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到三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正在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上周三,本报邀请省会主要亲子早教机构负责人,就早期教育的理念、运营现状、市场前景等诸多家长与行业关心的问题展开座谈。
为孩子打开“机会之窗”
面对零到三岁的蒙童,宏伟的教育计划如何实施,这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许多家长和老师因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而当“感统训练”这个名词出现在我们视野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王喜明认为,感统理论是早教的核心支撑。研究发现,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有“问题”,这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加以矫正。通过一些特殊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使孩子在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得以改善和提高。
苗德森则认为,父母的教育观、环境、五大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均衡发展是影响宝宝早期教育的重要因素。大脑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发育速度很快,它的发育不仅需要适当的营养,还需要足够的环境刺激,有利于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这是打开“机会之窗”的良机,可以为孩子的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一旦错过早教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机会之窗”已经关闭,再教育就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而家长所担负的责任,就是在时机尚在的时候,为孩子打开“机会之窗”。
早教的重心在家长
孙英杰提出一个问题:亲子早教机构是什么?在早教班里常见的一幕是,老师带着孩子玩得热火朝天,家长冷眼旁观。课程结束,孩子回到家里,还是日常的行为模式,家长还是日常的教育方法。要改变这种状况,早教培训机构首先要认识到:亲子教育的重心是成人,改变家长的认识比单纯对儿童实施教育更重要。因此,亲子早教机构更应该重视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授给家长教育儿童的技能。
孙英杰的观点得到许多机构负责人的赞同。苗德森表示,父母就是为孩子打开“机会之窗”的人。荣合灵表示,一节课能够给孩子的影响有限,给家长的影响也有限,早教应当是给父母一种理念,给孩子一个成长环境。
目前的都市家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不容低估。郭爱表示,每周一次的课程对孩子施加的影响的确非常有限,而许多家庭里孩子由祖父母来带,老一辈对早教的认知更缺乏,不来听课,也拒绝认同早教。“早教无用论”的观念有非常大的市场。臧霞、郑相明、郭爱均表示,希望媒体为早教行业正名,把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家长。
商筱霞提议,行业内的机构联合起来走进社区做讲座,开设家长沙龙,把早教知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让家长认知早教。提议得到众多机构的赞同。
把早教做成必需品
亲子早教机构如何提升自己,家长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家可靠的、专业的机构呢?
荣合灵表示,作为专业早教机构,软硬件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家长选择早教,首先就是看硬件――是否有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否安全、清洁、卫生、美观,轻松愉悦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得到快乐教育、安全成长的首要条件。但目前业内有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趋势。能否留住会员,靠的还是师资、课程设置等软件。“许多家长是高手,很会鉴别的。”老师的水平怎么样,听一节课就知道,能否吸引住孩子,几堂课下来孩子是否有明显的改变,这都是家长考量机构水准的标准。
亲子早教机构师资流动是行业普遍面对的问题,这与行业处于上升期有关。新的早教机构层出不穷,培养出来的老师跳槽率非常高。而这也影响了老师自身的提高。许多老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常常把“备课”变成了“背课”,“教师大多是年轻小姑娘,没有当过妈妈,不知道孩子和家长真正的需求,在面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许多理念不能融入孩子的内心”。张静表示,早教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一两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独立授课,师资的流动对行业是个伤害。刘欢则表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制还不完善,许多教师知识老化,课程缺乏创新。
危机面前,早教机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迫使早教机构负责人冷静地反思:目前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是否真的符合市场需求?面对危机,同样是早期教育的幼儿园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家长看来,幼儿教育是必需的。”而早教,在家长心中还远远不是必需品。早教机构要做的就是改变家长的理念,把早教变成必需品。而这,“需要从我们自身入手”。家长是很现实的,他们要看到显性效果,他们更注重孩子眼前的变化。早教恰恰是注重对孩子长远的影响,如何把对孩子长远的影响与家长眼前的要求结合起来,是早教机构负责人要思考的问题。
实现早教与幼教接轨
早教初现市场时,省会幼儿园开办早教亲子班曾经蔚然成风,但能坚持至今的却寥寥无几。作为参加本次论坛的唯一一家幼教机构创办早教班的负责人,刘志娟对此颇有感触。她表示,作为公办幼儿园创办的早教中心,面临的问题与市场化运作的私立早教机构有些不同。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先天优势,相对而来的是高昂成本。而经营是公办机构的弱势,“营销做得不好,目前是亏本经营。但我们仍然在坚持做”。
刘志娟表示,作为一名从事数十年幼教工作的业内人,对于早教的必要性她有深切体会。每年暑期开学,怎样让刚入园的孩子适应幼儿园是所有低幼班老师面对的一关。孩子们对幼儿园有种种的不习惯、不适应,老师要做大量的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然后施以个性化的教育与规范的教学。“国家提倡托幼一体化,而我们的理念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早教使孩子更早接受系统的教育,接受早教对于孩子的幼教阶段是一个好的铺垫。
荣合灵也表示,早教与幼教脱节是目前早教面临的一个问题。从事早教工作的人要往上看,了解幼教阶段的教育,才知道早教如何进行,课程进行到什么程度最恰当,从而实现早教、幼教接轨。
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对于早教行业,目前社会上存在许多负面认知。对此,早教机构有关人士表示痛心。他们说,目前早教市场还在培育阶段,个别机构不注重品牌形象,伤害的是整个行业。一些早教机构一旦亏损就不负责任地关门走人,家长的钱找不回来,对行业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以至于许多家长在交钱办卡时会有顾虑,甚至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现在交了钱,怎么能保证你们不会跑?”武艳苦笑着表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无从保证,只能拿出营业执照、房产证请家长过目,证明我们是正规的、有保障的机构。”
找不到娘家,也是让亲子早教机构心寒的问题。与会者表示,由于不被教育机构接受,目前郑州的早教机构都是以公司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在早教发展较为成熟的北京、上海,甚至河南新乡,早教机构都是归教体局管理,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一部分。“其实在被接受的同时也被规范,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刘志娟表示,在上海宝山区,早在1997年政府就投资建立了宝宝园,到2006年,0到3岁幼儿接受早教覆盖率达到96.04%。而在北京,8年前就在幼儿园投入大量资金开办早教班,上等级的幼儿园要求都要开办。目前早教行业已经开始引起市教委相关部门关注,但相关政策却迟迟没有出台。
抱着真诚友好的态度,即便是观点相左,与会早教机构负责人亦能非常坦诚友好地交流,指出行业面临的问题。田海泳表示,这种坦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早教机构的市场很有潜力,竞争远未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市场蛋糕远未做大。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契机,实现行业联合,大家共同康地发展。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