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赏活动效果不佳
在现行的幼儿园欣赏活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己的解说为主,将知识笼统地灌输给幼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暇顾及幼儿的反应,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略,一些相应的信息未能及时反馈给幼儿,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挫,教师的指导也比较笼统,欣赏活动效果较差。整个活动,教师高度把控,以教学为主,幼儿被动参与,出现欣赏乏味、无趣的尴尬局面。
二、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1.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营造欣赏氛围
(1)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开展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熏陶,幼儿需要通过多看多感受以此提高欣赏水平,仅靠几次集中教育活动,幼儿的欣赏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建议在固定的教育活动时间外,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此类活动,让幼儿在长期的熏陶中欣赏能力得到提高。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教师要善于安排时间,有序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善于利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时间安排自由欣赏活动。例如:在午饭后、起床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欣赏活动;下午离园前,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活动。
(2)在户外活动或者外出活动中穿插欣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看到的物体或者某一行为作为欣赏对象,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例如在户外散步的时候,路过其他班级的作品展示区时,可以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也可以就大家所看到的幼儿园建筑的造型、颜色等,说一说它里面藏着哪种美;又或者老师看到某一幼儿将掉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内,针对这一行为教师从美的角度进行引导。再如在外出秋游或者亲子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道路两旁的树或者花草的排列之美。总之,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
(3)集体活动中结合进行欣赏活动。教师可以在一些教学活动引题部分或者结尾点评时进行简单的欣赏。这样的简单欣赏既能调节活动气氛,又能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多了。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我喜欢的花”引题之初,教师先出示名画《林边野花》让幼儿欣赏,通过层层提问,旨在让幼儿感受在一幅画中如何突出主要表现物体。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几句简单的引导,就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如何在绘画中突出表现主体物。
(4)积累相关生活经验。欣赏是欣赏者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情感相通,引起感情共鸣。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均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幼儿欣赏活动中,由于欣赏者是幼儿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环境感触,其经验迁移从何而来?因此,我们的欣赏活动就要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前提,将幼儿带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可以将幼儿带到公园、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或者就地在幼儿园内的大树底下让幼儿观察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板上的斑驳之美。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感触,激发创作灵感。
(5)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的‘内涵’,也就是包涵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CarolynEdwards、LellaGandini、GeorgeForman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文: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心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81页)。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幼儿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由于幼儿认知发展不完善,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那么只有成人来帮助幼儿有选择地创设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布局与设置,它们不仅仅是种摆设,也是精心策划的赏析资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欣赏对象。同样,活动室内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简单的室内空间变成幼儿触目可及的靓丽风景线,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美的熏陶。在这里,自然环境要求尽量追求艺术性和趣味性,帮助幼儿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此外,宽松、和谐、开放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鼓励、引导幼儿乐于发现、善于表达,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欣赏态度。
2.丰富欣赏选材,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
(1)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做充分准备。教育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身方便来组织教学。在活动选择时应客观地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来选择。例如,本班幼儿绘画能力欠佳,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选择内容上难易适中,适合此阶段、本班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的作品。我们不能强求教师们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但这至少给教师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时时刻刻学习课余知识,成就文化积淀,提高专业素养。至少在活动之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做足功课。不仅要准备、教具,还要充分解读孩子,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例如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动机、创作故事。教师自己对作品要有一定的研读和见解,只有教师对作品有了全方位的解读、有了深刻的认知,才能将更完整、更接近作者原创意图的作品展现给幼儿。
(2)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现如今的活动取材,教师们多从书本内挑选,欣赏活动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上。而幼儿作为新生的一代,最终他们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而我们教育的任务也应随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欣赏活动当中,我们应将视角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美、思想美。虽然此类素材的搜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目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生动活泼、方式灵活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还能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扩大了知识采集的信息量、解开了束缚活动形式的枷锁,对欣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善于观察。当欣赏活动中欣赏对象出现后,个别幼儿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或许是他的一句话,或许是他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或是记录下来,在交流探讨时让其说说当时的感受和理解。对个别特殊幼儿,特别是在某方面能力发展较为缓慢的幼儿,教师更应该为其建立一个小小记录簿,对他的发展做一简单系统的记录,以方便观察了解这一幼儿在此方面的发展情况。
(2)善于引导。由于欣赏活动更加注重幼儿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欣赏对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还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所有的知识都潜藏在欣赏对象当中。教师在选择了适当内容之后还要注重有益的引导。何谓有益的引导?就是教师既要帮助幼儿发现欣赏对象所蕴涵的审美点,又要避免使幼儿形成审美思维定式,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语显得至关重要。欣赏活动历年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教师的引导语也较为笼统、死板,一般来说幼儿都顺着教师已经铺好的路走下来。这样的审美教育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窘象:一百片叶子被一百个孩子看成同一片叶子。例如在欣赏活动中,对于一首欢快的曲子,教师的引导语设置成:“听到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和“听了这首曲子你觉得开心吗”。显然前者的设置更具有开放性,幼儿对前者的回答可能更加丰富多样,不同的幼儿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讲述着不同的愉快故事;但对于后面的问题幼儿们的回答均为“很开心”,这样不利于幼儿将自身的感受与作品的情感联系起来,不利于幼儿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而前者更容易让幼儿将作品与自身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作品。
(3)善于聆听。学龄前的儿童,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其语言表达能力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这时候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聆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余留充分的时间,让师幼之间、同伴之间进行言语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大胆接纳、鼓励不同声音,毕竟在艺术领域各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总是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同,哪怕幼儿的想法与作品的意图背道而驰,我们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或许在幼儿的世界里有更伟大的精髓,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当幼儿与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后,或许因忘情而沉迷于作品之中,并将自己的感受用声音、歌曲、表情甚至、动作表现出来,这时教师不该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打断幼儿的情绪,应该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表现。综上所述,幼儿的欣赏能力是在经验的日积月累中提高的,是在经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欣赏活动不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适宜的教育时机,尽量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并且各个领域内选择欣赏内容时也该扩大选材范围,丰富活动形式,均衡活动内容,扩大幼儿的审美视野。教师自身要加强欣赏能力的培养,树立积极的审美理念,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王素敏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