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别人家的”。在十六幼,孩子们不用羡慕别人班的游戏,因为别人班的游戏,他们统统能玩到!在间周五一次的走班游戏时间,孩子可以去到全园任何一个班级,充分把玩别人家的游戏。上周五,孩子们就玩了走班游戏。
玩出回忆
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他们必定会去小班教室玩,他们玩切水果游戏,
玩轨道游戏,
也玩钓青蛙游戏,
玩钓青蛙游戏的小男孩还说:“上次来,我没有玩到这个游戏,今天我玩到了!”
这些曾经玩过的游戏,即使长大了,他们也要回来再玩一次,因为这些游戏是他们成长的印记。当孩子们从小班升入中班,或者从中班升入大班,他们的教室换了,室内的玩具、游戏材料也变了,那些玩过的游戏似乎就和回忆一起留在了以前的教室。走班游戏,恰好能够让孩子们自然去寻觅曾经玩过的游戏。
有的娃娃,来小班玩上一圈,离开的时候还会说一句:“这些游戏好幼稚!”然后踮着小脚跳跃着去下一个小班。这里的“幼稚”可能不是不喜欢,而是在宣告一种成长的喜悦。
玩出多元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儿童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走班游戏让各班的小游戏场自然联通成为一个大玩具,孩子们能够自由穿梭其中,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与发展。
他们看别人家的鸟儿、蚂蚁。
在别人家享受墨韵馨香。
在别人家的“医院体检”。
但去别人家玩,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怎么样才能让天平两边平衡呢?两个孩子尝试着往两边的托盘里面加弹珠、核桃。
石榴电影院需要对号入座,这可得让小观众们琢磨一会儿。
玩出童年的样儿
在大伙儿自由行走的时候,有部分中大班孩子却要留在自家教室,他们扮成医生、服务员、厨师、理发师等为前来光顾的小客人服务。等到下一次走班游戏的时候,换其他小朋友“留守”,他们再出去玩。
当这个发型师翻找出一根橡筋,为身前的顾客扎头发的时候,小编被这一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因为我感受到了这个发型师的勇气。她用梳子为顾客把头发梳好,然后拿着橡筋给顾客扎头发,刚开始顾客还是满心期待,拿着镜子照来照去。
然而无论发型师怎么绕橡筋,还是没能把头发扎好,可以看出顾客有些不情愿了,但她还是保持着坐姿。
后来,发型师求助了老师,老师为她示范了用橡筋扎头发的方法,发型师继续尝试着,顾客静静地坐着,直到发型师为她扎好头发。
旁边,为顾客洗完头的理发师,正叠放着毛巾。
他们践行者自己的责任,也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这是游戏,也是一种生活。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游戏时间结束,孩子们带着自己在别人班级制作的花儿、买的冰糖葫芦,画的画……回到自己的班级。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