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名师工作室
自然·灵性·趣味
父母应该做的,
不是强行改变孩子的状态,
而是试着看自己能否做到,
足够爱自己,
让自己活成喜悦的样子,
成为独立而充满生命力的人!
全文字数:6433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NO.5
SEPTEMBER
23.2022
(每周五更新)
按照花草园的工作惯例,每个学期第一周,我们就会召开新学期的家长会。这个学期的家长会,各班将时间安排在了今天晚上或明天。
家长会前,我通常会向家长们分享一些认识与思考。
此次文字内容根据我的视频讲话整理而成。
×
各位亲爱的家长,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非常高兴我们又在这里见面。这次的新学期家长会,和往常一样,我想先讲几个问题开启这次的家长会。
上两周感觉特别忙碌。一是因为疫情影响,开学的时间特别匆忙;另一个也是因为两个节日连在了一起,所以感觉特别疲惫。现在全网都在讨论“松弛感”,我们做了一个决策,让老师们和孩子们都松弛一下后,再来召开新学期的家长会。
特别感谢大家,每一次的家长会家长们都按时守候在电脑旁,和我们一起讨论新学期的工作安排与计划。
PART 1 :
上学期工作回顾
与开学初工作说明
01 /
不能开学的日子
我们一直把孩子放在心上
上个学期情况很特殊,因为疫情影响,中间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有开学。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总在想,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控制自己。作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我在思考:在外界环境瞬息万变的当下,有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做的。
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一直把孩子放在心上,做了很多的事情,为他们带来了很多从未有过的新体验,创造了很多非常独特的教育的美好,比如“六一”活动;趁着孩子们不在园的这段时间,我们对大树屋、荡桥进行了修缮,孩子们回来后特别高兴。
在荡桥上玩耍的孩子们
这些微小的变化,大人们可能不太敏感,但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感受到我们的这份用心和爱,因为儿童是“读气场”最好的人。
大人们习惯用大脑来判断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是儿童总是用心灵来感受的,所以本心一直都在。这也是我和花草园的老师们特别热爱儿童的原因:
在“金钱主义”“优绩主义”至上的今天,
还能和最本真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享受这份回归本源的美好,
这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地方。
这学期我们会延续花草园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创造。我给老师们提的口号是:用“具体化”的能力,与生活、工作建立起一种深度关系。人类学家称其为“个人盘根的小世界”。每个人都要有个人盘根的小世界,而不是跟随着社会的浪潮此起彼伏。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在向下盘根,也是在今天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02 /
和儿童一起生活
需要保持一种松弛感
今天,保持松弛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也有很多来自外部的压力,但至少和儿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保持着松弛感。
和儿童一起时,保持松弛感,才能让儿童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值得信赖的大人,而不都是匆匆忙忙的大人。张蕾老师在《有一种松弛感,叫花草园新入园小朋友的松弛感》里提到:“放下焦虑情绪,不做情绪紧绷的父母和老师,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和愉悦。”儿童会通过身边的大人感受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不同于成年人以逻辑话语、思维文字为主的学习,儿童是通过全身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世界在交互作用,在他们学习探索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断,因为他们的内在正在进行身与心、感觉与知觉、情感表达与身体动作的配合,同时也完成着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这个阶段需要提供相对稳定、安静、陪伴而不打扰的成人陪伴者。
以前,花草园的大厅一进门右侧白墙上有一个时钟,上面只有四个刻度。我们希望儿童不要被时间催促着长大,而是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种模糊的大块时间是松弛感的前提,人一旦摆脱了时间的奴役,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舒适感。
开学初的这段时间,我们在思想上、物质上都进行了准备,希望可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童年生活该有的样子,我们希望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是舒适的、松弛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随时调整战略,包括这一次家长会的推后也是有意为之,因为我们想用更松弛的状态来和大家见面。
PART 2 :
上学期末家长问卷的反馈
01 /
从数据中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上学期,虽然有两个月没有开园,但是我们的各项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期末,全园一共277个孩子,包含几个双胞胎家庭,我们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问卷274份,回收率为100%。特别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已经毕业的大班的家长,孩子们已经要离开幼儿园了,但依然填写了这份问卷,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与赞扬。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做这样的一个问卷调查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我们也对回收上来的问卷进行了一个量化的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五级评价(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不满意),其中有7项工作的“非常满意”率达到了100%,有3项工作,分别是教育教学工作、幼儿膳食营养、安全工作,有个别家长提出了一些想法。
上学期末家长问卷“非常满意”率统计图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家长希望幼儿园开设英语课、开设幼小衔接课……但这些建议是很难采纳的,因为政府有明确的要求。关于膳食营养这一部分,妈妈做饭还有孩子不满意的,一个机构面对这么多孩子,98.5%的家庭给出了非常满意的评价,我们心满意足。
经过几年的共同生活,家长们慢慢地和我们实现了同频共振,特别感谢大家!
02 /
花草园的老师
值得尊敬
我也特别想讲一讲我们年轻的老师们。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孩子,所以如何在这份工作中彰显母亲的力量,对她们来讲要更难一些,因为她们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即便是这样,她们依然能把工作做得这么棒,值得尊敬。
有一些家长对幼儿园老师存有一些傲慢与偏见。其实,每个行业都有一群特别热爱的人,每个人与某一个职业都有着某种深深的机缘,命运之手将我们推到了这里,而这个行业的美好,通常是由这群特别热爱的人创造出来的。花草园的老师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我们很爱孩子们、爱这份职业,所以选择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也为幼儿教育行业持续不断地输出一种美好的力量。
无论哪一个行业,做得成功的机构必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所有的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花草园的价值观是什么?儿童的心灵是特别开放的,如果教师的心灵不开放,就无法与儿童对接。所以,花草园人一直没有停下来向内看,修心,让自己的能量得以提升,让自己生命的纬度得以拓展。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花草园的老师们不世俗,一直向内观,大踏步地向前走,守护着祖国的下一代。
03 /
改变孩子
不如改变自己
这个假期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和三百多位同行一起完成了两本书的共读,其中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的每一章我们都细细读过,每个人都向内做了深刻的探寻:何为自我?何为童年?何为教育?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
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家长来读,因为你能看到家庭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格阻滞的结果。
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个改变
两种思维
三种状态
四个人生坐标
一 个改变
真正的改变是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在寻求改变。但改变的是谁?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改变了自己,世界才会随之变化。你总是力求改变别人,就会产生矛盾、冲突。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也是,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责备孩子,也不要总是责备他人,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问题在哪里,我可以做出哪些改变?
两 种思维
感性与理性
过于感性,不够成熟;过于理性,不够圆润。一个成熟的人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人。我们能够把童年时候的情绪和父母曾经给我们的条条框框的教诲,很好地整合至自己的人格中,在当下作出判断。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成人的自我状态,让我们看起来兼具感性和理性。在和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感性能够让我们通情达理,而理性则可以让我们用第三者的视角看待发生的事情,学会暂时的“置身度外”。
三 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被情绪控制的人实际上一直停留在“儿童自我状态”。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愤怒会被压抑,无法表现,如果一直没有被很好地释放过,愤怒就会主导情绪。
在花草园里,小班新来园一直哭的孩子、发怒的孩子都是会被接纳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在家庭中可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一旦他们有了很好的表达,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拥有更加积极的人格。
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个儿童拥有一个好的自我状态是很重要的,也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个“自我状态”像一个调节器一样,调整一个人未来面对世界时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交友状态甚至未来的婚姻状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状态,即使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但在人格上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婴儿,如何获得成功?
所以,在我心中,一个好的人格状态比优秀的学业成绩更有价值,这是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四 个人生坐标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你好,我也好
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一个坐标:我好,你不好。有些人处于这个坐标,典型的心理状态就是“你们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我特别了不起。”这是婴儿般的全能自恋。有的时候甚至会泛化到除了我以外,整个世界都是不好的。
第二个坐标:我不好,你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总会表现出自怜自艾的受害者心态。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自己的“弱”来控制别人;另一种情况,容易成为被别人霸凌的对象。
第三个坐标: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很有破坏性的心态,沉浸在这个状态里的人会有很大的破坏能量。
第四个坐标:我好,你也好。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和学习的方向。无论我们此刻在哪一个坐标,都可以向着“你好,我也好”的象限里去改变。允许差异、允许和而不同,达到美美与共的一种状态。
在幼儿园里,特别希望家长们也能够有一个成熟的心态。为什么?因为家长成熟的心态是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最核心的内部要素。家长用何种眼光来看待世界,用何种方式对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与解释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觉得“我好,你也好”的人肯定也是松弛的。我不怕别人好,因为我足够好,这是松弛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今天,我想把这个认识分享给大家。这个学期,我们能不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跟随孩子的脚步,和孩子共同成长,走到“我好,你也好”的象限里去……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不再是孩子的问题,向内寻,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PART 3 :
新学期的期望
01 /
在人生信念上要有一些改变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镜像关系。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孩子会保持爱和慈悲,不太批评孩子,这是花草园老师的专业风范,但是,我们会第一时间和父母谈话。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差异,好的父母总是能够反躬自问,及时调整自己,孩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有的父母则会认为,问题是孩子的,甚至是幼儿园的,这个时候,孩子的改变就非常困难。
父母是那个陪伴着孩子一直成长的人,我们只能陪伴孩子们短短三年。当我们用专业、负责任的态度与家长沟通时,如果家长不接受,我们也会适可而止。因为教育工作者不是万能的,我们也无法扮演“全能上帝”的角色。
所以,每一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谈话都是一次机会,家长如何看待与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 不断扩展自己的心理空间
这个世界最难改变的是什么?是人。但人的改变又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年的新生入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焦虑,更焦虑的是父母。
父母在焦虑什么?如果孩子很快就适应了,他们会认为孩子并没有那么爱自己。这样的潜意识会传递给孩子,给三岁的孩子带来困扰。
孩子的心中会有两个信念出现:一是,妈妈(爸爸)都哭了,但是我没有哭,我不够爱妈妈(爸爸),我不够好;二是爸爸妈妈的快乐和我的关系很大,让爸爸妈妈开心是我的责任。
一个三岁的孩子就背上了一个这么大的责任,是很沉重的。
不要让孩子成为大人情感的照料者。一个成年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应该更成熟一些,如果通过压榨儿童获得能量,我认为这是不适合的。
当我们在一个特别小的心理空间里时,就会盯着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会牢牢抓住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走出家庭,走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的时候,家长有了失控感,有了焦虑……
“成为你自己”!不要剥削孩子,不要过多从孩子身上汲取能量,自己要给自己能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宽广一些,让自己很有爱、很温暖,心理空间不断拓展,不再被情绪所左右。
?? 放弃过度的努力与认真
有的父母时常会因为孩子一顿饭没有吃好就感到焦虑,认为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但这种过度的努力与认真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比这件事情本身给他带来的伤害要更大一些。
关于吃饭这件事情,我也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越是担心孩子吃饭问题的家庭,孩子的身体越是糟糕。因为家长将这种过度的紧张传递给了孩子,所以每到吃饭的时候,孩子也是紧张的,他不能真实地享受当下,吃饭这件事对他来说是有压力的。
这样的孩子总是紧张的,不敢跑步、不敢冒险,甚至不敢做他认为不好的事情。在花草园里,我们会有“犯错日”,因为我们希望这样的孩子能够挣脱掉那些盔甲,做回自己,更自在地生活。
我们能否去掉对孩子的标签,全然观察他们真实的样子?
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成长。孩子既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他是心灵独立的个人,只是借由你们来到了这个世界。
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当你做好自己的时候,
你变了,世界就变了,
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02 /
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以及一些并无益处的教育行为
人们常说“人生就像一出戏”。谁导演了这出戏?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是自己人生这出戏的导演。这出戏如何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保持对自己的觉察,尤其是对情绪的觉察。
比如,小朋友上幼儿园生病了。
生病原本就是一个常态,而且生病这件事情并非幼儿园直接导致的,但你要问老师,为什么孩子上了幼儿园就生病了,老师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反问:为什么幼儿园这么多孩子,大部分孩子没有生病,只有你的孩子生病了?
不要只看生病这个现象,而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与需求。是不是家庭对于孩子的照顾过于细腻?是不是因为成人恐惧生病这件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是因为从心底就认为幼儿园不如家里照顾得好,所以“我好,你不好”的坐标出现了……
能不能觉察一下情绪背后的原因?
曾经有一位妈妈总给幼儿园提意见,说孩子吃不饱。我还特意去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饭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为什么妈妈依然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是吃不饱的呢?因为这个妈妈心理的成熟仍然停留在儿童时期,她的童年是挨着饿长大的,吃不饱是一生的生命议题,她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生病也是一样的,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坦然面对。中医对儿童生病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孩子每生一次病,就会在心智上完成一次成长。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照料,其实是借照料和爱之名实施控制。
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是婴儿阶段最早产生的几种情绪,这几种情绪是优先要处理好的。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和孩子相处时特别宝贵的能力。
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父母需要时常处在一个中正的、稳定的状态里,带着同理心,理解并有联结感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犯错,也更敢于尝试。
03 /
组织一个读书会
孩子内心需要更深刻的交流方式与情感表达方式,许多成人觉察不到,因此教育意识也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这个学期,家长们可以组织一个读书会,一起来学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助这本书的阅读,让自己的教育意识变得清晰起来,慢慢从内发生一些变化。因为,你的改变才会带来孩子的改变,而孩子的改变不仅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
接下来,我要把时间交给各位老师,由她们来和你们一起分享这个学期我们如何借助于生活化课程,引发大家的思考,触及心灵,帮助大家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走向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调整与改变。
“我是分割线”
1
写在最后
LAST BUT NOT LEAST
家庭是一个关系场、文化场,也是一个能量场。
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相互的学习,才能促进改变,能量是流动的。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当我们可以疗愈自己、连接自己,把自己从童年资源匮乏的地方,带到现在资源丰盛的年龄与当下,进而完成改变。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我们希望用生活化课程,让家长参与进来。用情感滋养儿童,用文化催生个人改变,用专业的力量让家长“卷入”教育之中,并借助课程中文化的力量,帮助家庭完成一次深度变革……
胡华工作室
END
向您推荐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
在生活中运用哲学,
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思考。
??????
点击上方小程序
享特惠8折
原价:55元 现价:44元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文字转录 / 王海霞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2年09月23日
● 推荐阅读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击“”
购买《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
现在购买,享8折优惠
??????
花草园的家长们会陆续在评论区
分享参加家长会后的感受与思考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