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的开展质量不高,其中一些幼儿园还存在一日生活全部是自由游戏或者完全没有游戏的极端情况。在当前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强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幼儿园游戏活动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突破路径,以推动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
PART 1
个体化与社会化冲突中的幼儿园游戏
幼儿园和幼儿不是处于真空之中的,游戏与儿童及幼儿园教育的关系从根本上是更大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结果。因此,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必然会受到幼儿园与个体、社会之间关系的制约。
如果我们把幼儿园游戏问题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从幼儿园与个体、社会的关系的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当前幼儿园游戏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幼儿园教育这个场域中的权利争夺和利益博弈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内外功能失调的表现。
01
内在育人功能的失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张力
而就社会化而言: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对个体进行教化,引导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以适应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不同学科的分析都支持个体化与社会化是两个并行不悖、同等重要的发展任务和教育目的。
实际上,这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和基本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个人自由、独立选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青年的核心观念,“我就是我”“我为自己而活”“我要过我的日子”成为他们的基本信条。这一点在年轻一代的生活、学习、就业、婚育等方方面面中都有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启蒙运动以来的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天性、自由、自主的同时,同样强调对天性加以引导、为自由设定界限,也重视社会制约和自我约束。另外,在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权利观念是与责任、义务相关联的,个人享有权益的同时须尽其义务。
这意味着权利和自由是有边界和条件限制的,这种边界和条件是由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价值意义界定的。因此,完整的人的教育应该竭力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兼顾自我塑造和社会教化,在唤醒真实自我、成就独特个体的同时,还要帮助个体内化并遵守社会制度与规范的约束。
阎云翔的研究就发现,在我国的个体化进程中,自由、自主被错误地解读为“想干啥就干啥”,造就了一代“无公德个体”。这种个体用传统观念中的责任义务去约束他人,用自由、自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将他人视为同样拥有平等权利的主体。
02
内在育人功能与外在社会分层功能的冲突
例如,小区居民都无视禁止提示穿越草坪到达门口,那很可能是缺少一条从居民家到达小区门口的便捷道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怎样的需要呢?在影响幼儿园实践决策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对阶层上升的需求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教育既是阶层流动的渠道、阶层上升的桥梁,也是界定和维持阶层的壁垒,客观地发挥着身份符号功能和社会分层功能。个体只有处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才有可能获得更丰富和优质的资源,以此来获取和维持社会阶层。因此,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选拔中胜出成为个体塑造自我、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伦理关系逐渐渗透了等级、依附的消极内容,因拥有的权力与权威的不同,处于不同位置、拥有不同身份的个体之间产生了片面的、非对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等级关系。
经过长久的发展,这种身份和等级的观念已积淀和转化为整个民族的一种稳定的、共同的心理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关系、事务的指导原则。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又是开放、平等的社会,个体可以通过读书和考试这一途径来改变自己在社会关系与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特别是随着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被正式确立并成为此后长达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种通过寒窗苦读来获得身份和地位改变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并没有伴随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消逝,也没有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解。即使在思想多元的今天,它仍然影响着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期望。
政府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考虑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着眼于整体的、宏观的利益作出改革决策。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要对幼儿的当下和未来负责任,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是由家庭来直接承担的。所以,家长更多着眼于幼儿个体的利益来作出教育选择和决策。不同家庭占有不同的资源,能够为子女提供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学校教育和考试是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各个学段是相互衔接的连贯体系,后续阶段人才选拔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前一阶段。当家长以社会阶层上升为目的、以是否有利于在教育选拔竞赛中胜出为标准来审视幼儿园教育,必然会削弱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PART 2
关于可能出路的思考
01
全面认识个体化,协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关系
个体在追求独特和自主的同时依赖于社会实现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也依赖个体来实现自身的维系与发展,社会按照发展需要对个体加以引导和约束是必须的。因此,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幼儿的自由、自主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自我负责和社会适应,帮助幼儿掌握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仅仅强调放手、自由、自然,还应肯定教化与教师的作用,从社会制度和规范的要求出发审视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更好地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
02
理性认识游戏与幼儿学习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和课程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但具体情境中的游戏并不能确保幼儿个体获得的所有经验都是有益的,也不能保证所有幼儿都能获得该阶段应掌握的关键经验。因此,我们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不能把游戏完全等同于教育,不能忽略甚至否定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03
尊重家庭的权利与需要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的幼儿园教育
布拉德肖(Bradshaw J.)将个人需求区分为感受性需求、表达性需求、比较性需求、规范性需求。我们在讨论幼儿园教育时不仅要考虑政府认可的规范性需求,还应该尊重家庭对自身需求的表达,尊重家庭在为自己子女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上的差异,尊重家长根据自己的资源和需要自主地决定子女应该接受什么样教育的权利,从而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的幼儿园教育。
换言之,我们在强调尊重幼儿的自由、自主时,不能无视家庭在为子女选择教育时的自由、自主;强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时,不能无视家庭在为子女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上的差异。
04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减小教育竞争的压力
因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证每个儿童不因家庭、地区、民族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平等地享有获得充分教育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才有可能缓解终端人才筛选对前期教育形成的压力,引导家庭改变对幼儿园教育所秉持的功利的、短视的期望要求,让幼儿园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初衷。
版权声明
文章摘编自《幼儿教育导读》(教师教学)2022年第4期,原文题目《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张力:幼儿园游戏的困境与突破》,原文作者:潘月娟。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