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大三班教室,我就被这一群忙碌的身影所吸引。孩子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操作,全都在兴致勃勃地制作着……
【隐形的支持激发幼儿无限的创意】
看着他们那专注的神态,我忍不住问道:“亲爱的宝贝们,你们在做什么呀?”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在做摘枇杷的工具。”“为什么要做摘枇杷的工具呢?”我继续追问。“我们要去摘幼儿园里枇杷树上的枇杷呀!”原来细心的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的枇杷成熟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摘枇杷呀!
一旁的老师告诉我,其实孩子们昨天就发现前院的枇杷有部分成熟了,清洁阿姨用一根带有钩子的长管子,帮孩子们摘了一些枇杷。没想到清洁阿姨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孩子们想自己摘枇杷的这一愿望,为此,教师请孩子们自制摘枇杷工具。
从我进入班级到现在,老师并没有直接参与孩子的活动,如何制作工具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她只是悄悄站在孩子身后,思量着幼儿可能还需要的材料、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老师的这一隐性支持带来的是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他们纷纷用双面胶、透明胶、彩带等来固定大小不同的竹竿、管子,一边做一边与同伴分享自己独创的摘枇杷办法。
“我们可以用切蛋糕的刀来当钩子,把枇杷套进刀(中间)的洞洞里,转几圈一拉就下来了。”
“我们可以用两根细竹竿做成筷子,把枇杷夹在中间的缝缝里,扭几圈一拉就下来了。”
……
很快,孩子们摘枇杷的工具做好了,看着每个孩子手上那独一无二的工具,我为他们的创意而骄傲。
【用提问助推幼儿永不停歇地探索】
看着孩子们那期盼的眼神,老师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拿着工具摘枇杷去,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向枇杷树进发。
来到枇杷树下,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连忙用各自的工具尝试摘枇杷,可就是没有枇杷掉下来。孩子们越来越急、力量也越来越大,这时,一个孩子无意间用工具把枇杷枝压弯了下来,同伴立即抓住树枝,成功地摘到了枇杷。
虽然摘下来的枇杷又小又青,但孩子们却爱不释手。就在孩子们高兴时,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咦?这些枇杷成熟了吗?”“没有!”“哪里有成熟的枇杷呢?”孩子们不禁仔细地观察起枇杷树来,“哦,树尖上面还有熟了的!”
“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摘呢?”老师问,孩子们将工具高高举起,发现工具离枇杷的位置还差了一大截儿。“太高了,我们够不到!”孩子们说。
“那怎么办?”
“我们可以从二楼把工具伸出来摘!”
“我们的手短了,要请老师上去才行!”
“那请谁上去呢?”
“请刘姐姐。”孩子们期盼地回答到。
于是,刘姐姐拿上工具上到二楼尝试着摘枇杷。只见刘姐姐很顺利地用两根小竹竿卡住了枇杷,可是当她试图转动竹竿时,两根竹竿间的缝隙太大,枇杷挣脱了竹竿的束缚,仍稳稳地挂在枝头。
“看来,刘姐姐一个人是把枇杷摘不下来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老师问。“那你也上去,两个人一起就能摘下来。”张老师顺应了这帮小伙伴的要求,带着工具去到二楼摘枇杷,树下的孩子们将自己的小筐举得高高的,真希望这枇杷能马上落到自己的筐里啊!
然而,枇杷仍然没有被摘下来。孩子们急了,开始议论:“也许我应该上去帮忙……”一些心急的孩子们跑上二楼,尝试着一起摘枇杷。结果…………还是没摘到。
这时,老师的声音出现了:“我们已经尽力了,可还是摘不下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孩子们:“我们可以用力打它,它自己就会掉下来。”这个办法得到了同伴的肯定,大家一起敲打枇杷枝,果然树上的枇杷掉下来了!楼下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捡起掉落在地上的枇杷,不管是完好无损的枇杷,还是摔坏的枇杷,大家都非常珍惜,一颗不落地拾起来。
“摘枇杷”只是幼儿园众多活动中的一个小小的内容,有些老师甚至更愿意自己把枇杷摘下来,让孩子们尝尝就行了。然而,大三班的老师们却“故意制造麻烦”,让这个小小的活动发挥出了大大的价值。活动中,老师总是将孩子推向解决问题的最前端,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索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为大三班老师的教育智慧鼓掌时,大三班的老师却说:“能够陪伴他们成长是最幸福的事呀!”是啊,正是因为老师转变了角色,从高高在上的掌控者变成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知心伙伴,才会在日常活动让孩子们绽放生命的精彩,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成为孩子们真正知心的伙伴。
【撰稿人:杨晓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