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
和花草园
同步开启
生活化课程
编者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很多同行者也加入到了“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之中。
“生活化课程”并非只是一个文本课程,更是一个鲜活的、具有实践性的、满足当下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创造的新课程模式。
这个学期,我们尝试开启了一个新栏目“与花草园课程同步”,这个栏目将记录我们在“生活化课程”中当下的与最新的探索。这样,就能与同行者一起,在“生活化课程”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
十二月,
土地和万物休憩,
花草园走进了美食月。
对于小班孩子们来说,
孩子对食物的喜爱
如同与妈妈的关系一样亲密与自然。
从出生后吃到的第一口乳汁开始,
在孩子心中,
食物便和妈妈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联结。
每一位妈妈在孩子们心里
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这个味道是那么独特而美好。
?乳汁
?辅食
?体验
小班课程主题
《妈妈的味道》
01
一口温暖的乳汁
唤起我们甜蜜的回忆??
当我们呱呱坠地,
来自妈妈的第一口乳汁
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爱。
|
|
|
|
||
|
|
我们都记得第一口乳汁的味道······
张炜卿:妈妈的奶是甜甜的味道。
(是像??一样甜吗?)
张力行:妈妈的奶是蔬菜的味道,因为妈妈吃了蔬菜,奶就变成蔬菜味的了。
(是你喜欢的??味吗?)
每一次喝奶的时候,
我都能感觉到·····
柴瑞汐:我小时候吃奶,一开始还不太会吃,慢慢练习,我就会吃了。
赵乐山:有一次我想要吃妈妈的奶,我就一直翻妈妈的胸,说要喝奶。翻到妈妈没有奶了,我就很生气地哭了。
李硕扬:妈妈给我喂奶的时候会托着我的头,不让我受伤,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每一次哺乳,
也是一次爱的交换······
孩子们分享第一口乳汁的味道和感受,
妈妈们也回忆起第一次哺乳的疼痛和幸福。
“痛并快乐着”的周子程妈妈
有一次橙橙吃多了,吐出的奶中带了许多红色的液体,我才知道他把乳头吸破了。但神奇的是我只想着要喂饱他,丝毫没有感受到因为伤口破溃带来的疼痛。我想养育孩子就是这样,付出的全部都是爱。
用心养育两个宝宝的张祎朗妈妈
生老大的时候,一度觉得母乳喂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无奶的焦虑、生理性涨奶的无助、乳腺炎发烧时的痛楚、乳头龟裂的刺痛、乳房下垂变形的失落、失去远行自由的无奈……但当老二出生后,尽管重新体验了一系列痛楚,却生出一种珍惜和不舍的情愫,解开衣襟拥入怀时他兴奋地手舞足蹈的模样、吸允后酣睡的模样,偶尔调皮不好好喝奶还冲你憨笑的模样……流淌的乳汁,见证着我们对彼此的爱与陪伴,我赋予你们生命最初的滋养,你们让我感悟生命的多彩与神奇。感谢有你们。
新手妈妈吴婷婷老师
在进行本周课程的时候,看到家长分享哺乳的照片,我一度哽咽。我也是一个刚上任的“新手妈妈”,经历过生产痛以及哺乳痛,我甚至觉得哺乳的疼痛要大于生产的疼痛。“第一口乳汁”是一个孩子生命的开始,每一个妈妈都在哺乳的过程中享受着那份远大于疼痛的幸福感。我想母爱就是这样生根发芽,孩子们也一定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妈妈的付出及背后那份浓浓的爱意。
妈妈辛苦了,我爱你!
——柴瑞汐
02
丰富多样的辅食
让我们看到成长的变化??
当妈妈的乳汁让我们从只会爬的小宝宝变成可以走路的小孩子,我们吃的食物的种类就更丰富啦!
——张梓瑶
|
|
|
|
||
|
|
香香的辅食
帮我们解锁了更多关于美食的体验······
我们看到了食物更多的样子
刘怡然:小时候我还没有长牙,所以会吃一些软软的食物。
韩显仪:我们还是小小婴儿的时候只能吃那种粉一样的东西,长大一点就可以吃小粒粒了,再长到我们现在这样就可以整块吃了。
我们了解了更多食物的种类
李华铖:我小时候最爱喝妈妈给我煮的鱼汤。
郭岳涵:我还吃过橘子,吃苹果泥,还会和姐姐一起喝椰汁。
我们尝到了更多滋味
张皓玥:我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时候,感觉好酸啊!我都咬不动,要把这些东西弄碎我才能吃。
杨诗瑶:我刚长出牙的时候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甜甜的米粉。
@小时候的我们
我们学会了更多吃饭的方法
祺格:刚出生的我用嘴巴喝妈妈的乳汁,长大一点之后我会用手拿着吃。
罗祖元:小时候姥姥喂我吃饭,长大后我可以自己拿着勺子吃饭。
更重要的是,
我们发现自己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张济千:我们学会了自己吃饭,也在慢慢长大。
尹楚亚:小宝宝在怀里要妈妈抱才能吃奶,长大后我会自己吃饭了,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厉害,也越来越有力量。
成长的秘密你发现了吗?
03
一场特别的活动
爱的策划&爱的惊喜&爱的传递
活动目标
?能够仔细观察辅食的特征,感知和发现辅食与成长之间的奥秘。
?使用各种辅食工具,通过按、压、碾、挤等动作制作辅食。
?体会借由辅食与妈妈建立起来的温暖而独特的情感联结。
现在我长大了,还能再吃到妈妈做的辅食吗?
——孙一一
王晨琳老师:孩子们有心愿,我们来满足。可是在爸爸妈妈无法入园的情况下,该怎么满足孩子们的心愿呢?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
吃什么?
谁来做?
怎么做?
一次为实现孩子们心愿的讨论
开始了······
能不能由班里老师来代替妈妈,为孩子们制作他们喜欢的辅食呢?
每个孩子喜欢的辅食都不一样,我们怎么选择呢?
没有当过妈妈,不会做怎么办?
能不能在班级群里请妈妈们分享一下曾经做过的辅食食谱?
请孩子们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辅食Top 3吧!
我想到了三个很合适的人选!我们身边其实“隐藏”着有“双重身份”的妈妈哟~
结合线上微信群分享的便捷,三个小班的妈妈们在微信群里展开了分享,同时在三位花草园妈妈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方案。
?step1:食谱分享
我们在班级微信群里
向妈妈们征集了宝宝辅食的食谱。
妈妈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拿手菜品。
?step2:投票选择
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投票,
每个班选出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道辅食。
经过“激烈角逐”,
苹果胡萝卜泥、牛油果草莓酸奶、紫薯蛋糕
这三道菜品获得孩子们的最高选票。
?step3:妈妈给我做辅食
我们邀请三位“妈妈老师”,
分别进到三个班级,
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完成这道美食。
@小一班涂开森妈妈(小悦老师)
带来营养丰富的苹果胡萝卜泥
@小二班王雅乔妈妈(莉莉老师)
带来酸酸甜甜的草莓牛油果酸奶
@小三班王小北妈妈(甄珍老师)
带来松软美味的紫薯蛋糕
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进班和孩子们做美食,特别紧张。但是小二班的孩子们太可爱了,对食材充满好奇,在制作过程中也探索欲满满,都渴望上来操作。破壁机工作时还按照节奏鼓掌,真是捧场。做出来的酸奶卖相还可以,樱桃闻了闻说“是这个味道”我才松了一口气。
好多好多的瞬间都很难忘,被孩子们记住的感觉好幸福, 其实,妈妈的味道才是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味道。
——王雅乔妈妈(莉莉老师)
小宝宝的辅食闻起来甜甜的、香香的,有妈妈爱的味道!
——柴瑞汐
看到三位妈妈的制作过程,
那些藏在食物背后的小心意
也在不经意间触动着孩子们的心,
每一个孩子都跃跃欲试。
如果我是妈妈,
我会这样做辅食······
李华铖:小宝宝没有小牙齿,要把食物捣碎。
涂开森:我用红薯、胡萝卜、山药一起做,这样搭配更有营养。
于丰源:妈妈做食物要很细心,如果给宝宝煮肉吃,不能煮软也不能煮硬。
操作、体验
肖中淳:我在抠土豆皮的时候感觉手指都有点累了。
赵君悦:我的心情特别特别甜,都快把我甜晕了。
张紫霓:我觉得爸爸妈妈给我做辅食的时候,和我一样要使劲捣,虽然很辛苦但是心里很幸福。
现在是爸爸妈妈给我做饭,等我长大了,我有小厨房了,我就要给爸爸妈妈做饭。
——王雅乔
温情的活动
还在每个家庭中继续着······
课程路径
原有课程计划无法实现
?
根据当下困境寻找解决途径
?
线上分享(辅食制作经验)
?
线下体验(“妈妈老师”进班制作)
?
回归家庭(和家人一起制作)
?
?
不会做饭的妈妈一定不能被称为“好妈妈”!这个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记忆中妈妈的味道。从第一口乳汁到辅食的添加,孩子们在每一口吞咽和咀嚼中感受着与妈妈的情感联结,体会着成长的喜悦,怀有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
一个会做饭的妈妈总是带着温暖的感觉。而食物的烹制过程不仅表达着妈妈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更显现着女性成为母亲后心灵的宁静与能量。
所以,美好的食物中只有带着妈妈的味道,才能触及我们的灵魂……
– END-
在美食月中,
小班的孩子们还会进行哪些关于“妈妈的味道”的探索?
你可以在书里寻找答案哦!
???
01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
秋季课程用书
/ 第五次印刷全新升级版秋季课程用书/
正在热卖中……
点击“”,
跳转购买页面进行购买……
02
《给童年留白》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第四次印刷,正在热卖中……
?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81900378306&spm=2014.21600712.0.0
? 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82139570
版权声明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原创作品,
版权归幼儿园所有,转载需授权。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侵权,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素材提供/小班组教师
编辑/王晨琳老师
日期/2020年12月10日
推荐阅读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一颗从嘴里甜到心里的糖,你想尝尝吗?
2019年12月18日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 | 原来你是这样的鸡蛋!
2019年12月12日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妈妈的味道
2017年12月7日
成为我自己
我们在一起
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点
点击“”,购买花草园出品《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课程用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