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转自公众号:温润之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5OTAxMzg2MA==&mid=2247484089&idx=1&sn=7790bc1e950c445d5c4ee856713a55fd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我们总是不断地听到一个词——尊重儿童。早教课、托班,亦或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常常说“要尊重儿童”。打开书本,我们看到“要尊重儿童”。如果跟身边有经验的母亲们交谈,你也会听到她们说“要尊重儿童”。


对0-6的孩子来说,“受尊重”尤其关键。我认为,如果要在万千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法中选择一条,来衡量儿童当下及未来是否幸福;如果在诸多教育质量标准中选择一条,来衡量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是否优质——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尊重儿童。


这样一句被说烂了的“尊重儿童”,我们是否已经读懂读透?对照下文,来进行自我检查吧——看看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尊重儿童”。


全文约6000字,细读大约需要10分钟


1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如果说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像火星与金星,那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就如同星空与地表


处在恋爱中的年轻人,或者处于婚姻中的成人,是最能深刻地感受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的。这种巨大的差异被描述为火星与金星之间的差异。


那么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呢?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相当悬殊,我认为类似于星空与地表的差异。


我们从《童年的秘密》里的一组小故事来看。




(1)搬水的儿童,纠结的母亲


蒙特梭利写过一个真实的经历。在纽约,一个年轻的妇女看着她两岁半的儿子把装满水的水罐从卧室拿到客厅。她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处于高度的紧张中:儿子尽力缓慢地穿过这个房间,并不停地告诫自己:“当心!当心!”


(你可能会觉得诧异,孩子会这样提醒自己吗——会的,我也亲眼见过:我女儿21个月时,她刚学会不扶扶手的情况下自己下楼梯。她小心翼翼地一边走就会一边提醒自己“慢慢走,一步步走”。)


孩子吃力地搬着水罐向前走,孩子的母亲终于感觉到必须帮助他了。于是她拎起水罐,直接帮儿子拿到了客厅。


但是,这个儿子很伤心,感到受到了伤害。这个母亲呢?她承认她认识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是必要的。但是,她又觉得,让孩子精疲力尽且浪费了许多时间是不适当的,她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件事


当这位妇女询问蒙特梭利的意见时,蒙特梭利内心想:“你不让儿童放手去做的想法产生于成人要保护自己的财产的本能。”蒙特梭利问:“你有诸如杯子一类的好瓷器吗?让你的孩子拿一件这种轻巧的东西,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这位妇女听从了蒙特梭利的建议。后来,她告诉蒙特梭利:“我的孩子小心地拿着杯子,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直到最后安全地把杯子拿到了目的地。”




(2)一大群成人注视着你


蒙特梭利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拿着一只超级大的面包往前走。面包如此之大,以致她双手无法承受,不得不把它紧靠在身体上。她被迫挺着肚子走路,因而不能去看自己的脚该往哪里踩。


在这张照片上,还有一只狗伴随着她,她一直在这只狗的视线范围内(就好像狗也一直看着她)。这个情景确实很紧张,似乎到了就要奔上去帮助她的一瞬间。照片的背景是一群成人都在注视着她。他们必须作出很大的努力来克制自己,不要冲过去帮助孩子拿面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儿童与成人之间心理上巨大冲突:


“成人注意的是他行为的外在目地,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取何种方法。这种自然法则叫做——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


在这种差异下,成人势必会出现这种状态:“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出巨大的努力,试图做某些看起来没有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完成时,他就感到非常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记住‘帮助’这个词,后文还会提到)。”


而儿童正在做的事情,更多的出于一种内在目的:他的内心有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和吸收力,催促着自己运用手、眼等,去探索环境、去和环境互动,最终建构自己——他建构的不仅是自己,也是未来的成人。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也在建构人类。


从这个意义上,我归纳:尊重儿童的实质就是尊重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记住此点,后文很多地方会提到,也是全文的核心)


儿童的强大生命力和吸收力,被称为“吸收性心智”,在0-6岁的儿童身上极其明显。


其中0-3的孩子拥有的吸收性心智更广、更不具有指向性,即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克尼说的“儿童让世界决定自己可以吸收到什么”。3-6岁的孩子则拥有一定的选择性,会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吸收。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孩子出于内在的目的在建构人类,大人则主要出于外在的“最大效益法则”在担心:既如蒙特梭利说的——孩子出于遥远的本能,担心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同时我觉得,父母在担心自己的时间被浪费,因为等待孩子做一件事需要很多时间;父母还担心因孩子的“无意义”行动,使得自己要做更多的事:如水洒落在地面可能要清理地面等。儿童与成人心理的差异,大的就像星空与地表。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我们说男人与女人的差异犹如火星与金星之间的差异。我认为,男女双方实际上拥有势均力敌的能力来感知这种差异,并具备势均力敌的行为调整能力


反过来看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就大不一样了。表达能力有限的儿童能够干什么?他们能做的非常有限。其一,你来夺“我”的东西,“我”就使劲不给你。但是儿童又有多少力气呢?其二,你不让“我”干这件事,我就哭。这两种表面的行动,暗示了孩子内心的波涛汹涌,然而成人冠之以“娃淘气”草草收场


当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称之为儿童受到了“压抑”。这种压抑很多时候都是出自于成人的不合时宜的“帮助”。“谁会想到,这种‘帮助’竟是儿童将经受的所有压制中的第一种压制,而且这种压制将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最严重的后果?”


2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成人不尊重儿童、压制儿童,将对儿童产生严重的后果


儿童本想通过自己的手将杯子放到小桌子上,可是成人给予的“不需要的帮助”对儿童造成了“压制”。如果是家里请的阿姨打破了杯子,成人不会责怪,可能只会说“下次小心一点就可以”;如果是家里的客人打坏了杯子,成人甚至会笑着说:“没有关系,这个杯子很便宜的!”


日复一日,儿童迟早从这些事情当中看出来:只有“我”是不被允许拿杯子的。为什么“我”不被允许呢?儿童解释不出来,但在一种并不“势均力敌”的心理氛围中,儿童很可能泄气,转而失去对某种活动的兴趣。至此,儿童的“退缩”和“依赖”的性格因素初见端倪。


“成人的禁令特别容易对儿童的行动产生约束力。”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走向水龙头的女孩


一个大约4岁的小女孩独自与她的祖母住在她自己家里。在自家花园里,这个小女孩想打开人造喷泉的龙头,但正当她要这样做的时候,她突然把手伸了回来。


她的祖母鼓励她去打开龙头,但是小女孩回答说:“不,保姆不许这样做。”祖母试图劝说她,说:“我允许你这样做,这是我们自己的家里。”


这个小女孩高兴地笑了起来,她伸出了双手,但并没有开龙头,最后又把手缩了回来。来自那位并不在场的保姆的一个禁令比就在女孩身边的祖母的劝说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障碍物中解救出来”。对于这个四岁小女孩遇到的障碍,祖母或许还是有办法的。


例如,当小女孩仍然不敢违背保姆的意愿时,祖母可以解释“她(保姆)是怕你的衣服会弄湿,怕你感冒,所以让你不要打开龙头。但是如果你的衣服湿了,我会帮你换的,不要紧!”


如果小女孩心里的障碍还是没有解除,祖母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祖母打开龙头让女孩开心地玩耍——祖母和保姆沟通好:女孩是可以开龙头的,并让保姆告知女孩——假以时日,渐渐让女孩自己打开水龙头——在以上过程中渗透:什么时间打开龙头最好、开好后如何既有趣地玩耍、又保护自己……


但是如果是一个更大的孩子呢?“一个大约7岁的儿童,当他坐着并看着远处吸引他的东西,他站起来准备朝那个东西走去,但是,他又退了回来并坐下来,他似乎过于纠结而感到痛苦。谁是阻止他朝前走的‘主人’呢?没有人知道,因为这在儿童的记忆中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是一个成人呢?你看着面前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决定的孩子,一个自卑、退缩的孩子,你会发现,你想让时光倒退二十年,去看看孩子的童年究竟经历了什么,去会一会他当时年轻的父母或教师,看看能不能提供一些帮助……


不是说没有方法应对这样的成人了,只是障碍重重、困难重重,未必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成人,也许症状还算轻的。


“儿童不被成人理解,成人和儿童争斗,成人却浑然不知。正是这种不理解让人们深受其害,儿童的内心正常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并转化为精神发展滞后、道德偏差,甚至表现为冷漠、懒惰和犯罪。”蒙特梭利如是说。


3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孩子的成长将让你刮目相看


如果成人支持了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求,儿童会是什么样子?


蒙特梭利也好奇儿童将是什么样子,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实践她的思想。我选择了一些既能让大家一窥教育方法、又能让大家看到教育成果的例子。



(1)工作42遍的孩子


(这个例子我曾讲过)在儿童之家,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系列圆柱体放进孔中,然后又从孔中取出。这些圆柱体的大小不同,正好与木板上的大小不一的孔相对应。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那么年幼的儿童如此聚精会神地一遍又一遍重复这项练习。蒙特梭利决心要看看她专心到何种程度。她让另一位教师继续带其它儿童唱歌或者走动,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小女孩的工作。她专心致志地操作着,好像这个世界停滞了下来。


蒙特梭利走过来开始计数:她重复这项工作42遍,然后才停下来。她仿佛从梦中醒来并且愉快地微笑着,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并环顾四周。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蒙特梭利后来注意到相似的情况在各种场合出现,每当儿童经历这种体验,他们就充满了活力。蒙特梭利后来称之为儿童内发的“重复练习”。


与之相应的,首先,她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教具(蒙氏教具非常多)——这些教具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同时还具备自我控错的能力(比如某个圆柱体如果放错了位置,很可能凸出一截,让孩子能自己调整),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能够自我学习


第二,蒙特梭利增加了儿童操作的时间,很多的蒙氏学校,儿童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地操作。


第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观察、记录支持每个孩子的独特成长步伐,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以下是蒙特梭利提出的老师应该关注的部分内容:



向上滑动阅览


一天中做哪几项活动,每项活动坚持多久;


如果儿童在某些时段自发地显得特别努力,这种努力可以持续多少天;


做任务时,如果环境中有分散注意力的刺激物,儿童反应如何;


通过观察儿童行为判断是否已经秩序化;


记录儿童无秩序的行为;


在建立秩序化的过程中,留意以下现象——极度的喜悦,间歇性的平静,对喜爱之情的表达;


儿童从同伴的进步中学到什么;


注意儿童是否遵从指令,是否接受召唤;


当儿童在别人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起到作用,请记录;


当儿童接受召唤变得成为习惯,请记录;


当儿童服从指令时积极而愉快,请记录

……

——摘自 蒙特梭利《教育中的自发性活动》


通过“工作42遍的孩子”,我们可以窥见儿童在充分地发挥好奇心,在发展自己的专注力,在向着自我教育(自学)的方向前进。当每个孩子喜欢上这种状态,他们也由衷地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变得不轻易打扰别人。



(2)儿童对待所谓“问题儿童”


有时候当新生刚转学进儿童之家,会比较调皮,打扰到别的学生和老师。一般成人可能会想讲“你太调皮了,你是个坏孩子。”但是儿童对待转学生的态度很不同。


有一个儿童对一个调皮的转学生说:“你现在很调皮,但是别担心,我们刚来的时候都是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会同情和安慰调皮的孩子,试图让他们放下不安,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当意外发生时,儿童和成人的反应很不一样。比如,当儿童打破了花瓶,他们自己就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因为他们本身并不想要破坏花瓶,而且他们觉得打破花瓶象征着无能,因为他们连花瓶都拿不稳。在这种时候,成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看你,把花瓶打破了。不是告诉你不要碰的吗?”


而儿童对待这件事情的做法就是都跑过去帮助那个打碎花瓶的同伴。他们会说:“没关系,我们再拿一个新花瓶出来就好了。”可以看出,儿童有一种帮助和鼓励弱小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社会进步的要素。每一次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都是人们去帮助弱小。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在这里了,儿童的善心和同情得以保护,他们在行动中诠释什么叫“人类是一体的”,什么叫“责任感”。他们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这样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一定是热爱和平的。


蒙特梭利指出17~18世纪的教育:“教育鼓励个人孤立和追求个人利益:教导学生不要相互帮助,不要给不知道答案的同学提示,只关心升级,在和同学竞争中获奖。这些可怜的利己主义者懒于思考,其后他们在世上彼此相处像沙漠中的沙粒:每颗沙粒都和其他沙粒分开。”


这是几个世纪前的教育,而当今的教育呢?文末犀利的短视频可能会让你认识更多。



(3)请拼写意大利万岁


在儿童之家,一个小男孩正在用活动字母拼写。当时意大利皇后就站在他面前,要求拼写“意大利万岁!”这个小男孩丝毫没有受干扰。尽管他听到这句话,但他仍然用正确的顺序把刚刚拼写的字母复原,他平静地工作着,似乎只有他一个人。


蒙特梭利说自己心里是这样想的:出于对皇后尊重,希望他暂时停下这项工作,而去拼写皇后说的那句话。但是,他无法放弃他自己已经习惯的工作方式。在拼写新的单词之前,他必须把已经使用过的字母放回到它们原来的位置。


当他干完自己的工作后,他就拼出了“意大利万岁!”虽然这个小家伙只有四岁,但实际上他已能控制行为和情感,并对他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应付自如。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现在,我们的成年人总希望自己具备一种心态——不卑不亢。但是要做到“不卑不亢”其实蕴含着一个条件。


这个儿童告诉我们了——要“不卑不亢”,需要不自卑:体现为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并认可其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尊重别人。


读完了三个例子,不知道读者们是什么心情,不过你们中可能有人跟下文中阿根廷大使想得一样。



(4)想亲眼确认的人


有一天,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共和国大使来参观“儿童之家”。这位大使提出,对他的访问不要预先通知,这样就可以更确切地证实他经常耳闻的情况(他不相信啊)


当他们一行到达学校时,才知道因为是假日学校不开门。当时,就在院子中的一些儿童马上走过来,其中一个儿童很自然地解释说:“今天是假日,但是没有关系,我们都住在这幢大楼里,门卫有教室钥匙。


于是这些儿童跑到各处去叫他们的小伙伴。教室的门打开后,儿童工作起来,他们专注、愉悦,相互独立而又浑然一体。他们令人惊讶的自发行为无疑得到了证实。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以上我精选了几个例子,大家可以从中窥探出尊重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后,儿童将有多么大的成长。


尊重儿童的实质就是尊重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


事实上,蒙特梭利用一个词来描述儿童的成长——“正常化”,即发展进行得很正常的情况下,孩子会出现的成长结果。她认为让孩子达到“正常化”是幼儿教育的目的。“正常化”的特点包括:独立、热爱工作、专注、自尊、自信、友善、具有责任感等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蒙特梭利用了特别多的方法来确保: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内心“建构人类”的需要。我总结为以下两条。


第一,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儿童


(1)儿童具有内在的蓬勃的生命力(或者说“人类倾向”),激发着儿童不断地运用自己手、眼、耳、鼻等感官去探索和吸收环境、建构自身。


(2)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变成“热切的和充满活力的”,这些敏感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


(3)儿童探索和吸收环境的努力,在部分成人看来可能是缓慢的、费力的、甚至是无意义的。但正是这些持续的努力,让孩子逐渐变得专注、独立、热爱工作、自尊、自信、具有责任感——儿童正在建构未来的人类,“儿童是成人之父”


第二,行动上坚实地追随儿童


(1)对教师(包括父母)提出极其重要的指引:教师为儿童做好准备的关键在于——对待儿童的态度


(2)把每一个儿童当成完整的个体,在教育中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真实需要、真实感受、真实成长。极其强调成人对儿童进行特别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给予教师时间去做这件事(不是追求活动的“多”与“新”,也不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或“好看”,因为这既占据儿童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浪费教师宝贵的观察与互动时间,使得两者都精疲力竭)


(3)创设科学的环境,给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活动和教具。此点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关键的。儿童的环境中,最关键的仍然在于成人是如何认识和尊重、支持儿童的。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看看以下这个5分钟的视频。再强调一次,强烈推荐!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玛利亚·蒙特梭利.教育中的自发性活动[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2017.

[4]艾莉森·高普尼克.孩子如何思考[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温润之家:作者Dory陈蓉,学前教育学硕士,传统教育探索者,蒙氏教育爱好者,为您讲述科学育儿法的触类旁通:接地气、讲实效、重长远。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儿童是否幸福、教育是否优质,全在这4字!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