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沙漏立在桌上,眼睛注视着豆子们慢慢“着陆”。
等豆子漏完后,她抬头一看,发现上面的瓶子里,一颗豆子都没有了。那充满疑惑的小眼神仿佛在问:豆子去哪里了呢?
随后,她用另外一种玩具敲打上部,继续观察沙漏上部豆子的变化。
教师的话:
嘉妹儿可能在探索敲击和豆子下落速度的关系。而嘉妹儿能产生这样的游戏行为与她的已有经验是分不开的。此前她在玩雪豆沙漏的时候,因为雪豆比较大,下落时经常会堵住瓶口,她就会用手拍拍沙漏顶部让雪豆落下。今天她不仅迁移了已有经验,还尝试运用工具来进行操作。
随后,她开始将沙漏平放,然后将沙漏的一端抬起,眼睛注视沙漏下部豆子的变化。
她将沙漏的的斜度增加了一些,眼睛仍注视着豆子的变化。
教师的话:
或许是无意的操作,或许是有目的的探究,小女孩儿的脑袋里一定对“不同坡度与豆子滑落速度的关系”有了初浅的感知。
紧接着,嘉妹儿将沙漏的一端抬起,观察豆子的滑落。
她把漏斗的另一端抬起,看着豆子又慢慢流回方才的瓶子。她这样反复着,仿佛这当中有说不完的妙。
教师的话:
此刻嘉美或许感知到了豆子多少的变化与沙漏倾斜角度的关系。但这都是我主观的猜测。因为过了一会儿,她又回到了最初的玩法,一双被好奇心侵占的小眼睛,悉心地观察着漏斗上面塑料瓶里豆子的滑落。
原本,我是想要努力读懂嘉妹儿的游戏,寻找嘉妹儿游戏行为背后的核心探究兴趣。然而,事实证明这很难,因为小班孩子的兴趣点非常容易转移,同样是玩沙漏,嘉妹儿的关注点却在持续变化,也许这就是她心怀好奇的操作摆弄罢了。
我尝试着这通过照片回顾的方式访谈嘉妹儿,但不巧的是,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并不足以支撑她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只是告诉我:“这个游戏很好玩!”
但一句“这个游戏很好玩”又何尝不是孩子给予我们最好的反馈呢!嘉妹儿好奇、专注、投入的游戏状态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是的,我们不能因为儿童读不懂而不读,只有我们不断地解读儿童,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变得更加专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