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五处建议直接提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分别是:《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劳动和智力发展》,《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由此看出,苏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利用程度。
纵观这些文章,不难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一、用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在学生“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他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培养集体观念和提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有着极大的作用。二、在劳动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反复阐述应当让学生参加“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他认为,“劳动在智育中起重要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又说:“那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智慧。”三、让劳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在劳动中展示发展个性”,他认为,“我们劳动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四、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学生“从事一项能够满足他的个人爱好、才能和兴趣的长期的、有明确目的劳动。”他认为劳动向学生揭示出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爱好的广阔前景。
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论述的实践经验,我感到异常敬佩和震撼。我深知,他这种成功的劳动教育得益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扎根在为受教育者提供的一系列便利劳动场所之上,今天的人们是模仿不到的,但是,仔细揣摩其具体做法和思想,仍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中国 幼教 网版权 幼教 商城
幼儿园 滑梯 启蒙积木 幼儿园 桌椅 蒙氏教具 感统教具 福禄贝尔
美艺类 益智类 建构类 科学类 角色类 表演类 阅读类
幼教 品牌系列
wawayaya系列 LEADO系列 KCBplay系列 伯爵系列 STEP2系列
幼教 商家合作意向发yuanam@gmail.com
幼儿园 批量购买折扣优惠更多,咨询010-51668807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校虽然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设了劳动课,但是有相当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担心进行劳动教育会导致知识质量下降,有的劳技课成了名存实亡的虚设课,学生在学校很难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劳动。甚至,我们可以想像,现在的大部分 孩子 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强烈, 孩子 几乎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家里常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也总爱替 孩子 包办所有的事情,学生在家里得到劳动锻炼的机会也是少而又少的。
因此,为了 孩子 、为了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增强 孩子 们的吃苦耐劳意识,设法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培养 孩子 们的劳动观念。学校则要特别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 孩子 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
或许,在智育至上的当今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曾探索过的一个重要命题“动手和智慧”能给教师和家长带来深思:苏氏指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寓于他的手尖上。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而好钻研的智慧。他还说:“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劳动不仅培养人的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发展人的智力。仅仅从事单调的体力劳动,而不带有任何技巧,那么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创造的工具;反之,在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时,手也在“思考”――而正是在这种时刻,大脑的创造性区域受到激发,智慧便会产生。总之,劳动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我们力求使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使体力劳动作为一种精神成长和完善的领域而吸引着男女青年。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特殊地加以阐明:我们想利用劳动来达到对有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思考,通过劳动手段,促使其不断地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和钻研精神,达到发展智力目的。
由此可知,苏霍姆林斯基把动手和动脑的结合看作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开发智力的一种手段”,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心灵手巧,促进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他更是尽量把学生的智力引导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把智育建立在劳动准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学生各尽其才,皆有用武之地。因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苏氏的成功经验,探索把学生的智力引导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
苏氏还有许多揭示劳动意义的真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
来自:中国教育人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