,答曰:我家孩子不认识校车上的老师,见了会哭!这个孩子暂时确实是“快乐”了,但是他今后的人生将会充满了他无法应付的“不快乐”。还有一位妈妈上班的时候带着孩子,孩子不停地缠着她,问很多问题,她于是一边工作一边耐心地回答孩子,诸如“妈妈现在在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情况,你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等等等等,不厌其烦。这位妈妈彼时彼刻绝对尊重孩子,只是忘记了告诉孩子:“我在工作,你的问题妈妈要等工作结束以后才有时间回答你。”这位处处被家人尊重的孩子,会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形成自我的个性。

快乐教育并不是只要快乐,丢掉教育,而是以快乐的形式去教育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切以孩子为重,而是教会孩子分清孰轻孰重。

培养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和全的人格开始

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家庭里头等大事,但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是在为断地思索和寻找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有偶尔得法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误带来的教训。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在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中,我体会到对孩子地培养不仅仅要注重她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全的人格的培育,让孩子受益终身。

首先,是要帮助孩子形成几种良好的习惯。第一,激发和保护女儿对书的兴趣。有时间我也会与女儿一起读书,与女儿交流读书体会。对女儿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尽力解答,或者查资料、上网,帮她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答案,不让她的阅读兴趣受挫。第二,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让他感受书中有一个美妙的世界。虽然她现在还是喜欢漫画书多一点,但已经开始喜欢阅读了,包括临睡前也会看一会书。第三,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怕孩子因为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而耽误了功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对女儿制定了一条规则:正常学习期间,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课外书,而且一定要严格执行。第四,尽量少看电视。小孩子的天性所致,你不让她看她反而盯着看。为了培养女儿少看电视的习惯,变堵为疏。我自己首先在她在家时尽量不看电视,让她知道电视不是唯一有趣的。

其次,培养孩子形成全的人格。第一,形成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失利。其实每个家长都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是最优秀的,我也一样,女儿考试稍有失误,便深感失望。可是,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常常事与愿违。便放平心态,不再过分关注她的成绩,而是帮她分析原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缺陷。这样,考试前她不过分紧张,反而能考出好成绩。第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因为女儿是住校的,回来后难免要谈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包括学习啦,生活上的事。作为家长,应该从学校角度给女儿以客观的解释和评价,告诉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这样女儿就能愉快地接受学校,以在学校生活为乐趣。第三,培养孩子宽容的品格,支持她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一些行为。使孩子的品格向正确的、康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尽管我希望女儿成才,也为此在做着努力,但未来可能仍然很平凡的,但看她在康地成长,不倦地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的心中是欣喜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孩子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呢?

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怎么想,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的产物,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已为他们设计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话,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给孩子最后的决定权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对孩子理想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说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机提条件。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商量和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不可过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做很可能就会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

精心培养孩子的“理想之苗”

当然,对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长的做法也都是错误的。如果父母们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

孩子的成长之路本身是五彩缤纷的。对于社会来说,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劳动者。作为父母,培养孩子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

礼仪让孩子拥有尊重和智慧

看到网上书店有关礼仪的书畅销,我又不禁思想:礼仪是繁文缛节吗?学礼仪有多大价值?我究竟懂得哪些礼仪呢?

礼仪在我心目中隐约就是个华彩的词语,华而不实。而且浅薄地以为,如果礼仪只为应酬,为自己受人欢迎,达成一种交易,那礼仪就只是重大场合的一种装饰和摆设了。

真正发自内心的礼仪,传递着生命之间的彼此尊重和欣赏。透过佩蓉女士的礼仪课,我才知道,你去参加别人的婚礼,着装素净,是懂礼仪的体贴,让这对新人拥有最光彩照人的回忆,也让你不会忐忑不安地,或怕寒酸或怕耀眼;你们不互问对方的薪酬,是懂礼仪的机智,或避免攀比嫉妒,或避免手足无措,但终究与人与己有益。

礼仪中实在有丰盛的宝藏。礼仪,传达着尊重,也暗示着标准,给你智慧,伴你成熟。

礼仪本是让我们把尊重养成一种习惯,把你的尊重用话语、你的微笑、动作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白白地被人误会你爱别人的心呢?内敛的孩子的爱也是充充满满的,可别人怎么能猜得透呢?

既是这样,为什么不及早把一些基本礼仪传授给我们的孩子呢?教他学会问候亲朋好友,问候老师,教他基本的餐桌礼仪,教他在和父母出去会客时的装束,谈话时的专注,还有该避免问及的一些隐私话题……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让他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被人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有分寸,逐渐成熟、有智慧。

观察一下你的孩子的自然反应吧。孩子总能在客人临出门前,站在门边,注视着客人,笑着说再见吗?我们常常看到的场景是,让孩子和客人招呼道别时,孩子也是专注在自己的玩具上,可能从里屋远远回一声“阿姨再见”,而对于女孩,也有怕生低下头默不作声的。

我想在这方面训练孩子不容易,毕竟它是孩子,而且孩子的天性各不同,并不都擅长人际关系。我们自己小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举个例子,有人生性腼腆羞怯,从小就不会和左邻右舍打招呼,长大些陌生的远亲也张不开口叫,而十六七的时候,更是叛逆地以为嘴甜的人都是为迎合别人,这时虽然想可能被老师啊、亲戚啊误会自己高傲,但还是不自然地低头悄悄走过。

可是,不是习惯决定一生吗?从小教孩子礼仪,孩子就能在人际交往中从从容容,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免去很多压力。原来父母可以教会文静内向的孩子不再怯生生,从而更自然地把目光放在他思考的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来,透过合宜的礼仪,让别人了解,原来他心底未表达的那份关切。对个性自由随意的孩子也是如此,你可以透过礼仪让他感受到别人的需要,适当约束自己,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礼仪让每个人丰盛,也让人拥有讲礼仪的高贵,表明每个人的生命高贵。

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而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都要透过人际交往才能日渐历练成熟,而透过礼仪习惯,孩子才会有一个真实广阔的世界,学会表达自己,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所以,对你的孩子,无论他是文静内敛,还是过分调皮,花时间教他基本礼仪,教他实践礼仪,实在是建造他生命的一条捷径。

相信《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师课件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oushijiaoyan.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