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让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在普通幼儿园中共同学习的教育形式。学前融合教育对特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学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这是当前世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当前教育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支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2022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彰显了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把“家园共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融合教育背景下重视家庭参与,有助于加强对家庭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对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园沟通是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良好的家园沟通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为特殊幼儿提供高质量的融合教育。本文拟对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幼儿的家园沟通进行深入探讨。
家园沟通是家庭与幼儿园开展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家长及教师都高度认可家园沟通与合作对特殊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高度认可并没有带来想象中融洽的家园关系。实际上,在学前教育阶段,大部分特殊幼儿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特殊”,害怕孩子被贴上标签。家庭、幼儿园对融合教育认识不足,家庭与幼儿园沟通不足,教师指导专业性不足,使得本应高效、双向的家园沟通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幼儿园对融合教育认识不足
尽管特殊幼儿家长普遍对融合教育持积极态度,认为特殊幼儿能够从融合教育中受益,但大部分特殊幼儿家长会对“特殊”持“沉默”态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发育不足会得到弥补,因此常在家园沟通中出现隐瞒、遮掩等行为。部分特殊幼儿家长会将对幼儿健康发展的期待全部寄托于幼儿园教育,在家里不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出现“教养分离”现象。幼儿园则非常期待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尤其是在缺乏融合教育资源支持的客观条件下,幼儿园教师往往认为家长应做出更多的努力,帮助特殊幼儿成长。家庭与幼儿园处在不同的教育立场,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不充分,造成家园沟通中经常出现意见分歧,难以统一教育目标,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2.家庭与幼儿园沟通不足
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但很多特殊幼儿家长尚不能理性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异常问题,在震惊、愤怒等情绪中不断否认、逃避、掩饰这些问题,甚至拒绝与教师沟通。许多家长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接纳特殊幼儿的现状,愿意与幼儿园开展沟通和合作。部分家长虽然有一定的家园沟通意识,但是受时间、经济、文化等家庭资本的制约,很少主动参与家园沟通。由特殊幼儿的身心障碍程度和类别的复杂性造成的巨大教养压力以及对与幼儿园沟通存在一定顾虑,使得家长对家园沟通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幼儿园教师会对因为班里有特殊幼儿而带来的工作任务加重等情况有所抵触,或是因为自身的职业倦怠等原因,对特殊幼儿的关注很少,与特殊幼儿家长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1〕
3.教师指导专业性不足
由于特殊教育资源较少,而特殊幼儿又有一些特定的发展需要,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环境创设等都提出了挑战。《“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到“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这表明目前的融合教育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众多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对特殊幼儿及其家庭的指导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持。然而,目前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的相关培训较少,使得幼儿园教师缺乏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师指导的专业性不足,欠缺系统性、专业化、个性化的特殊幼儿评估与融合教育干预方案,削弱了家园沟通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1.坦诚相待,互相信任
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应当相互信任,在以促进特殊幼儿良好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相互协作。幼儿园与教师应当向家长充分展现园方对待特殊幼儿的积极态度、融合教育方法和环境创设情况,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使得家长可以放心地配合教师的工作。〔2〕家长在与教师、幼儿园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告知特殊幼儿的具体情况,以便三方共同协作,设计出适宜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在日常教养中若有疑惑和困难,可以及时向教师、幼儿园寻求帮助。
2.平等交流,互相帮助
幼儿园应当保障特殊幼儿及其家长的权利,主动为其提供特殊教育计划和服务信息指南,通过开展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应家长的要求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而不是向教师施加过多的压力。教师则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用适当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帮助家长了解特殊幼儿的情况及需要采取的干预措施,向家长普及必要的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家长应当主动向教师了解特殊幼儿的情况,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家庭生活中的干预训练,以取得最佳干预成效。〔3〕三方平等交流,互相帮助,有利于提升家园共育质量。
3.积极参与,互相促进
幼儿园和教师作为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支持,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了解家长的疑惑、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家长并非只是陪同者,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干预进程,在配合教师实施干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在了解、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4〕若家长只是被动服从教师的安排,那融合教育效果会打折扣。
4.彼此包容,互相理解
耐心与包容,是良好沟通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在养育特殊幼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在提供专业教育支持的同时,也应当尽量为家长提供一些情绪上的支持,必要时还可以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教师同时面对班级中的众多幼儿,有时难免会忽略特殊幼儿的需要,也可能会因为班级里有特殊幼儿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家长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幼儿园则应当为教师提供相应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提高融合教育素养,同时重视为特殊幼儿家庭提供支持,通过适时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家访等方式,了解特殊幼儿家庭的具体情况并提供适宜的帮助。
5.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作为幼儿发展微观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家庭和幼儿园的自然、社会环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家长与特殊幼儿的良性互动,教师的积极教育手段,都可以帮助特殊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互相配合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两个微观系统间协作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增强特殊幼儿、家长、教师的信心,使得特殊幼儿获得更有质量的干预。〔5〕家庭与幼儿园还可以互相配合,积极宣传融合教育,从而让社区、幼儿园里的其他幼儿家庭更多地了解特殊幼儿及其家庭的需求,并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幼儿家园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促进特殊幼儿健康发展,保障每个幼儿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为切实提高特殊幼儿家园沟通的有效性,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社会层面的有效策略
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离不开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全社会对科学的特殊教育观的倡导。近年来,国家对融合教育的关注有目共睹。2020年《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了“应随尽随”的要求。之后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要求。全社会应当倡导树立包容、开放的特殊教育理念,为特殊幼儿及其家长提供人文关怀,让“特殊”成为“平常”,而非“负担”。
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使家园沟通更加有章可循。例如,明确幼儿园应当确保家长参与特殊幼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为教师提供与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相关的在职培训;明确教师应当依照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幼儿提供相关干预支持,同时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明确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与学前融合教育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法律法规对责权的明晰,对明确各方责任、提高融合教育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建立各级资源信息库,为家长、教师及幼儿园提供完备的、及时更新的融合教育专业资源。资源信息库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融合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也有助于家长与幼儿园保持良好沟通和合作关系。资源信息库也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多专业知识储备,以满足不同特殊幼儿及其家庭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专业指导,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2.幼儿园层面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应当定期为特殊幼儿家长开展融合教育讲座,向家长普及融合教育知识,为家长解答疑惑。幼儿园还应当设立家长开放日,引导特殊幼儿家长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融合教育,从而对融合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家园沟通的质量。幼儿园必须确保家长能够参与对特殊幼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维护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的权利,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特殊幼儿信息化成长平台的行动。对于一所幼儿园、一个班级来说,特殊幼儿人数不多。对于一个教育集团、一个地区来说,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不在少数。建立特殊幼儿信息化成长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记录特殊幼儿的成长轨迹,及时进行个案追踪与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特殊幼儿的发展情况,减少特殊幼儿转衔阶段的适应困难。在特殊幼儿信息化成长平台上,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丰富的案例中学习家园沟通、融合教育的成功经验,缓解焦虑情绪,从而优化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推广融合教育的优秀经验。幼儿园管理者能够借助这一平台,把握融合教育的改进方向,提升融合教育和家园共育质量。
幼儿园应当主动了解特殊幼儿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和需求,帮助其正视特殊幼儿面临的发展问题。幼儿园还应当多学习借鉴其他园所、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融合教育的经验,积极推动家庭、幼儿园、社区、医院等的多方合作,积极进行舆论宣传与引导,提升全社会对特殊幼儿及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家长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当然,幼儿园必须有意识地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增强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育智慧与应对能力。
3.教师层面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教师是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人员。教师应当主动提升融合教育专业素养。面对特殊幼儿,教师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还要掌握一定的融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特殊幼儿的发展特点,创设适宜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共同学习的环境,设计、组织融合特殊幼儿在内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融合教育案例,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融合教育模式。
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家园沟通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全面了解特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引导家长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让家园双方基于实际情况达成共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教育措施,满足特殊幼儿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在养育特殊幼儿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教师在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的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的情感需要。教师应当引导家长不断学习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积极参与融合教育,从而共同提高融合教育质量,促使特殊幼儿取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兴蓬,雷江华.教育关怀: 融合教育教师的核心品质〔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1):17-22.
〔2〕林朝霞.基于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家校沟通策略探析〔J〕.少男少女,2019,21(3):83-84.
〔3〕陈翠婷.普通小学实施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苏雪云,郭家俊.上海市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现状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14(6):47-50.
〔5〕李春侠.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J〕.好家长,2021(36):40-41.
〔6〕苏雪云.加拿大特殊教育立法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81-86.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2年第5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