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见幼儿园
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成立于2018年5月,和深圳这座城市一样,有着开放、包容的性格特质。我们一直秉持“众创智慧,融合共生”的办园理念,重视老师、家长、孩子的声音,强调团体的合作和共创,同时也追求让每个个体能够在此独立绽放,是一所具有实验、研究、先锋、引领气质的幼儿园。
我们正处于世界变化迅速和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互联网+”时代,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部推出《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均提出要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与推广。我们拥抱变化和可能,立足于国家政策导向、信息技术转型升级、城市发展魅力、园所对理念融合的践行,致力于云智慧幼儿园的建设,营造更具智慧的学习空间。“云”是一种顶层架构,“智”即多方位感知与获取园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信息,“慧”是将数据进行多方收集、处理与分析。我们积极接纳新技术并将其融入到园所管理、园本课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当中,理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云智慧幼儿园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云智慧幼儿园建设中,园长就像设计师,观念和想法都需要不断地打破和重构。通过分析幼儿园中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各类环境互动的场景,重新建构以技术和工具为支撑的幼儿学习空间、幼儿园管理平台,连接人和技术。我们通过前期对应用端的人、事、物的思考以及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学习与借鉴,到后期与合作方协商共建园所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进而打造出我园的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平台、智慧校园管理和智慧校园服务的应用平台,并将教师发展、教学应用、家园共育、信息化管理、儿童发展评价等各类教学管理场景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无感刷脸进出幼儿园、AI机器人与孩子互动学习、天眼监控防范危险、用数据解读儿童发展、灵活选择教学工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些似乎在电影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如今已切切实实地落地在了这所幼儿园。
科技联结管理,为团队发展赋能
在智慧化的校园管理应用中,我们关注使用技术的人,除了关注教学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外,也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让行政人员、后勤人员都能够切实浸入在我们的智慧校园系统中,成为系统更迭发展的重要一员。
(一)注重吸纳理工科背景的人才
1.搭建多知识背景的教职工队伍
幼儿园创建之初,筹建招聘小组时,就确立了教职工队伍的知识背景结构。在教学一线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招聘部分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和其他非教育行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形成2/3的文科生和1/3的理科生的结构。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融合,在决策中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幼儿园的管理跳出了经验的思维定式,能够从不同角度为管理注入灵感和活力。例如,我园的安全主任,所学专业是机械制造,在应聘幼儿园工作岗位之前,在食药监局工作多年。当他用半年时间熟悉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之后,用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思路重新梳理了幼儿园安全管理,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工作方式。针对幼儿园儿童摔跤、磕碰事件的高发地点和器械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做出每个场景下的安全指导策略。
2.纳入首席技术官制度
我园在幼儿园教育系统中吸纳首席技术官(Chief TechnologyOfficer,以下简称CTO),对传统电教老师从职位名称、职位职责上进行了更新迭代。CTO重点规划智慧校园建设、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场景、提升全体教职工信息技术水平、开展智慧幼儿园与高科技企业的项目合作等,是幼儿园信息技术的顶层设计者和实践管理者。他们不再是以摄像、软硬件维护、视频制作等为工作内容的电教人员角色。同时对于CTO的培养方式,我们更加关注“跨界”和“创新”,一是让CTO去高科技公司跟岗学习;二是通过我区搭建的人才交流学习平台,参加各类学术(技术)交流、培训,参与市、区、校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管理和应用;三是参与园所顶层设计,让信息技术弥散在幼儿园课程、管理和教师成长中。CTO不断学习和参与,吸纳先进的理念、经验和应用方式,并将其和幼儿园管理、教育相融合,运用于智慧校园场景中。
(二)强化对教职工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更是变化的时代对于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我园成立了信息技术研究小组,进行新技术、新应用在一线教学现场中的研究与使用。同时,我们不断引入跨行业专家进园,分享科技与互联网的通识知识与前沿发展情况,更新教师的基本办公技能、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等。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从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知识的搜索者。教师们也养成了新的问题解决思路:善用工具,事半功倍。遇到难题时,他们首先会思考有没有工具可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借助物联网技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我园采用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校园安全。针对每位在园的幼儿,我们的后台系统中会储存着他们固定接送的家长信息,儿童入园、离园均需通过人脸识别闸机,在通过闸机的一瞬间,家长手机端和园所的管理系统都会收到相应的信息。同时,为了增强安全管理系数,家长入园后,系统会自动将信息推送至幼儿所在班级的电子班牌上,老师收到信息后,会请孩子出班与家长汇合,二人一起刷脸才能出园。除了人脸识别系统严格监控校园出入通道来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外,我园与政府数据连接的“天眼”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实时全方位监控园区安全。一旦有可疑人员进入监测范围,幼儿园管理者就会收到警报,提醒园区进行特别防护,有效杜绝了危险分子进入园区实施犯罪行为。
技术为多个应用场景赋能,让园所管理更加“智慧”。
科技联结课程,为幼儿学习提质
(一)利用AI技术,支架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
当技术能够不限时间、空间地解答孩子的疑惑,与孩子共同学习时,技术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教育的温度。我们在教室中引入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等AI技术,幼儿通过与智能音箱对话,可实时从互联网上搜索音乐、绘本故事和百科知识等所需的信息和资源。而智能机器人可以听懂人的指令,实现人机对话,在孩子们的心里,机器人有时像老师,能够解答问题,有时像朋友,能和自己一起玩耍。结合了语音互动功能的智能设备就像班级里的第三位教师,儿童可以随时与其互动、交流,获得信息。
(二)借助AR技术,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和途径
AR技术是一个连接现实和虚拟的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教学空间的转换,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提高个性化教学的实效性。我园2019年的毕业典礼主题为“向阳而生”,孩子们选择将向日葵作为代表毕业的一种植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向日葵,我们从3月份就开始了向日葵的种植。看着种子慢慢发芽,长成一朵朵盛开的充满生命力的花儿,孩子们非常欣喜。在这个以科学领域学习目标为主的种植活动中,如何引入人文的精神呢?我们借助“博物馆”APP云参观了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博物馆里藏有梵高的11幅不同形态的向日葵画作,并配有画作的创作背景介绍。借助AR技术,穿梭在19世纪的荷兰和法国,靠近艺术大师的每一幅作品,为“向日葵”这个主题活动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三)借助物联网技术,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得见
我们通过借助可穿戴设备收集幼儿的体征、学习数据,根据相应的数据来调整教学行为。当幼儿在室外活动时,户外感应基站能够通过幼儿佩戴的智能手环记录幼儿的运动量、心率等体征数据,体育教学和卫生保健等相关教师能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估幼儿当日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户外锻炼。在区域活动时间,当幼儿进入某个学习区域时,通过手环打卡记录区域选择、停留时间、出入频率等。通过分析单个幼儿的打卡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学习偏好,而每个区域的打卡频率,可以反映区域创设的有效性等。
技术是理性的,教育是感性的,二者之间应该相互交融。当我们用技术呈现真实的数据,来反映我们的教学样态时,会让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同时也让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
在优师教研里,技术是有边界的。科技只是教育实施的手段,当技术被妥善运用时,技术则成为教育的助力,它能够唤醒孩子对世界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也能提高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技术运用的道德边界也需要被重视,无论是教学、研究和管理都应立足于尊重儿童的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开展。我们所崇尚的回归生活的教育并不会、也不能因为技术本身而变味,当技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应当拥抱和理性地接纳它。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种本能,是天性中对世界认知的渴望,也是生理上的生存技能。所以我们研究孩子、研究环境、研究教育,不断探索与打破我们对于学科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学校的边界的认识。
万物互联,这是一个儿童以“数码原住民”身份成长的时代。在信息和智能浪潮中,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成为技术的“自由人”,用科技加持他们成长的力量,让他们更好地站在未来中央。
本文为广东省新课程示范性保教项目“融合与创新
——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智慧幼儿园构建的研究”重要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18-02-44。
本文发表在《学前教育》2021年第2期
策 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文字编辑| 王 娓
微信制作| 郭映雪
本期系列文章
众创智慧 融合共生 ——走进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