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发展,提高教师微项目建构能力,4月3日中午,苏州湾园区开展题为《微项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课程案例对比研讨活动》的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就“如何体现微项目活动的‘微’和‘深’”展开研讨,仲唐晖老师主持了本次会议。
这场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从教师个人微项目活动的实践出发,聚焦微项目活动的“微”与“深”,采用案例分享、集体和分组研讨、绘制思维导图、代表交流等形式,帮助老师们梳理微项目活动组织实施的有效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游戏化的进程。
分享案例,对比分析
园区两位老师从自己的实践案例和学习体会出发,跟随幼儿兴趣,关注幼儿需求,与大家分享了她们对于微项目活动组织实施的探究案例,让老师透过实践去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和进步,反思老师们的支持和引导。
案例《环校园骑行活动》
朱佳薇老师的《环校园骑行活动》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了微项目活动,围绕“场地资源挖掘与利用”梳理课程案例,以多个连续性的小故事边叙边议,并伴有教师的思考和幼儿的成长。
案例《换床记》
庄碧颖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优秀案例《换床记》,学习从偶发事件中观察、支持、回应幼儿的探索,尤其突出测量、统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活动。
案例对比分析
主持人仲唐晖老师通过对朱老师、庄老师的两则案例思维导图的解读,进行了案例对比分析。得到启发:生活中的微小事例值得老师们关注,微项目梳理时,脉络要有侧重点。
集体研讨,畅谈思考
在分享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讨,仲老师启发大家思考:在组织实施中,梳理有效策略,如何将微项目活动开展得更“微”、更“深”?
老师们根据案例启发、结合自己本学期的微项目内容,各抒己见,头脑风暴,智慧碰撞。
马晓娟
关注大事件中的某个小点,比如孩子兴趣点、值得探究的内容等,进行微项目课程的开展。
卫静
关注幼儿身边常见的内容,关注幼儿园里的资源,如小苏州湾的树上长了黑木耳,来开展持续性的活动。
颜锡英
从关注某个事物到关注事件本身去开发,体现微项目的动态性。
周丽敏
关注幼儿迁移经验,将微项目中习得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得项目的开展更加深入和持久。
钱惠萍
根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探究的线索,当某一点兴趣不再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转个方向,换条思路,继续深入。
分组讨论,聚焦于微
第三环节,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自选一个现正在实施的微项目活动为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从不同维度去寻找微项目活动 “微”和“深”的路径。
谈一谈各自的想法
研一研我们的微项目
画一画思维导图
代表交流,思维碰撞
最后,每个年级组分别选派一位代表老师,结合思维导图介绍如何跟随幼儿预设微项目发展方向,并聚焦值得探究或幼儿感兴趣的点,深入做好微项目。
大班组 卫静《树上的黑精灵》
抓住幼儿偶发的一个兴趣点,和孩子一起探究黑木耳的采摘、生长、存储等内容,并预计开展一些小实验,科学探索黑木耳的培育。
中班组 李玉兰《骑行的快与慢》
以幼儿户外骑行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幼儿探索影响行车快慢的各种因素:重量、路状、突发状况、骑行路线、幼儿体能、骑车熟练度等。主题可以改为“速度与激情”,突出了孩子的探索兴趣和探究点:快慢。
小班组 钱惠萍《小兔乖乖》
这是来源于“爱德求真”蓝本课程的微项目活动,我们班级幼儿对小兔子吃的食物最感兴趣,所以我们围绕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什么等问题层层推进微项目课程。
总结回顾,提炼策略
微项目课程是园本课程的另一种方式,是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而生成的特色课程。首先,要关注幼儿,关注身边资源,选择适宜的微项目内容,切入点要小;其次,要心中有目标,给予幼儿正确的支持和回应,保持深入性;最后,要关注幼儿的成长,教师的进步,在建构微项目的同时,实现师幼共成长!
文字/朱佳薇、仲唐晖
图片/庄碧颖
编辑/陆秋蓉
审核/苏州湾园区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