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北京,秋风送爽。由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优师教研和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联合举办的“京津冀一体化”促学前教育发展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此次活动将安排“走进名园”观摩与交流,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王梅珍科长,带领河北区17个园所30多位园长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
优师教研副社长、副主编李一凡致辞
李一凡女士指出,此次活动以“走进名园”观摩交流为主题和形式,旨在搭建优质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促进京津两地的幼教同行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学习,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加强幼教实践与探索,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学前教育的协同发展。
王梅珍科长在讲话中也强调了天津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推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培训创新开展的新要求和新希望,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带领天津的园长和老师走进北京名园,与幼教同行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交流,能够互相促进,在办园理念和实践层面有新的拓展。
第一站: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
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在龚春玲园长的带领下,传承多年来对幼儿自主游戏研究的园本课程特色,借鉴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理念与实践策略,已成为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首批实验基地之一,数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观摩团队。此次“走进名园”,通州大方居幼儿园再次向各位园长和老师展示了完整的海森高活动室区角游戏模式,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 区角活动开始
8:45左右,我们走进中二班,看到两位老师分别带领一组小朋友,围坐成一个圆圈,一组在玩“击鼓传帽子”游戏,一组在玩“猜扑克牌考眼力”的游戏。原来孩子们正在做计划!
海森高区角游戏常规包括“计划–工作–清理–回顾”4个环节,计划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游戏意图的环节。我们看到中班的孩子有的仍然需要连说带比划,有的还需要跑到相应的区角找到要玩的材料来说计划,许多小朋友都喜欢选择相处要好的同伴一起“工作”。
做完计划的小朋友就可以按照自己刚才做的计划,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游戏了。很快,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自由地出入各个区角,自如地取放材料,忙而不乱,游戏专注。
孩子们游戏期间,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们也一刻没闲着。
老师们有的选取一个好的观察角度,踏踏实实坐下来,观察孩子们游戏活动的完整过程。
有的老师在轻声地和带班老师进行咨询和交流:为什么区角要这样摆放?材料怎么还可以搬来搬去的?这些材料的标识这么多花样,怎么设计的呢?……
太多问题了!别急,我们一会儿还有集中交流的机会呢!
清理时间,在大班,我们看到孩子们正在合力一起动手把家庭区的沙发、大床和许多小家具从积木区搬回来。老师解释说,孩子们刚才在积木区搭了一座房子,家庭区的家具材料几乎都搬过去了。现在乍一看乱哄哄的,实际上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个区角的材料,交流合作也更复杂,其中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时刻。这是孩子们的真游戏,游戏水平也更高。
回顾时间,孩子们又按小组围成一圈,对今天的活动情况进行回顾。只听有的小朋友说:“我去了娃娃家,和乐乐一起给娃娃喂奶了。”“我今天在艺术区给扇子涂颜色了,我把黄色和绿色混了起来,发现还是有一点黄。我下午还要涂另一面。”“我今天觉得自己有点丢三落四”……孩子们认真地倾听同伴的描述。老师的回应也充分体现了海森高“描述、重复、延伸、重构”的语言策略。
观摩完孩子们的区角活动,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首先,通州大方居幼儿园教学主任刘营老师进行了幼儿园实践海森高主动学习课程的交流分享,从主动学习理念的学习到实验班的开展再到全园的推进,从区角环境材料的调整到区角常规的实施再到教师的备课与家园共育,幼儿园经历了从颠覆到困惑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引发了在座很多老师的共鸣。
接着,小、中、大3个年龄班的3位老师分别带来了孩子们游戏时刻的精彩案例。孩子们与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赞叹。
最后,双方进行了交流互动,就教师备课、活动空间与睡眠问题的解决、材料标识、师幼互动、语言沟通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海森高区角模式对于大多数幼儿园和老师来说虽然还是新鲜事物,但是其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策略,以及鲜明的效果,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站: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下午,大家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虽是中午,却毫无困意,因为这里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神秘园。身着素色单衣的胡华园长一脸笑意,从花丛中走来,安静美丽。大家不禁有点小激动——一会儿要有精彩的讲座哦!
途经走廊上楼梯去往多功能厅,老师们忍不住对这里独特的环境驻足拍照。与常见的色彩斑斓的幼儿园装饰相比,这里很素雅,素雅得让人不由得安静下来,并心生敬畏,引发思考。
胡华园长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同时也是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这所幼儿园是她将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的呈现,倾注了她独特的教育思想与深厚情怀。这个下午,她带来的 讲座题目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办学思考与实践。
“我们想要的幼儿园,不是色彩缤纷的,而是追求一种收敛、含蓄的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庄子》说‘虚室生白’,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阳光,内心清澈明静才能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愿意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但我们从未忘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儿童的学习与幼儿园的管理之中。”
“我们主张回归自然,崇尙天人合一。我们的环境是以儿童为中心,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为儿童所建,不是为成人所建。我们所倡导的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接地气的课程。而课程是需要编织的,本土文化、环境、儿童、教师、家长都是我们编织课程的重要元素。”
这样的课程理念,对孩子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活动室看一看,到户外看一看吧!
★ 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
幼儿园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对儿童发展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而编织成的课程体系,每月一个主题,体现了对儿童生活的认同与回归,通过课程设计,再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我的心里住着谁?”“我长大啦!”……他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耐人寻味;像科学家一样探索,令人赞叹!
★ 猜一猜,这是哪里?
这是幼儿园的楼顶,种着各种花草、小树、蔬菜。孩子们自由地拍球,在园子里穿梭奔跑,在藤蔓下悠闲地聊天,有的小朋友还在给菜园子除草。他们一会儿跑过来搂一下老师的脖子,一会儿跑过来对着胡园长说:“园长妈妈,我喜欢你!”
这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树屋,看,他们玩得多开心!
这是幼儿园大门右边的一个角落,是不是很像公园里的一个僻静所在?
难怪,孩子们给自己心爱的幼儿园取了很多别名:花花草草幼儿园,有树屋的幼儿园,有魔法的幼儿园……
这是户外的一处洗手间,一个小朋友对参观的老师说:“你看,我都不用回班就能上厕所了!”
真是无处不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啊!
★ 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一个小朋友发现了一条蚯蚓,引来了一群小朋友和老师的围观。大家都很专注哦!
这是老师和孩子在一起讨论游戏的玩法。这样温馨的画面,是不是很像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嬉戏?
★ 猜一猜,哪个是带班老师,哪个是参观的老师?
当参观的老师们一“混”进孩子们的活动场地,从穿着打扮上,我们根本无法区分,哪些是带班老师,哪些是来参观的老师。这里的老师们没有被要求必须穿统一的服装,而且他们的衣服大多素净淡雅、质地柔软……
这里,尊重每个个体生命天性的绽放,注重每个人的自我成长;在这里,人、事、物都是那么的和谐!
不知不觉中,观摩活动已接近尾声,老师们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流连忘返。一位老师感慨地说:“这次真的是不虚此行啊!”这可能也是所有参观老师们的共同感受吧!
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聚会,希望“京津冀一体化”促学前教育发展系列活动能给更多幼儿园带来跨地域、跨文化的资讯与成果,推进更深入、更接地气的培训与指导,协同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联合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 合 影 留 念 ——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