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教育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教育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使命。两会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报共同邀请与会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就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承担新使命展开了深入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对教育作出新的部署。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教育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在这一前提下,教育怎样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承担起新使命呢?
教育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来
回到教育的原点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朱永新看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回到教育的原点。什么是教育的原点?这个哲学意味浓厚的问题一直是他心中的情结。他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是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同时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不是为分数活的,也不是为考试活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为就业活的,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正是带着对教育的憧憬,朱永新在民进中央副主席这个新职位上一如既往地为教育而鼓,为教育而歌。
朱永新认为,教育的当务之急还包括“建设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朱永新说:“这个问题虽然是在文化建设的部分提的,没有在教育部分讲出来,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灵魂。我们所有的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来。”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演讲中引用了一位哲人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教育也应该有关注“天空”的人,做些关注“天空”的事。
朱永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要把共同理想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中华的经典,通过阅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和最伟大的思想对话,和最伟大的智慧交流,和最伟大的人物沟通。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建设精神家园。”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出“后义务教育时代”的特征,已从更加关注教育的数量规模转向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内涵
期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分析了这一点,并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张志勇说:“随着我国各个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正日益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袁振国说,经过30年的奋斗,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是,人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新的期待,实现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还是满足人民接受更好教育新期待的要求,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但教育发展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是简单增加财政投入就能解决的了。“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出‘后义务教育时代’的特征,即从更加关注教育的数量规模转向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内涵。”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在突出位置,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陈如平说:“这样的质量观应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规范的质量观、均衡的质量观、效率前提下的质量观。”高宝立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袁振国还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其他几个特点:“从更加关注设备、校舍等硬件的建设转向更加关注师资、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软件的建设;从更加关注一般标准、统一水平转向更加注重个性特色、更加关注创造能力的发展;从更加关注有重点的发展转向更加关注均衡的发展;从着力营造竞争型学习的环境转向着力营造愉快型学习环境。”
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世纪之交,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高中阶段对90%的职业教育在校生进行资助,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有20%的学生受到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另外,6所部属师范大学已经启动免费师范教育,等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豪地宣告:“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要认真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经过长期研究,吴霓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在逐渐增大,但普遍存在义务教育后的教育面临断层、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杂费能否免除面临挑战等问题。他说,中央应设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创新义务教育后招生制度,拓宽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出路;强化流出地政府责任,为流入地提供准确、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等。吴霓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光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教育公平不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指广大受教育者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的公平。张志勇说:“教育质量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张志勇又进一步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张志勇说。但是,受功利主义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不少学校“不考科目不开,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德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一些高中校长认为,每天让学生跑步二三十分钟,都感到这个时间浪费得心疼”。这严重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他说:“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张志勇的看法鲜明而坚决。
接下来,张志勇说:“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质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陈如平从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说:“特色是学校文化的个性。”他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但要克服这一现象,任务艰巨。他说:“一方面,需要着力培育新的制度,特别是要真正打破在统一高考制度下依照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系框架;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
张志勇认为,说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还有一个理由—
“素质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但当下依旧弥漫着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的气息。高宝立对此也深有感触:“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没有正确认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培养目标没有正确定位,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比如,仍有学校把素质教育看作有特长、学习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专享的一种额外教育活动,热衷于观摩课、特色活动的开展,倾力打造特长生,忽视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某些学习上暂时的‘后进生’。”
“这种教育公平吗?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张志勇说,素质教育与此相反,它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
实行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已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是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些棘手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就教师问题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
周洪宇已经连任两届人大代表,他写了很多议案、建议。他说,“我前五年所写的教育议案、建议主要集中在学生、教育公平上,以后,我的教育议案、建议将会集中到教育质量方面来,并且主要关注教师。”他透露,他今后将关注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免费师范生教育高校试点扩展到省属师范院校、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修改《教师法》等问题。
周洪宇说:“在当前新形势下,实行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时代挑战的重要课题。”
周洪宇通过对照《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发现:“除了对普通话和难以准确量化的思想品德有要求外,教师资格考试缺乏硬性的量化指标,这导致教师申请入职的门槛过低。”
而就考试的时间、试卷编制、考务等情况而言,“教师资格考试试卷的编制、考务工作和考试成绩证明的发放是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或者,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组织实施。这表明,各地教师资格考试的时间、试卷的编制、考务等工作也都是不一致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还不能说是国家考试”。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证的公信力。
“根据近期的大学生择业取向调查,愿意到学校从教的比例明显增高。教师职业正变得越来越抢手。”周洪宇说。而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建议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把好入口关,不断规范和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标准,采取公正的遴选机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综合素养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争取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
周洪宇还提议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是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些棘手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保证教师工资待遇的落实;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在全社会掀起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利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让每个农村学校有基本的教育设施,有基本的教师资源配置
农村教育值得非常关注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2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危房、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远程教育已覆盖36万所农村中小学,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温家宝总理还提出,中央和地方将增加财政投入,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朱永新说:“农村教育是我们木桶里面最短的一块板,所以我认为应该非常关注农村教育。”他说,教育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钱的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就是加大投入,人的问题关键是教师。朱永新一直认为,只要有了好教师,就会有好教育。条件差一点,艰苦一点也没关系。“当初西南联大是什么条件,照样培养出无数优秀的科学家。真正好的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有好的老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朱永新认为,当务之急是让每个农村学校有基本的教育实施,有基本的教师资源配置。同时,要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在和农村教师相处的日子里,他发现:“事实上,他们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同时也非常热爱那片土地。”也许只有和大地相亲的灵魂才会感受到农村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热爱。但他也提醒大家不要忽视,毕竟很多农村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教育素质。“如果有好的培训,我相信他们能够提升。”
“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史宁中说,“新世纪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来解决,而是要跳出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解决;不能就义务教育来解决义务教育问题,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路打通。”
确立“社会发展,教育优先;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先行”的新观念;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西部高校不仅有“大楼”,还要有“大师”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此基础上,庞丽娟和史宁中针对义务教育两端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我国有1.3亿6岁以下儿童,若按每个家庭中密切关注儿童康成长的成人有父母、祖辈等6人推算,我国学前教育直接牵涉着至少9.1亿人口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庞丽娟提出:“加大力度发展学前教育是现代政府科学发展、亲民为民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城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省、市政府近年来积极进行探索,努力克服困难,加大力度支持和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
但庞丽娟提醒说,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近年削减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甚至变卖、出售幼儿园,辞退幼儿教师、解散幼儿教师队伍。她呼吁: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发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随后阶段教育的质量,直接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的影响,是国民素质大厦的奠基工程。”她建议,“确立‘社会发展,教育优先;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先行’的新观念”,“绝不能因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而推卸政府的责任”。各地政府都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重视学前教育”,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宁中则呼吁,着眼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必要从现在开始提倡“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他所指的高中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他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若干年以后我国政府有可能提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现在要提出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出高中毛入学率80%的目标,逐渐为将来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做好准备。“现在的孩子,初中生就业太早,闲散在社会上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并且对他们的未来成长也没有好处。”既然国家现在有一定的财力,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高中教育的布局、成本分担、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和质量等问题。
钟志华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他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高等学校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出水平和特色,成为一流的大学,无不高度重视管理,把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建设,不仅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是在国内来看,较之不断进步的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高等学校在内部管理改革的进程、改革的深度等方面都相对滞后。”
刘基尤其关心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他说:“我最关心和直面的仍然是如何缩小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西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又好又快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普遍缺乏资金和高层次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资金问题会逐渐改善,但高层次人才短缺短期内很难改观。“可以说,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确实需要‘大楼’,但当务之急更需要‘大师’。”同时,他建议建立国家科研资源及经费向西部高校适当倾斜、合理配置的长效机制。(杨桂青)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