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儿童画为手段或工具开展的评价研究不断增多。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绘画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消除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交流障碍,使思想和感情具体化。〔1〕通过绘画,儿童可以表达出那些不可言说的情感、情绪和经历。这为研究者深入研究儿童心理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回顾以往60年里运用儿童绘画分析法研究儿童心理的文献,总结儿童绘画分析法的使用目的与分析维度,并对未来儿童绘画分析法的应用做出展望。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儿童绘画分析法以儿童绘画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为分析要点,结合访谈、问卷或观察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综合国内外研究来看,该方法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中贡献突出。


1.考察儿童认知状况及其变化


已有研究通过儿童绘画探析儿童对某些概念或主题的理解,例如环境、健康、社会角色等。洛雷罗(Loureiro)请小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环境,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发现趣味性和舒适程度是儿童在评价学校环境时关心的重点。〔2〕由于未对绘画任务做过多的限定,儿童在绘画中开放、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学校环境的认识。伦斯洛(Renslow)等人选用儿童绘画分析法考察了美国和危地马拉两国儿童对健康的认识,并分析了两国儿童认识的异同。研究者邀请儿童分别画出代表“健康”和 “不健康”的图画。〔3〕儿童画具象地呈现了儿童对“健康”与“不健康”的认识,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对同一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吴念阳等人邀请341名学前儿童参与“警察抓小偷”和“园长与老师”主题绘画,利用空间隐喻原理,通过儿童绘画中人物的大小来判断儿童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发现儿童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画得较大,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物画得较小。〔4〕这表明学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对社会角色地位高低的认识,儿童画可以清晰地呈现儿童对社会角色的知觉状况。


儿童绘画分析法可以用于探索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变化,发现儿童对某些客体的辨识和理解通常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的,例如对颜色的辨识、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等。佐佐木(Sasaki)等人通过绘画和着色任务考察了156名学前儿童的色彩识别能力。他们在实验中发现,4岁以上儿童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颜色将给定的颜色与物体联系起来,而4岁以下儿童则不具备这个能力。这表明儿童在4岁时获得了识别特定颜色的能力。〔5〕相对于以往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有了新的结论,而且在绘画任务设计上也有进步之处,即以画线、撕纸、上色、粘贴4种形式请儿童完成二维形象创作,突破了仅使用纸笔的常规创作形式。


比亚罗埃尔(Villarroel)等人将儿童绘画和木偶访谈法相结合,开展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旨在调查儿童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的变化。他们在研究中请328名4—7岁的西班牙儿童画出自己知道的植物,并在一年之后重复该绘画过程。两次儿童绘画作品对比的结果表明,儿童对植物概念的理解逐渐增强,在小学教育开始时,儿童能够将植物和其他生物自然地联系起来,在8岁之前就开始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6〕运用绘画了解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及其变化有助于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活动。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2.识别儿童情感与社会性体验


儿童绘画分析法可以用于识别和调节儿童的情绪情感。首先,成人可以通过儿童绘画及时识别儿童的消极情感体验。一项以南非儿童为样本的研究用描述性方式探索儿童在绘画作品中反映的悲伤的生活体验,结果发现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主题是与欺凌相关的身体与语言暴力,以及失去亲人的经历。〔7〕负性的情绪体验常常会隐藏在儿童的内心深处,儿童易因紧张、害怕、抵触等心理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绘画为儿童营造了相对安全的氛围,有助于儿童表达内心的消极情感体验。其次,儿童绘画可以作为一种诱导因素来调节儿童的情绪状态。莫尼尔(Monnier)等人评价了自传体记忆绘画在儿童情绪诱导中的有效性,发现绘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积极情绪,且儿童在绘画情境下的表现比在讲述情境下更平静。〔8〕


在儿童社会性研究中,如何运用儿童绘画分析法判断亲子依恋类型、评价同胞关系质量是热点。谢里夫(Sharif)等人使用科曼家庭绘画(Corman’s Family Drawing),运用亲密、省略、距离等指标分析和解读儿童画,比较儿童眼中真实家庭与理想家庭的差异,以此判断儿童的依恋类型。〔9〕该研究证实科曼家庭绘画是测量儿童依恋类型的适宜工具。扎伊德曼(Zaidman)等人通过儿童绘画分析法考察发育正常儿童与其有无发展障碍同胞之间关系的质量。他们邀请儿童画出自己的同胞并做出相应的解释,随后根据人物间距离、身材比例以及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这3个反映同胞关系特征的指标对绘画作品进行编码,结果发现人物间距离与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物身体比例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10〕这一结论启示家长可以利用儿童画识别子女的行为问题和子女间的关系问题,并及时加以干预,以规避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风险。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3.评估儿童的学习情况


以往,研究者常用量表测量或测试法来研究儿童的学习。儿童画的价值被认可后,运用儿童画评估儿童学习情况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例如评估儿童的学业表现、学习偏好和入学准备等。有一项研究以土耳其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本德格式塔测验(Bender Gestalt Test)收集儿童画,使用入学准备量表(城市学校版)(Metropolitan School Readiness Scale)评价儿童的学业表现。这一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期末的表现与在一年级期末教师观察到的儿童表现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11〕这说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业表现可以预测其在一年级时的学业表现。并且,由于本德格式塔测验的施测方法要求儿童心理功能发育健全,因此儿童画也可以作为筛选儿童是否达到入学标准的工具来使用。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运用学校动态绘画(Kinetic School Drawing,KSD)探究天才学生的学习偏好,要求儿童画出“在学校中,自己、教师与朋友正在做某事的场景”。通过分析绘画作品,该研究发现天才学生喜欢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喜欢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感觉模式学习。〔12〕儿童画中体现的学习偏好反映了天才学生对学校的期待,为学校设置班级教学环境与教师安排授课模式提供了儿童视角的依据。史瑾、叶平枝在评价儿童的入学准备时,将儿童绘画发展作为入学准备的一部分。该研究对幼儿园大班中的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开展入学准备测查,使用自编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表,对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方面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绘画发展所有项目上的得分均低于非流动儿童。〔13〕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4.筛查儿童心理障碍


儿童绘画分析法可用于筛查儿童心理障碍,尤其对甄别儿童的认知障碍、行为障碍和孤独症贡献突出。早在19世纪,儿童画就已经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视为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途径。进入 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儿童画来甄别儿童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其中使用的评价工具愈发成熟、多样。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古德纳夫(Florence Goodenough)于1926年首创绘人测验(Draw A Man),用来评估儿童的智力和行为适应问题。约翰·巴克(John Buck)开发的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HTP)在评估儿童的躯体障碍和孤独症方面效果显著。后来,该技术被拓展用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灾区儿童的心理状态,甚至还有研究运用该技术分析留守儿童的美术教学情况。柏恩斯(Burns)和卡夫曼(Kaufman)共同研发的家庭动态绘画(Kinetic Family Drawing,KFD)可用于研究儿童的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以及预测儿童的社会能力与行为问题。钟面画测试(Clock Face Drawing Test,CDT)是大规模筛查儿童认知障碍的有效工具,可以用来辅助诊断儿童阅读障碍以及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自儿童绘画分析法受到关注以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研创或发展适用于不同群体和情境的儿童绘画分析工具,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分系统。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柏恩斯和卡夫曼(1972)、雷诺兹(Reynolds,1978)、福瑞(Fury,1997)开发的评分系统。这些评分系统选取的分析维度虽各不相同,但共同使用了画面整体特征、人物形象特征、人物活动以及人物情感4个主要维度。


1.画面整体特征


画面整体特征一般指儿童画给人的整体观感,包含画面中呈现的环境、画面布局、画面比例、纸张的使用方式、色彩等。在分析画面整体特征时,动态绘画和房树人测验给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维度与解释。


动态绘画包含家庭动态绘画和学校动态绘画2种分析工具。二者适用的情境不同,但操作程序基本一致,都是为儿童提供A4纸和彩笔,要求儿童“画出一幅在学校或家庭的画面,画中的每个人物都正在参与某项活动”。〔14〕在学校动态绘画中,普劳特(Prout)在分析画面整体特征时设置了环境维度,评分者需要根据画面和儿童的解释来判断儿童所描画的场所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以评价儿童对学校的态度,其中包括分析儿童在学校里对自己的看法、儿童对教师的看法以及儿童对同伴和同伴关系的看法。〔15〕我国学者张婧和雷秀雅在改进前人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家庭动态绘画中文版。该版本对画面整体特征的分析聚焦画面主题和画面布局2个指标。其中,画面主题指画面中呈现出的亲子互动类型,用于判断画面反映了怎样的亲子关系。〔16〕


房树人测验适用于5岁及以上儿童,受测者需要在一张白纸上分别画出房子、树和人。〔17〕测验结果从绘画过程和绘画结果两方面进行解释。


纸张和色彩的使用可作为分析作画者潜意识的依据。纸张使用方式分为竖画、横画、挑选纸张或改变纸张大小几种常见的形式。绘画色彩指画面表现出的整体色调,如温暖、舒服、活力、协调的色彩可能投射受测者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2.人物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特征包括人物的完整性、尺寸、朝向和表情等。


首先,人物完整性指画面中是否包含应有的主体人物形象,以及每个主体人物形象结构是否完整,即是否存在某些部位的缺失。威格曼(Wegmann)在评价家庭关系时,设计了“家庭成员”维度。该维度包含主要人物缺失、主要人物涂抹、增加新成员以及人物大小4项指标。其中,主要人物缺失和主要人物涂抹2个指标用来评价人物完整性。〔18〕我国学者在对家庭动态绘画进行本土化改编后保留了这2个指标,并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命名为人物缺失和人物结构完整性。人物缺失用来判断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是否包含儿童与父母,全部画出代表亲子关系良好,缺少一人或全部缺失提示亲子关系质量较差。人物结构完整性用来分析儿童与父母形象的完整度,人物形象越完整,亲子关系质量越好。〔19〕


其次,人物尺寸指画面中主体人物形象的大小,尤其是人物的相对大小。在学校动态绘画中,普劳特通过人物“高度”来考察人物尺寸,儿童和教师的高度分别体现儿童对自己和教师的看法。小尺寸的自我形象暗示着儿童在环境中存在感较低。〔20〕福瑞在学校动态绘画评分标准中设计了“角色逆转”维度,用以评价人物的相对大小。角色逆转是指儿童将自我形象画得比成人大,〔21〕从反向反映了人物间的亲密关系。发生角色逆转时,儿童看起来比教师大、更有力量或更具权威。〔22〕


最后,人物朝向和表情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物朝向指主体人物形象的面部朝向。面对面代表更好的人际关系。威格曼设定了3种朝向,即朝向对方、朝向后方以及朝向对方但未观察对方。〔23〕张婧等人在对人物朝向进行分析时,计分的参考对象是儿童,即判断儿童的面部朝向。当儿童与父母朝向相对时,亲子关系较佳。对表情的评价也参考儿童的面部表情。儿童呈现的表情越积极,亲子关系质量越好。〔24〕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3.人物活动


人物活动是指画面中人物(主要指儿童)所参与活动的性质和参与活动的方式,可以投射出儿童对家庭成员、教师或同伴的看法,以及儿童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程度。普劳特在解释学校绘画动态时使用了儿童动作、教师动作与同伴动作3个指标来评价人物活动。对儿童动作的评价要点包括儿童表现出的行为积极与否、儿童是否喜欢参与学习活动、儿童是否有与其他人物相同的行为、是否出现不安或冲突。对儿童行为的分析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判断,例如在教室里跑步会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而在操场上跑步则不会。〔25〕安德鲁斯(Andrews)的学校绘画动态评分指南对人物活动的评价与普劳特的评价相似,评价重点也是人物行为的性质,即人物的行为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同时,为了对无法明确行为性质的活动进行归类,安德鲁斯还增加了“未确定”一项。〔26〕


儿童与其他人物是否有直接互动也是一个分析要点。威格曼采用了“互动与关系”维度。这一维度与人物活动性质维度有交叉,但考虑到了儿童与其他人物交流的直接与否以及双方活动的一致性。存在直接交流的互动通常为积极的互动。消极互动指人物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流,投射出的互动关系和情感水平较低。〔27〕南希(Nancy)扩展了家庭动态绘画评价系统,将人物活动细分为4类:儿童直接与母亲互动、儿童与母亲及其他成员一起互动、儿童与其他成员在一起但自己独立活动、儿童与其他成员分离(不在一起)。〔28〕其中,直接互动反映出了更优的亲子关系。张婧和雷秀雅在家庭动态绘画中文版中也指出亲子共同做事时亲子关系质量较好。〔29〕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4.人物情感


画面中人物间的距离和人物自身的情绪都可以表现出儿童自身的情感以及儿童对他人的情感。


首先,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反映了其心理距离。研究者多用直接测量画纸上人物之间的距离或点数人物之间的障碍(包括人和物)数量的方法来评估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普劳特指出,在动态绘画中,儿童自身形象因距离或障碍与家庭成员、同伴或教师形象分开时,代表儿童与这些人物的关系可能不和谐。〔30〕福瑞在测量人物的距离时设定了距离/孤立维度,以此来说明儿童的情绪分离或孤独感觉。例如,掩盖的愤怒、消极的情绪等都是孤独的表现。儿童与教师的身体距离或身体间的障碍也体现了儿童内心分离或孤独的感觉。〔31〕


其次,人物情绪是分析人物情感的重要维度。福瑞的绘画评分系统有多个评价人物情感的指标。其中,活力/创造力指标反映了儿童的情感投入程度,表现为在画面中添加了美化、修饰、活泼或细节元素;脆弱性指标用来评估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不确定的情感和矛盾的情感,在画面中的标志是夸张或扭曲的人物形象,夸张的位置、身体或面部特征,以及混乱涂画背景;紧张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紧张或愤怒程度,通过画面中蜷缩、僵硬、无颜色、无细节(例如头发、衣服)或外观潦草的人物形象等信息来推断。 〔32〕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综合来看,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国内外研究中的应用愈来愈广,且方法本身愈发成熟。未来,儿童绘画分析法自身的发展与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都有很大的空间。


1.修订或研创适用于多样化情境的儿童绘画分析工具


目前,适用于幼儿园或学校情境的儿童绘画分析工具数量较少,更缺少用于研究儿童社会生活参与状态的绘画分析工具。虽然普劳特等人开发了学校动态绘画,但其使用远远不如家庭动态绘画广泛。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动态绘画尽管具有令人信服的可靠性和不断更新的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涉及的指标众多,对评估者的专业要求较为严苛。同时,大多数儿童绘画分析研究仍限于传统的纸笔自由绘画,只有少数研究中尝试加入了撕贴、拼接等方式的二维平面创作。这与目前绘画形式与技术日趋多样化是不相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拓展多样化的儿童画创作形式,例如添画、滴洒等二维平面创作技术,并探索泥塑等三维立体创作方式。总之,基于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开发儿童绘画分析工具,修订原有的评分系统或研创新的评分系统,以使分析工具更适用于学校或幼儿园情境下的儿童心理研究,并创新性地运用儿童绘画分析技术开展公共生活参与情境下的儿童心理研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2.更多地运用儿童绘画分析法来研究普通儿童和低龄儿童的心理


首先,相比特殊儿童群体,已有运用儿童绘画分析法的研究对普通儿童群体的关注尚不充分。无论是对普通儿童认知、社会性与情感方面的研究,还是对其学习过程的研究,都有大量的新的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主题值得探索,例如运用儿童画直观地了解儿童的自我认知、对某些事件或环境的认识(包括在校或在园体验)、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社交技能、情绪调节策略、不同内容与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方法等。


其次,在已有的运用儿童画开展的研究中,以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实际上,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直观的研究工具更加必要,且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3.加强儿童绘画分析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儿童绘画分析法便捷直观,能够有效地帮助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可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首先,教育者应广泛掌握儿童绘画分析法,成为有能力解读儿童画的评价者。教育者应专门学习儿童绘画分析技术,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多观察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提高分析能力。同时,教育者应掌握美术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扎实掌握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便综合分析儿童画,准确解读儿童心理,识别儿童的发展问题与需要。


其次,儿童绘画分析应与儿童学习过程紧密结合,教育者应经常使用儿童画这一直观形式及时发现儿童在教育与学习中的体验及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具有情感伴随和内隐性特点,仅靠语言表达和学业成绩难以解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所有体验。运用儿童画这种直观形式进行评价有助于教育者获得更多的关于儿童学习的过程性信息、态度与内隐观念,并紧密结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


最后,教育者应在运用儿童绘画分析儿童心理与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手段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其中,基于儿童画的对话与指导是教育者可使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教育者应基于儿童的参与和反馈,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科学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以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支持其学习与游戏,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ELISABETH S R.Drawing as a facilitating approach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among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2019(18):1-11.

〔2〕LOUREIRO K S,GRECU A,FREDERICK D M,et al.Analyzing drawings to explore children’s concepts of an ideal school: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well?being at school〔J〕.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2019,13(4):1387-1411.

〔3〕RENSLOW MAUPIN J.Draw?and write technique elicits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health in the USA and Guatemala〔J〕.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17(77):15-29.

〔4〕吴念阳,陈纤纤,吴燕,等.5—7岁儿童绘画中社会地位的“大/小”隐喻表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1):50-56.

〔5〕SASAKI H.Object?color association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drawings〔J〕.Current Psychology,2016(35):410-413.

〔6〕VILLARROEL J D,ALVARO A,ZUAZAGOITIA D,et al.A study on the spontaneous representation of animals i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s of plant life〔J〕.Sustainability(Basel,Switzerland),2018,10(4):1000.

〔7〕STEYN M,MOEN M.Drawing sadness:What are young children telling us〔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9(189):79-93.

〔8〕MONNIER C,SYSSAU A,BLANC N,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wing a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s a mood induction procedure in children〔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8,13(2):174-180.

〔9〕SHARIF Z M,YADEGARI N,BAHRAMI H,et al.Representation of children attachment styles in corman’s instruction of family drawing〔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2018

(57):34-42.

〔10〕ZAIDMAN?ZAIT A,YECHEZKIELY,REGEV D.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their siblings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Insights from children’s drawings〔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20(96):1-12.

〔11〕ZER S.Relationship of bender gestalt developmental scores and human drawing developmental scores in a sample of Turkish preschool children〔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9(30):137-147.

〔12〕ARMSTRONG D C.The use of kinetic school drawing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preferences of gifted students〔J〕.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995(18):410-439.

〔13〕史瑾,叶平枝.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6(8):41-50.

〔14〕ZIANS A,SCHNEIDER M.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how experts use and interpret the kinetic school drawing technique〔J〕.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1997(5):29-50.

〔15〕〔25〕PROUT H T,CELEMER D S.The kinetic  school drawing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validity study of the kinetic school drawing techniqu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84(21):176-180.      

〔16〕〔19〕〔24〕〔29〕张婧,雷秀雅.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40-44.

〔17〕BUCK J N.The H-T-P technique: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 manual〔J〕.Clin Psychol,1948(4):317-396.

〔18〕〔23〕〔27〕WEGMANN P,LUSEBRINK V B.Kinetic family drawing scoring method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2000(27):179-190.

〔20〕〔30〕PROUT H T,PHILLIPS P D.A clinical note:The kinetic school drawing〔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74(11):303-306.

〔21〕〔22〕〔31〕〔32〕FURY G.The relation between infant attachment history and representations of relationships in school-aged family drawings〔J〕.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1996(6):38-45.

〔26〕ANDREWS J,HENRY J.A global approach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kinetic school drawing (KSD):A quick scoring sheet,reference guide,and rating scal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88(25):217-238.

〔28〕NANCY E,AINA O N.The use of  kinetic family drawing as a diagnostic tool assessing the child’s self-concept〔J〕.Art Psychotherapy,1979(6):241-247.



图文编辑/周珊

图片/网络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2年第6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儿童绘画分析法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