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热传了一个视频,内容是在一家商场的游乐场内,因为一名女孩误踩了一名男孩的脚,导致男孩的母亲失控咆哮、仪态尽失。
男童母亲情绪激动,屡屡要求女孩道歉。女孩家长连声道歉并将女孩叫到身边,但男童家长并不满意,多次拉扯女童。甚至还与一旁围观的群众发生冲突并扭打起来。男童吓得哇哇大哭……
完整视频戳这里
▼
不少网友认为这位男孩母亲太过“激动”了,
把小事闹成了大事!
@flg001:本来小事,大人一闹变大事了
@zhixuanhuan:早上看了也是震惊了一天,感觉这妈妈需要看心理医生,可能产后抑郁症
@荡发荡发:踩了别人道歉是应该的,大人出面解释,小孩也不会知道自己做的不对。
@沉默的迦陵频伽:小孩之间有点磕磕碰碰很正常的,何况对方妈妈已经道歉了,何必得理不饶人呢?心疼自己宝宝无可厚非,但要有个度吧,太过宠溺了,将来容易惯坏了,有因有果,将来自食其果的时候才知道后悔。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
从视频中看出小女孩也不是很有素质的小孩……
@善良勤劳:男孩母亲一开始也就想让那个小女孩向小男孩道歉!其实女孩妈妈也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个责任!看视频这个小女孩后又在推其它孩子!估计踩小男孩也不排除故意!这个小女孩平时缺少教养!
@宇你一起哈:女孩有点调皮,男孩妈妈都骂的这么凶了,还要去推别的小孩子!男孩妈妈不能动手拉小女孩。喉咙可以响动手就变性质了
@丁洁琼2017:这个妈妈太冲动了,不过我看视频,貌似那个小女孩被拉着,还在推别人!显然没有意识到大人因为什么争吵!到后来2个孩子都被吓到!
孩子间发生小摩擦、小磕碰、小矛盾是无可避免的。
出现矛盾了,大人应该介入吗?应该怎样介入才更合理?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与周围的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与不吃亏都是家长的想法。
孩子间的矛盾也许是很正常的
对于3岁前的宝贝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确沟通的经验,小伙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对宝贝来说不仅仅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更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幼儿园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攻击性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在家长普遍都怕自己孩子吃亏,再加上孩子缺少约束,一边放纵一边默许,导致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有攻击性;
二是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亲昵中会有一些或者掐的行为,会给孩子一些误导,认为那样做是喜欢,于是有的孩子喜欢别的小朋友也会用掐一下或者打一下的方式来表达,可正因为孩子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下手掌握不好火候,有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家长过度介入孩子间的矛盾,会导致:
★孩子越来越胆小★
磕碰本身不可怕,家长过激的态度才可怕。家长应该都注意到,很多时候孩子磕碰之后,因为受伤比较轻,有的毫无感觉,有的哭两声就继续玩耍。孩子本身对磕碰、疼痛这些事情是有一些忍耐度的。
但是,如果家长反应过度,情绪激动或者大声斥责他人,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件特别严重的事情。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冒险、不敢探索、不敢和小伙伴玩游戏。这对孩子社交能力和性格发育伤害非常大。
★学会推卸责任★
如果发生了磕碰,家长就在孩子面前去埋怨老师,斥责学校,孩子会觉得,自己磕碰受伤,完全是别人的错,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学会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
★孩子越来越不合群★
为了让孩子绝对安全,阻止孩子参加同龄人之间的“危险”活动是家长的杀手锏。但是孩子之间的社交就是在跑跳玩耍中进行。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孩子只能和同龄人越来越远,社交能力也无从培养。
什么时候该介入?
★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时★
“家长要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受欺负了,因为有些家长喜欢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人欺负你没?这样会造成孩子没被欺负也跟家长说自己挨欺负了。”如果是家长没有询问,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在学校被欺负了,那么家长要留意些。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受伤比较大(不管是心灵的还是肉体的),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家长沟通,如果是老师疏忽了,没有沟通到,家长也可以主动找老师沟通下,相信老师不会因为这种事儿就对家长或者孩子有看法。
★和同学长期不和时★
假如孩子总是说自己被欺负了,问他/她的时候总说担心和同学处不好,或者关系不好很难过,那么家长应该要引起重视了。
★某些类型冲突反复发生时★
当询问孩子具体细节的时候,发现反反复复总是差不多的冲突,那么再说这些都是偶然的冲突,就有点说不过去,应该存在一些问题。
★有危险或带伤回来的时★
如果看到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但是,也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安慰受伤的孩子。
当孩子带伤回来,那么过问一下也无可厚非,只是,如何处理,追究到什么程度,应该在家和孩子商量好,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孩子总是愁眉苦脸时★
孩子愁眉苦脸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被老师批评了,成绩不理想了,和同学发生矛盾了,都有可能。
可以委婉地和孩子沟通一下,“你最近总是愁眉苦脸,妈妈/爸爸很担心,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爸爸说哦~”不强迫孩子说,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秘密,但也表达了一种倾听的愿望,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尊重,也体会到你的关心。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孩子和同学间的矛盾,对亲子关系也是很有好处的哦。
家长要注意的几点
★相互指责对方孩子★
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这样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家长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替孩子向对方道歉★
这样的家长大多是很谦让和通情达理的,却不知这样的“谦让”意味着放弃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混淆孩子的是非感。
如果你的孩子是攻击者,要先把被攻击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然后平静地、毫无怒气地、简单地解释他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告诉他:“你踢了小东,他疼了。”你可以警告他再次攻击他人的后果:“要是你再这样,我们就回家了。”发出这样的警告后,一定要说话算数。
然后道歉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做,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教孩子还手★
首先,万一遇到更厉害的孩子,更大的孩子,那么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另外,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孩子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家长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对别人的家长、孩子动手。
★教孩子躲开★
首先,这种方式对于小孩儿来说有可能反应不过来。
另外,当自己孩子被欺负时,逃避不是办法。经常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咱惹不起躲得起。”但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退缩性人格,甚至会变得孤僻、冷漠、焦虑。
两个孩子发生冲突,首先不能当着弱的孩子去批评那个强的。因为越批评强的孩子,弱的孩子就会显得越弱。要让那个强的先到一边去,这会引起他的怜悯心,让他去怜悯这个弱的孩子。只要他产生这种怜悯心,就可以让他道歉后离开。然后我们再跟弱的孩子研究怎么对付这个强的。问问他,你是怎么被打的,他为什么要打你,然后研究下次他再打你时,我们该怎么对付他。
★总问孩子是否被欺负★
家长总去询问孩子是否在学校挨欺负了,这不光对孩子眼下会形成误导,对孩子长远的心理发展也不利。
总之,假如真的要介入,家长决不能一边倒,一定要理性分析,控制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心平气和地去解决。要有一种呵护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别人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磕碰是孩子的宝贵经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孩子才能更快成长,面对小小的磕碰,家长放松些,给孩子更自由的空间,才能培养出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内容转载自学前教育网
公众号ID:hzssyyey
杭州市实验幼儿园
许你快乐成长童年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杭州市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