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是要紧的事
玩和学并不对立
为什么芬兰的幼儿教育强调玩?因为在他们看来,玩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Peter Gray(彼得·格瑞)论证了芬兰幼儿教育注重玩的科学性:“学习不只有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发挥好奇心、爱玩乐和交朋友等天性,可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玩耍精神的本质就是:远离成人,与其他孩子玩耍,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结交朋友。玩耍是孩子们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所以,玩和学不对立。
孩子真的能在玩中学到东西吗?带着这个问题,在给儿子报名幼儿园的时候,我问了园长Anna(安娜)这个问题,她说:“玩不只是简单地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它还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不只是让孩子随意去玩,也通过游戏来学习。”原来,玩是不同的:一种是自由自在的纯娱乐式玩耍,另一种是寓教于乐的游戏式玩耍。有些家长之所以觉得玩是浪费时间,正因为他们认为玩就只有纯娱乐式玩耍这一种。
玩耍的形式
人在长大后,特别容易忘记幼年的心情和状态。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在玩得很开心时,被家长叫回家的情景,那么不舍地离开。如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不是应该把孩子放在自然之中,放进开放型教室之中,让他尽情探索?
芬兰幼教的理念解答了我的困惑:一是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有探索及理解的动力;二是孩子有爱玩的天性,这是实践与创造的动力;三是人类的社交性,以及分享信息和观念的本能动力。在尊重儿童天性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把孩子的玩耍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们自发、自由组织的玩耍,另一种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一般,芬兰幼儿园的日常安排是这样的:每天户外活动2~2.5个小时,自由玩耍1.5小时,教师设计指导的小组游戏活动45分钟。
首先,芬兰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每天最少2小时。在芬兰生活久了,会有一种“人是大自然的孩子”的感觉。芬兰人春天从树里取水,夏天采莓酿汁,秋天采菇猎鹿,冬天吃根茎类食物。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芬兰人俨然以这种原始又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而这种“土”又是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自然。
进行户外活动虽有一定的危险,但孩子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适应。大人不会因为孩子偶尔的擦伤、碰伤而阻止其锻炼;大人更不会因为天气严寒,就让孩子失去户外活动的机会,只要衣服穿得足够保暖,孩子随时可去雪地里打滚。
其次,自由玩耍。在自由玩耍中,儿童可以真正掌控并维护局面,解决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没有玩耍的自由,孩子们也会容易失去“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所必须的理解、勇气和自信”。
另外一种玩耍形式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是体能游戏、语言型游戏、探索型游戏、建设型游戏、想象型游戏、社交型游戏等。比如幼儿园8:30~9:00的早晨分享会,由孩子讲述自身经历、想法,这有利于他的语言训练、自我表达;认真聆听,能培养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逐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分享会时,孩子们只是打节拍,体验音节学习和韵律的乐趣。芬兰有句古话:学而不乐,学后易忘。为了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各种学习游戏都是精心设计的。
而所有这些玩耍,都在一个混龄群体中展开。芬兰幼儿教育实行的是混龄制,0~3岁的孩子上同一个班,3~6岁的上同一个班(6岁学前班,7岁开始上小学)。有一天,我看见一群人在“玩”洗车。大人和较大的孩子在洗,并教年幼的孩子怎么做;较小的孩子帮忙递一些东西配合;非常小的孩子在一旁观看。玩的时候,大孩子学习领导力和教授力,培养耐心和爱心;小孩子在观察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玩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人
芬兰幼儿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吃、睡、玩。每天玩四五个小时,孩子玩得过瘾,也玩累了,回家后睡个好觉。园长Anna(安娜)跟我说:“幼儿教师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幸福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所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同理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英国认知心理学专家David whitbread(大卫·怀特布莱德)指出:“学前教育的品质愈好,则情绪、社交和学业的成果也会愈好。”
最让我感动的是,不管是幼教、基础教学还是高等教育,芬兰都努力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科学研究被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不是脱离实践,束之高阁的理论。孩子的玩就是学习,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玩是完了”,是不是因为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学习只有在课堂上?而不认为“知识无所不在”。另外,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自我表达、沟通互动、合作精神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等都可以是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最后想说的是,人在长大后,在有时间观念后,会变得焦虑,会带着功利心去看待事物。当孩童在玩耍时,当每一个当下让他快乐,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时,那便是他的未来。
很明显,寓教于乐式玩耍,对教师、家长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当家长知晓寓教于乐式玩耍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后,才会放下焦虑,放心让孩子尽情玩。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