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它进行胎教,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孩子永远都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幼师课件网”小编特向您推荐”家长如何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心病?”,希望您看完这篇文章能够学习到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找各种理由逃学、一临近考试就生病、在学校里见了人就躲闪……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此类现象,常常被家长忽视。殊不知,这些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日前,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儿童的心理问题被忽视,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为何会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如何才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心病呢?
症状一:考试焦虑症youshijiaoyan.com
应对之策: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考试化,考试平常化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来临,来医院咨询的考生父母也越来越多。“我家孩子平时学习都挺好,但是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平时小考也就算了,万一高考也这样可咋办?”“我们家孩子现在茶饭不思,晚上也睡不好觉,考试是重要,万一试没考好把身体弄垮了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指出,在考试前,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出现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其实,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到最佳状态。但是,也有些孩子身上的焦虑情绪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担忧、恐惧;在生理上则出现吃不下饭、呕吐、腹泻、头晕、头疼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具体说来,他们可能会上课心不在焉,吃不好,睡不香,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在临考前一两个月里,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几率最大。
考前焦虑是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期望值过高,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二是对于结果的接受程度差,因为过分关注成绩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从心理调节上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平常考试化,考试平常化。平时的模拟考试要认真对待,让自己多体验进入考场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学上常用的“脱敏”疗法。其次,要树立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考好,即使没有超常发挥,也能保持一贯的水准。再次,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哪怕一天不看书,舒舒服服地睡上十几个小时也没有问题。最后,多运动让自己出出汗,有张有弛,身体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症状二:溺爱使孩子“恐学”
应对之策:经常与孩子谈心,多从正面引导
张先生的儿子在小学四年级前一直表现得非常优秀,成绩名列前茅,跟同学也相处得非常好,三好学生年年有他的份。到四年级时,因为工作调动,张先生举家迁往另一个城市。换了所学校之后,张先生觉得儿子就像变了个人,老师总反映他上课不听讲,和同学很少交流,这可愁坏了张先生一家。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学,多少是种可以理解的行为,就像许多大人也不愿意上班一样。”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解释说,这属于一种适应障碍。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所熟悉的学校转入一所陌生的学校,由于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就很有可能出现“恐学”的表现。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孩子在学校里不能跟同学融为一体,或是经常被老师批评,或者受其他同学欺负,都有可能导致“恐学”的产生。
杨甫德说,那些不能适应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被家长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觉得自己的家就是一座大山,突然要上学要离开这座大山了,内心觉得失落,无法适应这种分离状态。
所以,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恐惧;多从正面引导,讲清上学和将来工作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症状三:孤独导致选择性缄默
应对之策:让孩子多和陌生的同龄孩子玩
有些孩子在家里好好的,到了学校及人多场合就不说话了。家长对此很奇怪:这是不是说明孩子过于内向了?
孩子这种选择场合开口的情况,也被称为选择性缄默。“选择性缄默绝对不是孤独症,家长们不必担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季建林指出,该病的发病年龄可能在四五岁或七八岁。孩子在发病前智力正常,已有相当的语言能力,对少数熟悉的人可正常讲话,但与外人交往时仅用手势、点头或摇头表示自己的意见,偶尔也用文字表达。
“说到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就是现在的孩子过得太孤独了。”季建林表示,一旦孩子突然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很难适应这种和同龄人交往的场合。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交恐惧。
对此,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说话。如果孩子还小,要让他们多和陌生的同龄孩子玩。对大点的孩子,可让他们通过电话、网络聊天等方式与人交流,直到他们能直接沟通。
youshijiaoyan.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谈家长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长
谈家长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长
有这样一位家长,可以说为了孩子是操碎了心,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娱乐时间,每天都陪在孩子身边。可是她的孩子却并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甚至觉得没有妈妈陪在身边会很开心。这位妈妈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天天陪着孩子,却没有增进母子之间的情感呢?
由此引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词汇——有效陪护。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效两个字。刚才那位母亲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长,可试问: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吗?您陪伴孩子都做了些什么呢?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有收获呢?你陪伴孩子度过的时光让她感觉很难忘吗?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固然重要,但陪伴孩子的质量却更关键。
时间老人是公正的,他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好、知识面宽、作为大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利用效率高。为什么有的家庭关系好,父母孩子亲情浓郁,这就要看家长是不是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变成了有益的时间、快乐的回忆。
有效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做到以下几点,即七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安心”
一些家长因为工作非常忙碌,偶尔有时间陪陪孩子,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思考工作。我建议——陪伴孩子的时候您就一定要安下心来,把心交给你的宝贝,全心投入地去和他一起活动。让孩子感觉你的注意力是完全在她身上的,没有失落感。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好过你心不在焉地陪他一个小时甚至是半天。要么不陪,要陪就要安心。
第二个关键词——“目标”
幼儿园几乎每一节课都像是在做游戏。可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有收获、有进步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得到了提高。很多家长只是单纯地带着孩子出去玩,其实心里没有什么目标。一趟玩下来,可能孩子除了过程中疯狂地开心了一下,没过多久就渐渐淡忘了。两者都是玩,区别就是我们有预定的目标。比如你要带孩子出去旅游,就可以事先准备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先给孩子看,让他们去实地找一找图片上的那个景点在哪。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参与,更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此外家长也可以结合幼儿园的教学设定一些有目的性活动。如配合“衣服”这一主题,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逛一次商场,让他们发现衣服在款式、面料、性别、年龄上的不同。回到家里再和孩子一起用报纸、塑料袋……制作一件衣服,让他们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跑来跑去,孩子一定很开心。这样的方法既巧妙地丰富了孩子相关的主题知识,又让他爱上了做手工。
第三个关键词——“随机”
上面提到的是有目的地陪护孩子,那么“随机教育”也是家长陪护孩子时不可忽视的又一关键词。“随机教育”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情景,就借助和利用这些情景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让他在此情景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家长要把与孩子相处的每一段时间,变成愉快高效的价值时间,变成进行随机教育的有利时机。
当然随机教育也要看场合的、讲时机的。比如:家长可以在卧室里告诉孩子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要讲卫生、饭前要洗手,吃饭的时候要讲文明,不出大声、不撒饭粒……有一种说法:“不在卧室里给孩子讲猴子的故事。”在卧室里给孩子讲画书上的猴子,肯定不如在动物园里讲效果更好。相反,在动物园里给孩子讲卧室里的秩序、饭桌上的规矩,也和当时的情景不符。
另外,有一些家长会带孩子去参加朋友的聚会,不过孩子在那样的场合一般都是不被大人关注的,或者不自觉地被大人排除在谈话之外。此时,家长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进来,或者让他去照顾比他小的同伴,或者让他去帮着和服务员沟通……这种安排是有意识的,但不是强迫性的,是以家长为指导,以孩子为主体的引导性教育,是隐形的随机教育。
第四个关键词——“距离”
关于“距离”这一关键词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年龄的距离要拉近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与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放下架子,放低身段,与孩子共同体会成长中的快乐与困惑,一定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孩子也会轻松愉快地在家长的陪伴下长大成人。何乐而不为呢?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很好:“儿子三岁,我四岁”,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就要放开了玩,敢跑、敢跳、敢疯狂,尽情地享受孩子觉得非常快乐的游戏。
2、陪伴孩子要忽远忽近
要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千万不要整天黏在孩子身边,嘴巴、眼睛不停地盯着她,这样孩子容易在情感上变成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我没有看着你、没有陪在你旁边看你做事,并不代表我不爱你。”
比如,孩子在户外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不停地喊:“哎哟,小心。哎呀!!脏死了~~~”你想这样的话孩子能开心吗?烦都烦死你了,你更累得够呛。你首先可以和他共同寻找一些危险地带,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之后让他尽情地去玩,你也在可以保护到她的范围内活动活动。一些活动你教会了他方法、告知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等,就要让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独立、大胆地去完成。不要怕他会失败,会流泪。其实孩子的脆弱、抗错性差等很多性格上的缺点很多都是因为家长的过分关注有关。
第五个关键词——“放手”
英国的一位女心理学博士曾经说过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如今多半的家长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舍不得、不放心让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情。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多少个懒惰宝宝、脆弱宝宝啊!“爱他就要放手”人作为生物的一分子,更应该用推出的爱,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先是抱着孩子,后来是领着他,再后来是跟在他的身后,再后来看他走出你的视线,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了。
第六个关键词——“爸爸”
如果说母亲是孩子的港湾,那父亲就应该是远航的领航人。父亲会和孩子谈一些母亲陌生的话题,比如:军事、汽车、飞机……不过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是喜欢自己的母亲多过父亲,有的孩子一个月才见父亲一两次,甚至有一些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很疏远。其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父亲经常和孩子亲密接触,会使孩子变得更有安全感和更加自信;父亲是离开母亲怀抱之后地第一个朋友;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的领路人,孩子的性格、情感、知识、道德品质,都和父亲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孩子完整的人生中,怎么能够缺少父亲那份厚重的爱呢?在此我呼吁所有的父亲,像关注自己的事业一样地关注自己孩子地成长。
第七个关键词——“一致”
可以从以下两个面来理解“一致”:
1、家庭教育要一致
目前不少家庭都是四位老人+保姆+父母,有的甚至上了姨妈……这样的家庭多半是溺爱的情况偏多,各成员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建议有这样情况的家庭,开个家庭会议,统一意见,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态度、要求保持一致。
2、家园教育要一致
家长一定要熟知幼儿园的各种要求和方法,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总之,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我们心怀温存的爱和责任,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中、在不断地学习中慢慢增长。只要你愿意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只要你有意识,并且把握了与孩子相处的艺术,家长就可能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成“有价值的时间”,学会有效地陪护孩子康成长。
家长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
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家长又应该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呢?
“我的梦想是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可是那个年代根本不现实。现在我要培养自己的女儿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
“院子里那几个小朋友考试都是前几名,我的孩子居然还有一门功课不及格,我怎么出去见人啊,真丢脸!”
的确,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直持有这些观点,并且也是这样实施的。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在这里,“龙”和“凤”成为了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终极培养目标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买账”,他们似乎铁了心要跟家长“对着干”――不爱学习、不想去学校、不参加培训,甚至不和家长说话,不理会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并不是孩子们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观点,如果家长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生活,把孩子当成完成自己夙愿的工具,孩子当然会感到压抑、愤怒,对父母不满。当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不是为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生活缺乏热情,家长也会感到失望。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为孩子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专家泰勒贝克认为,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独立能力的人。其中最关键的是四种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够明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清楚自己的情绪变化;自我激励能力:即在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时能及时调整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领导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具备解决和化解矛盾、激励团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些素质远远比一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考上某所大学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没能使家长如愿以偿,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呢?专家有这样一个小测试,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虽然没有达到我定的目标,但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他很努力地学习,与同学相处融洽,并且乐于为社会服务。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的确,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家长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有赖于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了,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了。
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
0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03.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04.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05.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06.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2.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3.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14.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16. 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
18.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19. 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20. 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人走的多的那一条。
24.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26. 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27. 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
28. 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
29. 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30. 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康的审美观。有出息的男性一定会喜欢康的女性。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都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32. 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颗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要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要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感受阳光,呼吸空气。这样小树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伸展,茁壮成长。太靠近大树的小树是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远离大树的小树却要去独自地抵挡风沙,虽坚强无比却又极易扭曲或夭折。
家长育儿心得:我是孩子的地
家长育儿心得:我是孩子的地
我的宝宝叫张XX,已经七岁了,时间在不经意间已经流转了7年,恍若昨天。记得怀胎9月的辛苦,记得第一个爬起,第一次跌倒,第一次叫妈妈。
孩子出生不久,由于奶水少,坐月子时间长,就一直跟着奶奶,3岁以前都是奶奶辛苦操持,那段时间我跟着孩子爸爸在深圳,但是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我对孩子的牵挂,经常在公交车上打电话给孩子,当众泪流满面的场景也上演了很多次。回来之后,孩子慢慢就跟着我了,一有机会我就教孩子儿歌,教孩子说话,可以说我孩子说话比走路好,当然我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孩子的点心,主食我一样不会做,总是在网上面或者书上面搜寻之后告诉孩子的奶奶,咸了、淡了、甜了、干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我也没有及时去总结和改进。
真正和孩子腻乎在一起的是2014年,孩子的爸爸出国,我感觉天塌了,我没着没落的,以前一家三口形影不离的影子没了,苦闷了很长时间,那段时间工作上桀骜不驯,回到家无精打采。但是孩子是天真的,她已经知道安慰我,在道理说服我,有一次吃饭,我吃着就流泪了,孩子放下筷子,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妈妈,你这样不开心,你知道嘛,宝贝也会不开心的,你要想着开心的事情,这样我们大家都开心起来了。我破涕为笑,我意识到:孩子是我的天,孩子是我生活的动力,是我明天的希望。以后的日子我打起精神,送孩子学兴趣班,带孩子去游乐场,跟孩子一起过只有两块臭豆腐的圣诞节,我们之间是朋友了,孩子告诉了我生活的真谛。孩子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让我们感情“突飞猛进”的还是在家里开店那段时间,爸爸没有时间陪孩子,甚至她最爱的奶奶也去店里帮忙了,我们娘俩放学回家有什么吃什么,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笑脸,从不下厨的我决心破戒,我一样一样的学着,想着怎么做孩子爱吃,怎么做孩子吃的康,我喜欢看我的孩子吃饭香香,睡觉香香。这时候变成了:我是孩子的地,孩子依靠着我,小小的她日子才会舒坦,做妈妈的才放心。
平时我总是教育孩子,对人有礼貌,我鼓励她积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别人不理解,也要敢于“亮剑”。我的孩子很有礼貌,喜欢听故事,晚上和我睡觉前我有时会饶有兴趣的讲一讲几个绘本或者成语故事,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积累的,孩子像块海绵,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孩子也是一块白纸,只要心灵快乐,必定是五彩斑斓。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虽然全家人有时没有一致的立场(缘于爷爷奶奶爸爸对她的溺爱),但孩子并不是“十恶不赦”,道理都懂得,但是难免要回上几句嘴,之前我有些要强力压制孩子的表达,但我看了一本书,书上说,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成很重要的比例,一般有想法的孩子情商都很高,智商也是不会低,所以都是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允许孩子表达她的思想,甚至发现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因为她会拆穿你之前心口不一的承诺,她会告诉你行为不示范的错误。孩子是我的老师,我是孩子的学生。
我的孩子很羞涩,有时担当一点小角色的时候,总是放不开,我想原因有两点:其一,孩子对自己要求太高,放不开手脚,其二,孩子天生不是上舞台的自来熟。但我想每个孩子总有花期,慢慢地锻炼的多了,总会绽放,不要她绽放的美丽,而要她绽放的自然。有时和孩子的老师开玩笑:老师给我打打吧,家里没人打她,可能需要受点挫折。老师总是会嘲笑我,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同行,我的话显得那么不专业。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有时不要把大人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一些空间。
我的孩子最大的有点就是做事情非常的有逻辑,这和我的反面教材不无关系,因为生活中的我是个老马虎,但是我总是借此机会让孩子跟我反着做,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条理,比妈妈强。我也暗自窃喜,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待孩子,不要求孩子成才,我们要求孩子成人,我要求我的孩子独立,学会善待别人,学会孝敬长辈,乐观面对困难。
如何正确地辅导孩子作业
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是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事,面对下面现象,家长常常手足无措。
1、作业不主动
2、东张西望,作业不专心,磨磨蹭蹭耗时间,做事没效率。
3、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马上求救。
4、凑合应付,学习不积极,作业完成万事大吉,不检查,老师布置以外的作业,一点都不想做。
基于以上现象,建议您在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按照下面的方法试一试。
1、帮孩子端正态度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必须尽心尽职地上班,完成本职工作,这叫责任;你做学生的,每天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这也叫责任,这是你必须要做到的,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理解,不是埋怨题出得不好了,就是指责作业布置得太多,当着孩子的面贬低教师,这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孩子不听您的,您说了白说,没有意义;
如果孩子听您的,就意味着可以不听老师的,如果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被破坏,学校教育便很难让孩子入口入心。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但是,确实有时候,教师的作业布置得不好,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要私下里和教师真诚的沟通,
可建议莫指责。
2、努力提高孩子兴趣
让孩子喜欢做作业,这需要引导。引导不妨策略
(1)就是拿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地肯定孩子的作业积极性。也许孩子本不打算马上做作业,你真诚地夸孩子有责任感,长大了,懂事了,让你省心,你很满意,在称赞面前,孩子一般会改变自己,克制自己。
(2)就是肯定孩子作业的优点。要从心里赞美孩子“字进步多了,比我小时候的写的都好!”“这么难的题都自己独立完成了,了不起!”“做这么快,字又写这么好,按这速度,每天的作业不就和玩一样!”要把您的满意签到作业上。
(3)就是孩子作业完成了,要让孩子玩一会儿,不要鞭打快牛。
3、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张西望望,一会儿摸摸这玩玩那,还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当然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告诉孩子高效学习的好处。开展一分钟抄写,一分钟记忆,一分钟速算等学习竞赛,你能这么快就完成那么多作业,质量又那么高,天天不是可以有很多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2)营造学习的氛围。
干净整洁的书桌、书房很重要,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不要去打扰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受老师表扬”,“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心”,“做几道了?还有几道?”。同时,孩子做作业,家长把电视开得大大的,在家里打牌喝酒,孩子也难以集中精神做作业。
(3)和孩子一起预定作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效率观念
4、合理安排作业
能在学校里完成的就不要都带回家里;放学后不要先去玩个够,等到精力耗的差不多时才去做作业;
做作业前要事先准备好学习用具(胶带、水彩笔、白纸、书本等),不要等到用的时候再临时去找;
在做作业时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后再动笔,不要做了之后才发现题目搞错了或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去做;
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可以先绕过去,先做其它会做的题,不要就停在那里无谓地消耗时间;
某一时间内,只能集中精力考虑一样作业。
5、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做作业是要动脑筋的,如果孩子连续思考问题的时间较长而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疲劳,就会出现大脑运转速度缓慢的现象,这时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错误率也会增高,这时如果让孩子适当的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后其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一般来说,小学生连续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1小时。很多时候,自由玩耍也是为了学习。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持之以恒,不要平时不管不问,偶尔有时间,为了显示自己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持久战考察孩子学业。
6、加强能力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到了三年级还不能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恐怕他很难顺利完成学业。”
既好又快地完成作业也是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能力的,比如小手肌肉的灵活、手和眼的协调一致等,有的孩子作业“慢”就是因为他们的协调能力不足,在做作业时频繁地抬头和低头,从而降低了读写的效率和准确率。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首先应当加强其视知觉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孩子玩记电话号码游戏:大人小孩一起,看一眼看谁记得多,培养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
可以让孩子剪纸、走迷宫、弹琴等。
学习效率低不仅因为习惯差,因为态度问题,还因为能力差,需要家长教师共同提高孩子能力。
7、先复习后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孩子完成作业的好坏是建立在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课堂知识没掌握、所学的内容没有消化和理解,作业自然就做不好,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作业,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业前先看书和参考资料,复习完了之后再动笔写作业,而不要图省事,回到家抓起笔就写。
8、经常检查孩子作业
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即使自己的时间再紧张,每周也要至少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次。
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有没有学习困难等等,都可以从孩子的作业中有所反映;
第二,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就是孩子,有些时候他是无法管好自己的,即使是成绩好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家长能够不时地翻看一下孩子的作业,就会使孩子在无形中有个压力感,他可能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丢三落四的现象,孩子的作业能否及时完成,孩子的作业是否工整,孩子作业的错误率高不高,孩子的作业有没有抄袭的现象等等。
检查前要现让孩子自查,肯定优点,赞美优点,指出不足,实事求实,坚信孩子可以改正。
9、适当帮助孩子作业
有的孩子学习上的欠帐太多,很多作业根本就不会做,做作业时会有大大小小的“拦路虎”挡在前面,他们对写作业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很害怕写作业,作业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产生烦躁感。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当耐心的帮助和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东西,只好由家长在家里给及时补上,争取不要让孩子的学习再出现新的欠帐,另外还要注意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本身没有这么多时间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就应当适当请一些家教,将孩子在知识上的漏洞都补上。但是,一定要记住,作业可以督促,不能代替。
1 0、多鼓励少指责
家长应正视孩子的能力,当孩子课后不会做作业时,不要一味责罚,而应当鼓励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训斥和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只能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孩子的作业无法完成好,而且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有一个母亲经常盯着孩子做作业,孩子做慢了就吼:“快做,没见过像你这么慢的!”孩子加快了速度,可她又说:“字怎么写得这么差,又出了差错!”孩子于是又放慢了速度,然而这位母亲又沉不住气了:“这么久还没想出来,我怎么养了你这么笨的孩子!”最后只要母亲在旁边,孩子做作业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浑身发抖。
家长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看看有哪四大方法吧!
家长如何教育幼儿
家长如何教育幼儿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洪兰:如何科学地发展孩子的大脑?
洪兰:如何科学地发展孩子的大脑?
近年来,脑科学的热度有增不减,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洪兰,在上海教育学会主办的金苹果教育论坛上的演讲中,介绍解释了发展孩子大脑的方法,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可以使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化得快,让神经网络分支生长得更密。
对于如何科学地发展孩子的大脑,洪兰博士提出了以下3个方法:
首先,让孩子运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并促使神经连接。比如,多动儿,医生会给他开一些增加多巴胺分泌的药;得抑郁症的人,医生会给他开增加血清素的“百忧解”;而正肾上腺素,可以增强人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药物带来的东西,从运动上就可以得到。运动使大脑加速运动。实验证明,有运动的老鼠负责记忆的海马回比没有运动老鼠的大了15%,重了9%,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和突触增加了25%。运动会使大脑年轻,也能使孩子更有创造力。因此,让你的孩子运动完再写作业,学习效果更好。
其次,让孩子阅读。阅读是吸取信息最快的方式,眼睛看字一分钟668字,说话最快一分钟250字,阅读比说话快三倍。孩子必须要有阅读的能力,才能与其他人竞争。洪兰博士认为,阅读改变大脑,是因为说话是本能,而阅读是习惯。我们与黑猩猩只有1.5%的基因不同,但我们的生活却有极大的不同,正是因为我们有文字的传承,书写和阅读的能力。此外,孩子读书的范围与多少决定了孩子的背景知识,而背景知识又决定着人所能看到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广泛大量地阅读,有了对一个事物的背景知识,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他能获取的信息要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别的孩子可能只是看了,而他是真正地看到这个事物并有额外的收获。所以,不要让孩子只会认知,要让孩子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让他和别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获取更多的东西。
最后,让孩子与同伴游戏。洪兰教授指出,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游戏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它使大脑产生脑衍生神经滋养因子(BDNF)。小时候不会跟别人玩的孩子,长大后只会玩电玩游戏,因为电玩游戏这种没有生命的玩伴能够忍受孩子重复、不合理的咒骂和“殴打”而不离去。会玩的孩子EQ更高,孩子会在团体游戏互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另外,游戏也会使孩子更有创造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基本能力。美国伊利诺大学就曾做过一个心理学的专业实验,结果证明游戏与学业成绩有高度相关。所以,让你的孩子去和同伴玩吧,会玩的孩子,学业成绩会比较好,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比较好。
以上就是洪兰博士提出的科学发展大脑的3条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nd—
教您如何发现孩子情绪变化
孩子心理抑郁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
我们父母往往认为孩子们生活得很轻松,
孩子们只是担心的,无非是哪天出去玩,
妈妈会不会买自己喜欢喝的果汁而已
我们似乎从未意识到成长也可能如此艰辛,
比如对于成年人而言,
如果错过一顿饭,不过是过后再吃罢了,
但是,对一个依赖别人给他食物的婴儿,
延误吃饭时间却会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
如果孩子发出了痛苦与压抑的讯号,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觉察并给他支持呢?
孩子有心理压抑的表现,你看出来了吗?
1 哭泣
孩子哭泣通常是由于饥饿或疲劳,
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情绪管理的一种自然模式。
“孩子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着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
“哭泣是一种自然疗愈机制”,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这就是为什么总会有很多哭成泪人的孩子。
2 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
当儿童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
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
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
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
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
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
3 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
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地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疼。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你也不能去怀疑。
其实,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抱怨不舒服,排除了身体疾病后,一定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再是身体。
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孩子,不仅仅是他的胃,还包括他的心情。
关注心情是爱,关注事情是控制。
反复的身体不适一定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除了父母自己学习上课以外,
我们一定要安排和孩子单独相处而又无人打扰的时间,
和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
让他感到我们是值得信赖的!
4 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不总是古怪的。
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或录像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
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块碎饼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将其作为借口释放早晨郁积的沮丧心情。
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 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减轻恐惧和忧虑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们正视它们。说“没什么好怕的”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应该让孩子集中精力应付他们控制范围内的事。
6 说谎和欺骗
归根结底,他们是想取悦于父母,担心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如果承认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愧。因此,他们就编造一些父母喜欢听的话,或让他们高兴,或喜欢讲故事时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说谎或欺骗你,请记住他们在按着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
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觉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不爱对孩子说真话?
7 拒绝吃饭
如果出现厌食或其它表示不满的肢体语言,
家长应认真对待。
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紊乱症。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但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对于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的孩子,他们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
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
鼓励孩子帮你做饭,
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
如何发现婴儿的天赋
堡的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说:“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是有益的。”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婴儿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婴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他们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据专家们的研究,婴儿有以下主要潜在天赋:(1)音乐小孩在几乎还站立不稳时就会按音乐的节奏摇晃。唱歌会使小孩变得对节奏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有特殊的音乐天赋。法斯说:“听音乐是一回事,音乐天赋的发展是另一回事。”美国加利福尼亚欧文大学所作的调查,听音乐一般能使大脑得到训练。(2)运动婴儿的运动表明其从事体育运动的天赋。事实上,在怀孕第7周胎儿就开始学习运动,2岁时,婴儿已经是运动大师,能够翻跟头和在围墙上保持身体平衡。(3)绘画颜色会促进小艺术家成长。婴儿在出生后第4个月到第8个月开始学习看东西,眼睛和大脑中的视力中心被接通,这时婴儿可以准确地观察其周围环境。不久后,婴儿就开始寻求表达方式,复述自己所看到的颜色和画面。法斯说,有些小孩很早就有良好的颜色感,父母应为孩子购买彩笔,让孩子绘画。(4)语言念诗和多说话会唤起婴儿的语言兴趣,婴儿的语言能力极强。语言天赋既是天生的又是教养成的。法斯说:“与婴儿多说话至少会促进婴儿的语言兴趣。小孩子小时候说话多,长大后也往往很谈。”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小孩子多说,说错了也没关系。美国西雅图大学的帕特里夏·库尔说,婴儿从出生到4个月是各种语言的专家,他能够分辨出150种人说话的声音。只有在
6个月左右才变为本国语言的专家。库尔还发现,7个月的婴儿能极好地辨别声音,因为他能将发音同嘴唇的运动联系起来。对6个月的婴儿进行的测试表明,他能听出父母的声音,8、9个月的女儿更多地通过视觉理解语言当母亲说“球”时,他马上就会看球。美国科学家还发现,8个月的婴儿就能运用比较复杂的统计技巧来区分词汇,这表明婴儿在1岁以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婴儿从一开始就能在心里组织不同的音素,即能分辨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如分辨英文、俄文、法文中的字母。但只有在家庭环境的帮助下,婴儿的这种分辨能力才会保持下去。法国的梅莱认为,非常小的婴儿就能够对语言的税耳音调或“韵律”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个别声有作出反应。语言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本能,即能理解作为自然语言基础的语法规则,婴儿还具有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等等。可见,婴儿的语言天赋是很高的。(5)模仿婴儿在说话之前就能互相模仿学习。还有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能够认人,能够模仿大人的手势,具有把手势同做鬼脸结合起来的能力等等。我们认为,将满6个月的婴儿送到好的托儿所(以日托为好),是有好处的,可让他们早些发挥互相模仿学习的本领。(6)思考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伊莉莎白·史贝尔克的研究发现,思考是人之本能,而非后天习得。这种能力生来就有,和感觉及运动功能一样早发生,婴儿既能触摸、看东西,又能思考。史贝尔克说,婴儿晓得固体物移动,必须不断沿一直线前进,它不能穿过另一个固体物,他还知道固体物移动时,必须是个单一的实体,把3个月大的婴儿的玩具熊收藏于毛毯下,他也很清楚玩具熊在哪儿。(7)智力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妮卡·克诺夫认为,婴儿智力出乎意料。婴儿能够用眼睛跟
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克诺夫说:“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