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种植活动因其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伴随着植物生长的是幼儿那专注的目光、倾心的付出、耐心的等待,为了把幼儿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想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关于植物的零碎知识经验系统化,逐步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记录是无可替代的最佳选择。《指南》中提出“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它强调了记录在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中的方法、内容和作用。那么,在种植活动中,怎样记录呢?下面以中三班种植活动记录方式的变化为例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记录
第一阶段
绘画记录VS印章记录
在小班入园初期,为了让孩子们能亲身参与到种植活动,观察了解种植的每一个步骤,感知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老师们决定为孩子们制作种植记录。可是选择什么样的记录方式呢?这可让老师们犯难了。
小班幼儿的探究记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即时性,他们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满足于动作与游戏,但无意于记录与表达,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逐渐养成记录的意识,我们想盖印章也许是不错的方法。印章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物品,使用起来方便简单,且十分具有趣味性。这样游戏化的方式记录,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照顾种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于是老师选择了独具特色的印章记录,并将印章投放到种植区。孩子们果然十分感兴趣,每天都积极照顾小种子,并自己在记录墙上用印章敲印照顾种子的记录。
记录
第二阶段
幼儿完全主导VS教师主导
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很多孩子的种植记录上满满的印章画。通过观察和分析,老师们发现,原来孩子们对于印章非常感兴趣,不管有没有照顾小种子,都用印章进行记录。老师们苦恼了:这种幼儿完全主导的记录到底适宜吗?该怎么改变?
采用盖印章的方式,初衷是因为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样游戏化的方式能激发孩子们照顾小种子的意识,鼓励孩子们坚持照顾种子,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但是孩子们显然更热衷于获得印章,陷入了无目的盖印章游戏中。怎么改善呢?不如听听孩子们的意见吧!
于是
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老师们将出现的现象向孩子们进行了说明,孩子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有的人乱盖印章,他没有照顾种子。
孩子:我本来想盖印章的,可是被他们盖完了。
老师:那怎么办呢?
孩子:谁乱盖就批评他。
孩子:老师来盖。
最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决定,沿用了印章记录的方式。每天孩子们在照顾完种子后,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会对于孩子的观察进行评价,然后再将印章敲印至墙上。试行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坚持照顾小种子,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记录意识,还引导着孩子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
记录
第三阶段
中班初期的记录
——幼儿主导的粘贴式的符号记录
到了中班,孩子们的种植记录的内容日渐丰富,那么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呢?
图形、符号的表达记录是孩子的表达表现形式之一。在本学期孩子们这种符号表达与记录的现象逐渐开始出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运用符号可以使他们多样化的想法、意念形象化。
于是老师请孩子们自己设计了符号,并在本子上进行了记录。可是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经常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记录常常不能聚焦在问题上,主次不分,较难抓住关键信息,因此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
孩子们正在设计符号
于是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如何照顾小种子。孩子们说道:需要浇水、晒太阳、除草等等。那一天浇几次水呢?种子每天都要晒太阳吗?每一天是不是都要除草呢?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确定了几个照顾种子的固定项目,并设计并制作了符号。对于记录在纸上,还是墙上,老师们疑惑了。在观察实践后,他们发现孩子们更喜欢贴、扯的方式。于是老师们从区角游戏“海底隧道”中找到灵感,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将记录本变成了“粘贴墙”。从孩子的游戏兴趣出发,老师以游戏思维入手,将游戏化的记录方式用到种植活动中。
现在每天孩子们都会早早来到幼儿园,在照顾和仔细观察萝卜宝宝后,从小筐里取出相对应的符号,贴在记录墙上!我们发现,这样的方式让管理、记录种子的成长更有趣,促进孩子们责任心和坚持性的增强,也让孩子们的观察和记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想说:
一次次的记录,让孩子们走进了植物的世界,也让老师们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的观察更细致,思考更认真,交流更充分,探究更积极。伴随着植物生长的记录就是孩子们整个观察探究过程的记录,也是孩子们经验积累的记录,更是孩子们能力发展的真实记录。记录让孩子们在种植活动中更直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获得成长!
图文编辑:马丽娜、唐艺、张晓洋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