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南宁讯 (记者伍鸽玲)今年5月2日起,国家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并出台了新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5月6日,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了解到了该病的一些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引起该病的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其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比较大。
疾控处副处长黎火佳告诉记者,手足口病其实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此后,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此病的流行报道。在很多地区,每年都会有散发病例。因此,手足口病并不是什么新的病,在该病的治疗上,技术也很成熟,只要及时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并不可怕。
幼儿疱疹提高警惕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幼儿,少年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患儿起病比较急,有发热现象,手掌或脚掌部位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以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发炎引起的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有的孩子还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而病情严重的孩子,还会伴有肌肉痉挛,或者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家庭幼托注意消毒
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个人用具以及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传播。因此,根据这个特点,预防控制指南从个人预防和托幼机构如何预防两个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专家们认为,家庭中家长要注意几个方面:在饭前便后和外出后,家长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其中一人发病,要将病孩隔离管理;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尽快将粪便等冲洗掉;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居家治疗的孩子,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幼儿园等要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也要进行擦拭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好手套,清洗后立即洗手。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天,工作人员要对孩子们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并对患儿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
消毒指南: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也不能将它消灭。但是这些病毒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病毒在摄氏50度可被迅速灭活。同时,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因此,家长可以用高温,比如煮沸、暴晒等方法对孩子的衣物、玩具等进行消毒,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粪便可用1∶1的生石灰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