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南阳8月6日电 (记者 朱晓娟 朱全永刘克鲜)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故事里的老人用他炽热的赤子情怀和“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编写了一本读来有用弃置可惜的“ 幼教 经验谈”。尽管没有高深的理论和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但那是他凭着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凭着他对晚辈的热切期望,凭着他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用自己饱经风霜而又勤劳智慧的双手书写的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厚爱……
2007年4月的一天,河南省方城县第二 幼儿园 来了一位客人,60岁左右,黄白面孔精神耀烁,腰板挺直,他头戴竹帽,身穿白色衬衫和涤灰蓝长裤,脚蹬一双非常普通的黑布鞋,手提一个白塑料袋子,里面好象装着纸张什么的。这位老人既不送 孩子 ,也不接 孩子 ,开口要找 园长 ,他来 幼儿园 到底有什么事呢?
原来,这位老人叫赵良才,家住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乡夏庄村周庄,今年65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老伴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家中育有六女一子,如今子孙满堂,并先后帮子女带大了外孙、里孙好几个,真可谓幸福万年长。
按理说,老人该是亨清福的时候了。但他却因从小爱写爱画,一直保留着这个爱好,上了岁数仍不闲着。自从带自己的孙子伊始,老人就有一个愿望,把自己带 孩子 的经验写出来,供天下为人父母者参考,提高育儿质量。可从前那阵子又带 孩子 又干农活,没有抽出时间,如今,子孙都带大了,一个个长硬翅膀要展翅高飞了,他便着手将自己带子女、带孙子的经验写成脍炙人口的《 幼教 三字经》,由于老眼昏花,看不清字,他每日自己口述,让老伴手抄,抄了改,改了抄,累得老伴手酸背疼,一天又一天,一年过去了,老人终于写成了两千余字的《 幼教 三字经》。但自觉理论水平有限,想请人给指导一下,便到县城慕名找县二园的领导求教。
望着那真诚而谦虚的面容,听着老人认真地述说,接待他的刘 园长 肃然起敬。在偏远的乡村,干着沉重的农活,却有着一颗对幼儿教育如此执着的火热的心,实在让人想不起来用什么词汇形容才更合适,工作优越,学习条件良好的刘 园长 心里觉得惭愧了,自己的工作热情虽然非常高,可和这位老人比起来真是差远了。由于将近“六一”节, 幼儿园 工作繁忙,加上这事情来的突然,刘 园长 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两人约好“六一”节后再说。
“六一”过后,老人如约而至。还是那身朴素的行装,还是那张笑容可掬的面庞,带来的那份《 幼教 三字经》却更加厚重。据老人说,这份新的稿件由于他的不断更改,老伴白天干活,晚上加班又抄四遍,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刘 园长 认真拜读了这份长达3522字的《 幼教 三字经》,共分为启蒙期、闪花期、入园期、塑造期四个教育时期,依据 孩子 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教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庄稼的清香,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委实是一本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 幼教 三字经》。拜读之后,刘 园长 与他畅谈了当今 幼教 发展的趋势和一些前沿的 幼教 理论,并赠送了几本有关 幼教 方面的理论书籍让他回去参考。
不知何日老人的《 幼教 三字经》能够面世,但刘 园长 坚信老人的夙愿能够实现!这位热爱 幼教 的老人和他用心血凝聚的书稿深深地触动了刘 园长 的心,如果天下父母都像赵良才老人一样重视 幼教 ,都能够以为国教子的朴素情怀躬身实践,那么,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就会更加优秀、快速地脱颖而出,社会上日益凸现的未成年人心理康问题也就会愈来愈少了。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