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中,“我们显然不应该一味强调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工作,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由此可见,幼儿除了需要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外,还需要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开展数学探索区活动颇有必要。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时,主动探究才可能会真正开始。问题可以说是数学探究的核心。
因此,数学探索区活动要以有价值的问题贯穿始终,以推动幼儿不断解决问题,理解数学关系。如上述的“数数魔方有几块”活动以问题“魔方究竟由几个小方块组成”贯穿始终,而“给积木穿衣服”活动则以问题“怎样给积木穿衣服”为线索,不断把探究活动推向深入。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生动、真实。数学探究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能促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的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数学探索区活动创设的问题情境真实、生动,有利于切实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感到数学好玩、有趣,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要有助于推动幼儿的不断探究。随着探究活动的一步步展开,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例如在上述的“给积木穿衣服”活动中,问题脉络是先“一个面穿一件衣服,看看到底有几个面”,然后是“减少衣服的数量”,最后是“尝试给积木只穿一件衣服”。不断增加难度的问题情境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按自己的学习速度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
2.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
时间充足,才能保证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区域活动不像集体活动那样受时间限制较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控制探索节奏。数学探索区活动吸引着幼儿不断观察、尝试、猜想、推断,在尝试中不断调整方向,最终圆满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如“数数魔方有几块”活动,幼儿需要多次探索才可能数清被遮住的小方块的数量,这往往要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充足的时间能保证幼儿的探索更充分,从而让幼儿不断体验到成功,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时间充足,可以让幼儿进行深入思考。数学探索区活动不仅是幼儿不断尝试的过程,更是幼儿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总结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行动方向,最终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数数魔方有几块”活动中,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幼儿拿起一个小方块就开始数起来,如此一个一个数,很容易数错。怎样才能数清楚小方块的数量呢?
幼儿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数清楚魔方中小方块的数量了。
时间充足,还能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自我纠错的机会。如在“数数魔方有几块”活动中,对于空间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大班幼儿来说,许多幼儿会漏数若干个被遮住的小方块。
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幼儿正确数小方块的方法,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试误时间,鼓励幼儿继续大胆尝试。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幼儿会不断自我纠错,借此积累更丰富的空间经验。
3.善于观察,适时介入
在数学探索区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应当对幼儿正在做的事情保持敏感,观察幼儿的兴趣、材料选择方式以及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每个幼儿正在做什么以及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可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时了解幼儿的现状。
如在“给积木穿衣服”的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积木的难度不同,正方体积木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而长方体积木的六个面是两两相同的长方形,长方体的难度更大一些。一位幼儿在给长方体积木“穿衣服”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无法连成一件“衣服”。幼儿尝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
教师分析发现,可能是与这位幼儿还不擅长进行图形心理旋转有关,所以他找不到不同长方形连接的共用边。于是,教师鼓励幼儿先尝试给正方体积木“穿衣服”,借此积累图形旋转与连接的经验,提高空间理解能力,为给长方体积木“穿衣服”作准备。
数学探索区活动更多的是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一般来说,只有在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才需要以隐蔽的方式适时介入和引导。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有时可能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以支持幼儿的探索发现;有时可能需要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思考;有时可能需要启发幼儿反思问题解决策略,等等。
教师适时介入,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更能促使幼儿的探索学习走向深入,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适时介入,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等待。幼儿对数学关系的理解,是一个将外部动作逐渐内化和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拔苗助长,应当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可以主动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促进幼儿发展。何时应当等待,何时应当介入,要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为考量,以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为目的。
配图/网络
排版设计/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