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道  育至善之人]


【教育君语】

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应该逐渐完成由教材到学材、由教法到学法等观念的转变,就要走向“为学而教”,即为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而教。

走向“为学而教”
王小英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教”为“学”而存在,“学”有赖于“教”的引领。“学校”本应该以“学”为主,但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以“教”为中心的“教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也越来越凸显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关注。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应该逐渐完成由教材到学材、由教法到学法等观念的转变,就要走向“为学而教”,即为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而教。
一、强化并践行“教育即服务”的理念
学生不仅是教育系统中的“培养对象”与“管理对象”,还是教育系统中的“服务对象”。这意味着教育系统要为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条件,努力满足学生发展和学习的需要,保障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利益。〔1〕从广义上将学校教育当作一种服务,是基于人们对各行各业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每个人都是服务者”的俗语的习惯性认同,而非实质性认同。〔2〕因此,教师有必要明确或强化“教育即服务”的理念,把教育当作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服务来理解,以便切实地践行这一理念。
“教育即服务”理念的提出是有理论与现实依据的。马克思早已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有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学校教师服务。”〔3〕按照世贸组织的规程(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教育属于服务行业。可以说,“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在国际上早已流行,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我国在2001年“入世”后,教育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新的表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被完整地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这个方针中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教育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责任感。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成长中的人,教育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幸福。教育服务的久远性,以及不可撤销性与不可补救性等,都要求教师在提供教育服务时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人性化。教育服务特定对象的心理需求以及教育服务的目的,都决定了教育服务方式需要人性化。
3.公平性。教育服务是公益性的、彰显人道主义原则的服务。这里的公平性不是指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服务,而是给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
4.精神性。这是教育服务的显著特征。传递人类文明成果是学校教育的使命,给予教育对象最大的精神满足与愉悦是教育服务的独特魅力。〔4〕
教育界的服务意识尚比较淡薄,很多教师甚至还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当今教育理论界竭力倡导的“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性化”等理念都将成为空话,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思想基础也将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尽快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将自身角色由“知识传承者”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信息时代的新教育,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过去,教育过多地被强调为社会服务。今天,教育的基本职能需要转变成“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强调为每个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学习者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教师应该强化“以儿童为本”的服务意识。有了服务意识,教师才会更加关注和深入研究服务对象——儿童,探索他们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二、正确认识儿童的学习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或练习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以及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儿童的学习是从零开始的吗?当然不是。请看下面案例中一位教师对几名儿童围绕“西红柿是否死了”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所做的观察记录与思考。
 
〔观察记录〕“你们看,这株西红柿死了。”“不是死了,是蔫了。”“蔫了就是死了。”“这株西红柿还没有死。你看,这里还是活的。”“哪里还是活的?”“这里。我爸爸说,里边干了才是死了。这里是湿的,就是没有死。”“一定是死了,要不放到这里干什么?”“我知道了。这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这么说,它是死的也是活的?”“它是有点死了。”“你们看,这里有一个掉到地上的西红柿。我想它也死了。”“它还是活的。它里边有水。”“它没在树上就是死了。”“是活的。烂了才是死的。”“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活动反思〕一株西红柿是“死”还是“活”,即使对于一个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儿童居然能如此富有哲理地讨论这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让成人感到不可思议:蔫了就是死了、黄了就是死了、没有在地里就是死了、干了就是死了、腐烂了就是死了、掉到地上就是死了、没在树上就是死了、烂了就是死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理论”。例如:“是活的。烂了才是死的。”“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这样的“理论”是非正式的、直觉的,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理论”概念不同,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朴素理论”。 
以Wellman和Ge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事物,这个内部理论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解决特定领域内的问题和从事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朴素理论”。每个特定领域都存在不同的朴素理论。Wellman和Gelman在研究中(1992)总结出,朴素心理学、朴素物理学和朴素生物学是对学前儿童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核心领域。
儿童的朴素理论不仅仅是一些“错误概念”,等待教育者去消灭、纠正。儿童正是用这些朴素理论有效地解释与预测着他们所直面的种种现象。〔5〕可见,儿童是带着他们的认识来到教室学习的,而不是“白板”一块,等待教育者去涂抹。在古希腊语中,教育意味着“引出”,“引出”意味着儿童并不是一个空的容器,消极被动地等待着教师去填充,而是有着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的生命体。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三、科学把握儿童的“学习准备”
奥苏伯尔在其经典著作《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教学开始前,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是:儿童不知道什么,我们就教他什么,这是一种查漏补缺式的教学,源自壶杯式的“灌输”教育。其实,教学的有效开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儿童已知的基础上建立新知。这里的“已知”即学习准备。
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儿童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1.一般特征。指对儿童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
2.初始能力。指儿童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儿童的学习准备是儿童学习的内部条件,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学习准备提供外部条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往往从自身经验出发,从静态的文本出发,从教学大纲和教参出发,隔离儿童进入课堂之前的状态,阻断儿童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6〕然而,儿童学习活动的展开,与他的整个真实生活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在一节命题为《生命的价值》的作文课上,一个家里做水产生意的学生这样写道:“活鱼每公斤30元,死鱼每公斤10元;活虾每公斤40元,死虾每公斤15元;活蟹每公斤50元,死蟹只能丢进垃圾桶。因此,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随着科学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儿童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和习惯等进入课堂的。对儿童原有基础即学习准备了解得越深入、利用得越好,就越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而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了解准备水平、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四个环节。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这些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要科学地把握儿童的学习准备,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学习准备,以及个体特点与群体差异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等为中介实施课程,以儿童发展为课程导向,即教学应从关注“教的任务”走向关注“学的效益”,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定教”。
 
注释:
〔1〕裴娣娜,主编.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2〕〔4〕郑杰.教学服务是一项特殊的服务〔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9.
〔5〕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87.
〔6〕陈宇卿,徐承博,戈一萍.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王小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24责任编辑:郭卉菁)

往期好文推荐
(点击即可阅读)
【0】李季湄: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1】低声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5】朱家雄:观察、纪录为的是解读儿童,而非读懂儿童!
【6】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7】幼儿园到底都教些什么?这是我看到最好的回答!
【8】张明红:早期阅读是什么?读什么?怎么读?
【9】周兢:如何在游戏活动区域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10】叶澜:读懂教师,才能读懂教育

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星标】或文末点【在看】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版权说明

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