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ID:优师教研
用爱帮助孩子寻找生命的支点
2022年5月19日,成都市司茜名园长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诊断、共同成长为研修目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走进双流区黄水幼儿园,聚焦环境创设,共话园所发展。
观摩开始前,成都市司茜名园长工作室成员、黄水幼儿园园长代成丽以“环境创设的加与减”为题,围绕“环境、课程、文化的关系”、“环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等核心议题做了简要分享。她提出了“减去教师主导,加入儿童语言”的园所环创主张,介绍了幼儿园在“儿童中心、教师退位”方面做出的点滴努力。同时也提出“如何使环境、课程、文化融合共生?”“如何科学规划现有场地资源?”等具体问题。
结合代园长的分享,工作室一行深入黄水幼儿园,观摩了幼儿园班级环境、户外功能性区域、教师休息区等,在环境创设中感受课程痕迹,在教师介绍中感受园所文化。此外,受疫情影响未能到达现场的工作室成员也以线上云游的形式,共同参观了黄水幼儿园的环境布局。
观摩结束后,工作室成员们结合环境创设实际,以及代园提出的困惑进行了“抽丝剥茧”地“把脉问诊”。大家纷纷赞叹黄水幼儿园在尊重儿童、看见儿童等方面付诸的尝试与探索,但也针对各自看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邹沁芸园长提出:“幼儿园环境可以体现出教师‘看见儿童’,但缺少‘读懂儿童’、‘支持儿童’的痕迹。今后环境中可以适当加入教师预设、引导、分析的过程”;接着,吕沁妍园长建议:“教师休息区可以赋权给教师,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征集教师意见,打造舒适工作、共同生活的休息区”;最后,彭奕园长指出“创设‘数学特色’园所应该在环境中处处体现数学氛围,可以体现显性的数学符号,但更应该着力分析打造隐性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数学能力。”
活动最后,工作室领衔人司茜园长对本次诊断活动作全面总结。她赞许了黄水幼儿园在环境价值定位、教师观念转变等方面的专业性,同时提出了幼儿园后续思考和行动的路径:
第一,就环境本身而言。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应该具有互动性、教育性、幼儿参与性。教育者需要深刻理解这三条特性并持续思考:环境应该以何种形式引发与幼儿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否真实有效?设置怎样的环境才能与教育目标相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课程价值?环境创设需要幼儿参与,但什么样的参与形式才能够不落窠臼,真正促进幼儿成长?
第二,就环境与课程的关系而言。环境体现课程,课程哺育环境。有结构、有亮点、有依据的课程会带动环境发光发亮。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课程都需要幼儿在环境中留痕,教师应该基于价值判断和对幼儿的观察解读,选择能调动幼儿兴趣、激活幼儿思维的表征内容,而非变成幼儿的负担。
第三,就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而言。文化隐于环境,环境具化文化。要让文化中的不可替代因素体现到环境中,让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润育儿童、滋养团队。打造数学特色幼儿园,应该将环境作为承载数学文化的重要容器,充分挖掘数学的核心元素,在园所的每一个角落体现数学的序列美、简洁美、逻辑美。
此次入园诊断不仅理清了“病因”,也为幼儿园后继行动提供了“良药”。今后工作室也将继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带动成员学校一同解决真问题、采取实措施,找到解决园本问题的最佳方案。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第一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本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在转载时注明”本文来源《成都市第一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用爱帮助儿童寻找生命的支点
撰稿 | 史 钰
编辑 | 李仁杰
审稿 | 司 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