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苏婧
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曾说过:“儿童到幼稚园要学些什么?幼稚园教师须教些什么?教和学又怎样地联络起来?这三个问题就是幼稚园教材研究的中心。”“教师和学生恰如一件东西的两端:从这一端到那一端,又从那一端到这一端,中间的凭藉物必须能把这两端彼此紧紧地衔接,才能够发生相互的关系。”
张雪门先生所说的这一“凭藉物”就是“玩具”“图书”等活的“教材”。幼教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关键要素。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材”而异,那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热爱玩具、图书,热爱研究幼儿园的“教材”,最主要是热爱研究与教师、玩具、图书开展互动的儿童。
透过北京市第六幼儿园和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的这两个活动案例,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教师对儿童爱得科学,因此方能把握儿童发展规律,从研究玩具、图书入手,实现对儿童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尊重。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就要对材料(包括图书、玩具)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预设其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两个案例都充分说明了好的玩具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非常注重挖掘玩具材料本身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对玩具材料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体现出教师所具备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正如,在《孩子们的超级军舰》案例中,教师全面、细致地分析了玩具的构成及所蕴涵的概念和任务,为了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宜有效的支持,还研究了玩具材料的特点、蕴涵的科学概念和主要玩法,并基于低结构材料操作性强、可变性强等特性及现阶段发展水平和幼儿现场的操作状况,确立了观察、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要,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的有效支持策略,激发幼儿不断探究,提供了充足操作和想象空间的可能。
又如,在《镜中猜》案例中,教师也是分析了镜中猜这款高结构玩具材料的特点及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依据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表现和所出现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充分的讨论,支持幼儿不断将操作活动引向深入。
幼儿的幸福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其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其天性被充分关注,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幼儿的主动性的前提下,建构有效的支持策略,为幼儿铺设台阶。
从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能够从优师教研看问题,重视幼儿的兴趣,用心回应幼儿的需求。正如日本教育家高杉自子所主张的那样: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设置环境,站在孩子的立场创造生活,与孩子们共同游戏、同悲同喜,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正是由于幼儿园加强了立足教育现场的研究,“让孩子的发展看得见”。因此,研究儿童、研究玩具和图书,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提法,更要落实在幼儿园及教师的具体实践和教研中。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