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学前教育系 李娟
我与青年路幼儿园一起进行数学教研已经有两年啦,我们的初衷是通过让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最终提高儿童的数学发展。这两年来,我们每周进班听课两次,每个月与全体教师集中教研一次,经过不断的积累,我们已经离我们的愿景越来越近啦。最近教师和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体验,让我非常欣慰,也由衷地替青幼的老师和孩子们感到高兴!在此与大家分享。
镜头一:“10只兔子去野餐”——数的分解与组成
数的分解与组成是加减运算的前期基础,是大班幼儿重要的学习内容。与传统的脱离情景的分解组成活动不同,大二班崔颖老师孩子设计了不同的图画背景(要么有山有水,要么有花有草,要么是公园等)让孩子展开想象:10只兔子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干什么呢,然后让孩子用手中的画出来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老师根据孩子的讲述,再用数学符号记录下来。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有的孩子说“我的这10只兔子,6只在山坡上玩,3只在荡秋千,1只坐着”,有的孩子说“我的这10只兔子,2只在飞机上,3只在爬山坡,2只在游泳,3只在采蘑菇”……
这个活动让幼儿展开想象,亲身参与其中进行丰富的数学探索,使得故事背景本身为数学教学服务。教师用圆圈这种相对抽象的方式表征孩子们故事中兔子的数量,引导幼儿尽量只关注集合的数量和变化,而不是故事中的兔子。最后整节活动让儿童在“无形”之中学习了“每个数量都是有实际意义的”,“10可以分成两个或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合起来是10”,还有“几个数的连加”。
镜头二:“鹰眼神探”——视觉图像、空间推理与加法运算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它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物体的真实图形要靠空间推理来解决”——这对大班幼儿来说重要且有一定挑战。大一班的胡娟老师,设计了竞赛游戏(2个孩子比赛,1个孩子当裁判员。然后轮流交换角色),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教室里她们所熟悉的物品,裁判员分别记录下选手3轮的成绩,然后判定谁输谁赢。
这个活动中的材料,教师选用的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物品,有正面图、侧面图和背面图,游戏中让孩子真正去感知“不同角度看物体,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其空间推理能力。另外,孩子们把3轮的比赛成绩记录下来,分别相加来判断输赢的过程,会练习到加法。而这一切都是伴随着孩子们的积极体验,与孩子们的游戏精神是那么一致。
镜头三:“抢铃”——5的加法
数运算是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幼小衔接方面的重要内容。但是抽象的运算给孩子压力,使其焦虑,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对数学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他日后的数学学习。
混三班肖艳老师设计了“抢铃”的游戏:孩子们手里的扑克牌都印着5以内数量的物体,有香蕉、草莓、樱桃等,大家轮流出牌,当某一种物体的数量加起来是5的时候,就按铃。谁先按了玲就代表谁先算出了“和是5的加法”。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被这种竞赛的氛围深深吸引,当算不出来时,孩子们可以借助扑克牌上物品的具体形象点数。相对于传统的摆弄物品进行运算,这个活动更具有游戏精神;相对于心算,这个活动更加符合学前幼儿的发展水平。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大笑的表情告诉我们,学习加法原来还可以这么快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