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共生活、共成长
作为一名95后新手教师,不知不觉已经入职两年了。犹记得刚踏进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心里充满了各种担忧,害怕无法得到孩子的喜欢,害怕处理不好班级工作,害怕写不出论文案例······但是这些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专业书籍的支持,慢慢都可以从容面对了,唯有一大难关却迟迟攻之不下,那就是家长工作。因为经验缺乏、资历尚浅、自信不够,小班时每次跟家长交流,我总是躲在师父的后面,我害怕跟家长单独交流,害怕被家长问专业方面的问题,万一我回答不出来,那得多尴尬呀!家长工作给我的传统印象是老师起着引领作用,给予家长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更多是被动支持、配合。然而因为这次疫情,线上跟家长交流的机会直线增多,让我对家园关系、对家长、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也打开了我对新型家园关系的探索之路。
●●●
同生活,同感受
真实的生活,引发真实的问题,
促进真实的家园互动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教育应该立足于最真实的生活,幼儿教育如此,家长工作也是如此。当疫情来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首先就是不能出门,隔离在家。为什么会这样?居家生活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些真实生活下的真实问题在不断涌现。这一次,教育、课程不止发生在幼儿和老师之间,家长也参与其中,因为我们在经历着同样的生活,我们有了共同话题。所以你会发现,在整个疫情期间,我们的班级群比以往更加热闹,除了老师们会经常分享一些专业知识,家长们也会主动把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分享在群里,如“新型冠状病毒”、“七步洗手法”、“经典动画视频”、“亲子游戏”等等,这也引起了大家的互动和回应,包括老师、家长和孩子。
这一次,家长不再只是课程的支持者、配合者,而是主动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家长们的主动性和教育者的角色在不断凸显。这既是教育,更是生活,这一次,我们和家庭在一起。
以心换心,回归生活,
回归到“人”本身
线下的时候,我们和家长的身份都是跟孩子相挂钩,我们是孩子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父母。而在线上交流时,这种挂钩感似乎变淡了,但是彼此的心却近了。老师和家长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体验着同一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们都会遇到工作繁忙的状态,也都有开心快乐的时刻。我们不再仅仅是因为孩子被联系在一起,而是因为这共同的生活。
要交这周的康卡了,你因为工作太忙碌,晚上加班到很晚,所以迟迟没有发给我,当你忽然想起,连忙拿起手机拍照、改文件名,一边还要不停地说着抱歉。没关系,我理解你的辛苦,晚一点发没事的,记得多注意休息!
要交这周的康卡了,你早早计算好时间,还没等我发送消息,便已拍好照片发给我,还要跟我说一句辛苦了。原来,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形成了这种默契,谢谢你也理解我的辛苦!
渐渐地,我明白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便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而它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
互启发,共成长
赋权家长,
亲子教育也会呈现出100种语言
疫情慢慢好转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思索下一步的课程计划,如何继续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呢?节气、节日这种大好的教育契机怎能错过?惊蛰、春分、清明······每到节气或节日到来之际,我们会在班级群里提醒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关注一下,但是具体内容包括形式或者涉及到的习俗,我们是没有限定的,而是把权力交给家长,给家长和孩子一个探索和创造的广阔空间。令我触动的是,同一主题下家长们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教育样态:比如,同样是在春分这一天,嘉琦妈妈带着嘉琦一起剥春笋、吃春笋、画春笋;一鸣妈妈带着一鸣去爬紫金山,苗苗爸爸带着苗苗一起“立蛋”,苗苗爸爸说没立起来也没关系,重在体验过程和风俗文化······
我们经常说,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的力量。现在,我想说,我们还要学会放手,相信家长的力量,家长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学化倾向?
NO!古诗的新“背”法
在和小朋友进行线上交流以及平时观察到的时光记录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背古诗。一开始,我特别担心,是不是家长太过焦虑幼小衔接呢?毕竟古诗的文体形式太过抽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难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那么毫无意义,甚至会让孩子对古诗产生抗拒心理,得不偿失。在一次线上一对一跟家长交流的时候,小迈爸爸的观念和做法让我深受启发。首先,小迈爸爸让小迈接触古诗并不以背诵为最终目的,而是重在感知。其次,感知的手段不是读或听那些抽象的字眼,而是通过各种形象的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帮助理解,以及实地走访去探寻古诗背后的故事。如在接触《乌衣巷》这首诗时,特意带着小迈去了乌衣巷,小迈在给我们背诵这首诗时是充满自豪的,我想她不仅是为自己会这28个字而骄傲,更多是为自己背古诗背后的故事,以及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发自内心的开心。小迈爸爸这种智慧的做法,这份用心的陪伴令人动容,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良性的教育循环,
老师和家长共努力
疫情期间,虽然不能见面,但是沟通交流的方式却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微信群,时光迹一向是我们比较重视的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载体。在疫情初期,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不会记录,有时只是一张孩子的作品照片配上简单一句话。怎样发挥时光迹在家园共育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于是,我们将那些记录特别好的内容分享给全班家长一起学习,一方面肯定认真记录的家长,另一方面,给不会记录的家长一个参考的范本。慢慢地,我们发现记得好的家长记得越来越多,不太会记录的家长也开始有了一些改变,字数变多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增加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思考也慢慢有所体现。令人欣喜的是,不管是在时光迹,还是小打卡,除了有老师对家长的记录的回应,还有家长之间的互动,家长们自发的互相学习更加难能可贵。我想,这是家园共育最美好的状态了吧,因为我看到了大家在朝着同一个目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模样!这真的很棒!
●●●
结语
疫情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甚至是损害;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慢脚步,慢慢体验生活,感悟教育。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对家园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居家隔离的日子,家长用心陪伴孩子,我们用心支持家长和孩子,我们共同生活,共同成长。我也不再惧怕和家长交流,不再有“教育引导”家长的心理负担,我们像朋友一样真心相待、互相学习,真正成为“鹤琴一家人”。
图文 | 魏灿灿
编辑 | 颜安
审核:鹤琴公众号团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