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劳动是孩子成长的“促进剂”,孩子应该在劳动中长大,而非长大了才劳动。劳动能力要从小开始练就,劳动技能更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
时值假期
正是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
我们应如何抓住日常生活的教育契机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呢?
一起来看看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却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洗碗时,不小心把碗摔破了;想帮忙扫地,反而弄得满地垃圾……
孩子有参与家务的欲望,这没错,但由于他们自身能力发展不足,有时会给父母帮倒忙。
因此,当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时,家长切忌拿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的劳动成果,应多给予正面、全面的评价。比如及时给他一个拥抱,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称赞的话语——“这次做家务比上次坚持的时间长”“同样一件家务,这次做得比上次更有条理”“在这次做家务时,没有像上次一样哭闹”等。
无论是劳动技能训练还是基本的家务劳动,都要鼓励孩子勤动手、多动脑,掌握劳动技能的方法。
如:怎样整理自己的床铺?叠衣服有什么窍门?如何对玩具进行收纳整理……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些基本的常识,从而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这里,小育君建议家长们从下面的推荐菜单中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设计一份家务劳动菜单,让孩子在假期里学会几种家务劳动的小本领。
假期家庭劳动教育推荐菜单
1. 收纳整理:整理床铺、整理书桌、整理书包、整理茶几、整理餐桌、整理衣柜、整理玩具收纳盒等。
2. 日常技能:拣菜/洗菜、盛饭、洗碗、擦桌子、洗脸/刷牙、穿衣服、系鞋带、剪指甲、擦鞋、洗/晒袜子、叠衣服、清洗盥洗池等。
3. 工具使用:和爸妈一起榨果汁,穿针线与钉纽扣,学会吸尘器、洗衣机、空调或电风扇等电器的使用。
4. 岗位模拟:在亲子游戏中扮演“环卫工人、超市收银员、保安叔叔、建筑工人、厨师、老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了解他们的工作。
培养孩子做家务,家长如何发出指令很重要。例如,在和孩子一起准备午餐时,家长随口一个模糊的指令,如“把青菜洗了”或“把餐桌收拾好”,会让孩子困惑。
此时,家长需要把一个任务分拆成一个个步骤:(备菜时)拣菜、洗菜——(菜做好后)端菜、摆放碗筷——(餐后)帮忙收拾碗筷、处理厨余。
这样清晰而具体的指令能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家务的各个步骤。
模仿学习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并引导孩子在大人劳动时,跟随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时,这些家务会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例如,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和爸爸一起逛超市等。这些活动会给孩子提供与亲人相处的宝贵机会,让他和父母的关系更紧密,亲子关系也更融洽。
溺爱孩子,因舍不得孩子“受累”而凡事包办代劳
孩子在家中受到了来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的百般爱护,什么事都不用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一长,孩子对大人的依赖就更深,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霸道无理、任性自私、傲慢自大。
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性格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缺乏耐心,因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便不愿等待、自行代劳
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是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自己做不好、不会做、耽误时间。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代劳。
家长的这种不放手,不让孩子独立完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妨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独立发展。
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在动作发展的关键期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必急于让孩子自己动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独立了。等长大了就能自己穿衣服、吃饭,更何况这么小,即使教也很难学会,等到孩子长大了,就容易学也学得快。
但殊不知,一旦依赖性养成,那么想要完全剔除就非常困难了。
⊙文章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程博士育儿。文章转载自育儿周刊公众号;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