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
April
19.2019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一期一会
“ 教育是一条河流,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里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
教育就发生在那些流动的瞬间。”
—— 胡华
全文字数:6504 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生活每天都在变化。每天,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新的心情踏入这条河流,去感受它的变化。而教育就产生在这条河流之中。于是,我们坚定地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了平凡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条河流中寻找令人心潮澎湃的东西……
这一周,杭州师范大学的张三花博士,杭州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傅蓉萍主任以及特级教师沈颖洁老师率领的西湖区11所幼儿园的园长来到花草园访学。
三天的学习,我们之间进行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深度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的记录,分享给一直行走在探寻路上的同行们。
@ 我们在自然里畅谈教育
Q :为什么花草园的教育特别有生命力
A :
为什么有很多用心完成的教育会让孩子心生厌倦?
因为孩子的生命力特别旺盛,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像是“刻舟求剑”,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在生活的河流里,找好一个坐标,去寻找那把“剑”,这是找不到的。
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踏入到生活的河流里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喜悦和感受。
上周五,我陪孩子们一起吃晚餐。政府规定的陪餐制度,每餐都要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幼儿共同用餐。坦率地讲,当觉得陪餐是一个任务的时候,每个人感觉都不太好。但是,当我静下来心来时,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幼儿园实习,感受最深的就是幼儿园的饭菜真香啊!每天中午看孩子们吃饭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我们都特别想坐在那里吃上一口。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老师不能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呢?
陪餐的规定出来后,我们对孩子们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成人陪餐这件事充满了期待。他们会设想请谁来陪,坐在什么位置上,要怎么教陪餐的老师吃饭……这很出乎我们的意料。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花草园的陪餐是如何做的
用心陪餐,用爱陪伴
这也让我反思,成人总是容易忘了初心,头脑中也总是有很多的对错观,有很多的刻板印象。孩子们却总能顺势而为,随着生活的这条河流找到自己的节奏。他们可以跟随生活的河流奔走,然后,用积极喜悦的心情体验自己和生活的交汇。
当我们用心陪着孩子们一起进餐的时候,和他们之间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陪伴关系。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还增加了一起吃饭,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一起做的呢?如果我们的教育中有越来越多的“在一起”,教育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吧!
就这样,我们只是把成人的那些知见收了回来,倾听了孩子们的想法,然后跟随着教育的河流,和儿童一起行走在河流里,之后,有了碰撞,产生了新的美好。而我们也得以修正自己的想法,拥有更多的正见。
@ 和孩子们一起餐前感恩
当我们用心陪孩子们一起进餐时,
一种新的陪伴关系得以建立。
Q :为什么花草园教师书写的
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很有“味道”?
A :
每周一是花草园的教师们上交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的日子,她们会在微信群里,把她们书写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分享出来,我会一一阅读。这周,我特别点评的是李洋老师写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
@ 我和李洋老师(中)、朱梅画老师(左)
之后,我在微信群评述了她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
李洋老师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讲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她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赤子之心的小女孩,在大班孩子有点复杂的、慢慢成熟的人际心智中,有时候会被孤立,会被边缘化,看到这些的她,心中的那份心痛和对这一切的接纳,以及她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尴尬。第二件事写的是我们接待同行参观的时候,她和另外一个老师去分享,因为她只工作了两年,并没有完整地经历这个课程,所以她觉得无法给老师们更多她们想要的答案,心里很惭愧。她就想“我从这个课程中受益,我的心灵游弋在课程里,但是和这个课程的亲密感还不够。”她还想为这个课程多做一些事情。
她的书写特别打动我,我感觉里面有慈悲心。慈是愿人得乐。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但慈心不同,他不但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还希望大家都要得到快乐,也会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心则相反,救拔别人的痛苦,可以忘记自己的痛苦。
通过你们的记录,我能感觉到不同教师工作与思考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在记录中,忠实地描述这个孩子是什么样,我看见了,我记录下来。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孩子,看到一些教育现象,开始反思这些教育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开始看到“山”的构造,看到一些背后的东西。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在这一层境界的老师,你会感觉她的笔触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慈爱。她写的每一件事情中,和孩子都是有交集的。他们和孩子像两条河流,相互交融。依然是那些教育过程,但是此“山”和第一层境界看到的“山”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里边又有两重境界,一重境界,我们把它叫做智慧。智慧是什么?就是我能够看清楚,又能够接纳他,也能够很好地顺势而为。比如张丽老师这周写的观察记录,她就说“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看到孩子的问题,不用刻意去纠正,去改变,只是创造了很多机会,然后用等待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成长。这就是开始有教育智慧了。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算一位优秀教师了,但是我在李洋老师的教育笔记中看到了“般若智慧”的种子,就是一颗慈悲心。她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仅是置身度外地去分析它,而是能够感同身受,对自己有很深的反思,对这个世界也有很大的爱和悲悯。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996”,其儿教师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教师们哪里是“996”,有的时候甚至是“796”,很心疼大家。
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也许就是你的命运之手把你推到这儿了。你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的时候,把它看成是一个生命的修行,你会觉得这份工作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今天看到李洋老师的教育笔记,很激动,在这里面她有一种更大的超越,而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一个教师所谓的职业要求。
其实真正能做好事情的人,都是超越了职业要求,用比职业要求更高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人。
我也发现一个规律:能把工作做到一种成就的人,都是对工作或者对工作中的对象有着宗教般热爱的人。比如德鲁克,比如稻盛和夫。
我想对大家说,如果你能写到第一个层次,是很好的,至少你看到了;你写到了第二个层次,是很棒的,因为你感受到了,你分析到了;写到了第三个层次,你是很厉害的,因为你像一个好教师了,你有了教育的行为,你和孩子们水乳交融。但是只有第四个层次,才能够超越现象,形成一种更高的智慧。我们想了解儿童,就必须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肯定是不够的,要学会用一颗佛心来看待儿童。
为什么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写得那么真实美好,是因为我们不批评,不评价,同时还给出了方向。就好像登山,登山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说,快一点,快一点。大家可以闲庭信步,可以结伴而行,也可以快马加鞭,最后一览众山小,但是我们都在山上。
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都心安,守护着自己的那颗心。因为,无论她们在什么境界,我都是可以接纳的。
@ 在教育这条河流中,我们每天和孩子们相遇
Q :“生活化课程”是如何
让儿童获得各领域间经验的平衡的?
A :
“教育目标”是由布鲁姆提出来的。他关于“教育目标”的观点引领了全球几十年。我国“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也是布鲁姆传统影响下的一个变种。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模型,它初始的目的是指导教育评价,后来才被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领域。但是它“嫁接”得真的成功吗?它作为指导课程设计与实施教育目标的描述理论是可以的,但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机制,从根本上把握学习发生和人之间的本质,这一部分是缺失的。
儿童发展,我们将其分为五大领域。但是我们很少研究儿童使用何种方式完成这五大领域的整合。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自己能够完成整合,甚至以为领域内容与目标的叠加就是儿童的发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当前,在学术领域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和“全人”教育的主张相悖。而且“他仅是以认知领域为主要切入角度,背后的问题是被严重忽视的,‘分析’可见,‘综合’无踪。”(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冯友梅,李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批判》)
我们花草园教育特别有特色的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帮孩子们完成整合,让他们回到人的本质上。
在实践中,教师因为缺乏把握领域之间内在联系的依据,多以独立的领域来做课程的设计,所以往往会陷入手足无措之中。
在进行课程探索的过程中,“具身认知”的理论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我们将教育回归到了情境之中。所谓五大领域的目标,如果没有完整的人,这些教育,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 我们尝试先忘掉目标,只将“人”的目标突出出来。结果发现,所有的目标都会达成。
@ 当我们忘掉目标,只把“人”的目标突出出来时,
儿童的生命力也得以绽放
Q :从文化管理到信仰管理,
花草园是如何完成转变的?
A :
对于这个问题,一篇写于五年前的文章,也许能够给你们想要的答案。
左手管理,右手信仰
2004年的9月,幼儿园第一次开始正式招生。十年转瞬即逝,又一个9月来临。这十年间,我们完成的工作很多,我甚至无法将这十年的变化一一列举,只感到时间不知不觉地穿过了我们,流向了未来。
静静思考这十年来的成长与变化,我想,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我们很多人借助于工作,开始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身心修为、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建立与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十年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新的变化与新的方向在哪里?
我想,经过十年的历练,我们应该更自然,更沉静。当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内心深处时,教育不再是我们说了什么,我们站到那里,就会非常地有力量。
德鲁克曾说:一个好的机构要“左手管理,右手信仰”。我不再依靠简单的管理,而是和教师们一起思考我们做的事情的意义在哪里,探寻每一件事情背后的源泉和意义感。
当教师们逐渐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源泉所在时,就会逐渐将其视为信仰,也就渐渐能看到自己的使命和自己将要寻找的目标。当每个人都能够赋予工作积极的意义时,机构的力量也就显现出来了。而未来,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每一个人身上的潜能和他身上蕴含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米哈里创造了一个词“Flow”,可译为“心流”、“意识流”、或者“沉浸”。工作中,当你有Flow的时候,你的快乐意识流就被启动了。这是一种将个人心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当“Flow”产生时,人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因为你把自己的心力、意识流完全地投入到某个活动上了,你享受到了那种高度的兴奋感、充实感、满足感、愉悦感。当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产生这种心流的时候,信仰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如果我们能从儿童身上学到“Flow”的感觉,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目标。没错,从今天开始,我们应将儿童视为自己的信仰。
每次的交流,都会给我们带来深度的思考。在这几天的共同学习中,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多。最后我只想用这句话,送给和我们一同学习与分享的人:与你同行的人,比你要抵达的地方更重要!
@ 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
我们的思想也汇聚成了一条河流
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静静流淌
购书信息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展现胡华园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给童年留白》一书正在热卖中……如有需要,可购买阅读。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k.weidian.com/tOuu9GKx
点击可进入微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录音转录 | 李文老师、王晨琳老师、
吴钰杉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9年04月19日
*
推荐阅读
要想设计出精彩的课程,教师的价值观得有高度
2019年3月29日
儿童比你想象的更会学习——“生活化课程”背后的儿童学习观
2019年3月22日
文化是“生活化课程”的根
2019年3月15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