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观察评价
在幼儿园工作过就知道,幼儿老师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写教案、设计环创、投放游戏材料、组织幼儿参加集教活动和游戏、幼儿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监管、家长面对面沟通、班级群管理、参加园本教研学习……
是的,这些都是。但还不够,经验和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是体现在每天完成了以上大量的工作上,而是体现在真正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专业观察和解读支持上。因此,儿童观察评价的工作开始受到幼儿园管理者的广泛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
01 /
观察评价工作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却也获得“自上而下”的无力感
写观察记录或者写儿童的成长故事,开始成为幼儿老师们每一周、甚至每一天的一项重要案头工作。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 有些幼儿园对每个老师提交的观察案例专门规定了数量,而且园级管理者要定期检查,就像检查写教案一样批阅、签章画押。
? 有的幼儿园规定,每个孩子要有一定数量的儿童观察故事,要定期给家长分享沟通,而且学期末要做成儿童成长档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的记录和发展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物化呈现。
? 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检查和要求中,也会规定把儿童理解与儿童观察这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管理和教育质量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
儿童观察评价、理解幼儿和支持幼儿,这一理念我相信没有人会持否定的态度。倒是,它如同是一颗定心丸,让老师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性和职业价值所在。可是,当老师着手进行观察和记录时,他们遇到的困惑和焦虑是什么?我们需要先听一听,老师们是怎么说、怎么想的。在一本书中这样记录着幼儿老师,总是在脑海中出现对抗、博弈的两个声音。
(图片来自书籍《观察的艺术:观察改变幼儿园教学》)
表格左边栏似乎代表了老师心中的焦虑、无奈,右边栏好像是老师心中与现实抗衡的一种声音(对于理想主义的老师来说,这或许是让她能坚守在教育战线的最后一丝希望吧)。如果将这两种对抗的声音放在天平的两端,当左边的焦虑、压力和无力感日积月累负重过多,另一端的理想和幸福感便会被最后的一根压力稻草摧毁。在这一系列的两个声音中可以看到,对于儿童观察评价这项工作,有时老师会感到很无奈,因为“要对每个孩子的进步做出评估”。
是的,在大班额条件下,要对40、50个,甚至更多孩子的发展进行持续观察和评估,是一件费精力和耗时间的事情,因为孩子的进步显然不是在一次、两次观察中就能得出结论的。然而,老师又会感到有意义和成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教会我许多,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么多进步成长展现在眼前。”
(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教师观察的困境与出路)
很多老师用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时间来写儿童观察记录、成长案例,抱怨工作量如山一样堆积,而且看不到它“有用”。我认为老师的这种无奈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无力感”,而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无力。
基于整个社会和行业一直不重视对儿童个体的理解和认识,对儿童发展的专业研究基础薄弱这一现实根源,因此从园所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都是极其匮乏的(往往都是主观、经验、片面地判断),而从科研机构、专家到一线实践者也没有基于儿童发展里程碑的认知,而践行出一套经过广泛验证有效、具有普适性的、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的实操性的方法体系。
02 /
好的观察记录方式,
是带着理解和认同
观察或者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很多,只要上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课,听听专家讲观察的方法,总会略知一二,比如事件/时间抽样、参与式观察、作品取样、叙事记录等等。然而,这些常见的观察研究儿童的方法,只告诉我们观察的形式,不能向教师揭示儿童行为发展的实质、不能帮助教师准确阐释所看到的现象和预测儿童的发展。因此,这样的观察方法很难被幼儿园老师广泛性采用。学会这些观察方法的老师们,或许也不见得让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变得科学起来。那么,这些方法本身对幼儿老师来说,就不是最根本性的、最能有效理解幼儿的方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一个好的理论总是具有实践性”。我想,如果有一个好的理论,那么它一定具有较强的实操可行性。而且一定要有配套的实践指导方法的理论,才算得上是好的理论。那配备一套有效的观察评价方法,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对儿童的认知,这样的理论是什么?这样的观察评价方法又是怎样的?
以我之拙见,好的观察记录方式,大概是带着理解、认同的心态去进行观察和客观真实地记录。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认同儿童呢?或许只有回到儿童身上,放下成人的强势、偏见和主观臆断,真正了解儿童是什么、懂得儿童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才能做好“理解”吧!我们尤其欠缺的是一套包含对儿童的哲学认知、又对其发展规律详尽描述的理论知识和评价方法体系。
03 /
缺乏观察解读儿童的抓手,
教师的观察记录存在3大共性问题
正是因为缺乏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大部分老师遇到的情况是,不明白在现场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代表着儿童在做什么、发展了什么。
所以,老师不知道怎么有重点地写,就记成了流水账。老师也不能做到客观地解读、评价,因为不明白儿童行为反映了怎样的发展(发展经验及发展水平程度),所以只好用自己的情绪色彩、主观经验来对儿童行为作出偏见、不准确的结论。甚至当老师一边写着流水账和贴标签式的记录时,早已忘却了写观察记录的目的、初衷是什么。
一位老师把区角中对一位小朋友的观察记录如下:
观察记录:“苗苗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每天都喜欢在益智区里玩玩具。当老师弹琴收玩具时,她好像没听见,还在继续玩,其他小朋友都上座位了看见他还在玩,喊道:“老师,苗苗还在玩。”苗苗不理睬。”
教师分析:“苗苗刚来上幼儿园,她的性格要强,爱玩玩玩具,只要有得玩什么都可以不管,对于老师提醒的琴声也不例外,完全没有了常规。以前在家有妈妈依着他,但是来到集体生活,不能就这样没常规,所以要受到老师的约束。”
从老师的文字中,大概能了解她是想观察记录苗苗小朋友对“集体生活”这一经验的发展情况。可是在记录中,真正客观地呈现苗苗对集体生活常规的认知和行为的关键信息,少之又少。反而占据大篇幅的是老师强加的判断,透露着浓浓地偏见色彩。
当翻阅完上千份老师的观察记录,上面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大概是老师们在观察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01. 观察不聚焦、缺少目的性。就像上面的例子,因为老师不清楚幼儿在“集体生活”这一发展经验上的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所以无法捕捉到幼儿的关键行为,只好介绍一连串背景无关信息。
02. 撰写技巧方面,对无关的背景信息描述过多,对典型行为的描述少。除了因为对儿童的发展规律理解不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老师自身的语言表述、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不足。
比如,要观察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老师就记录为“××拿了一盒珠子玩串珠游戏,他一手拿着绳子,一手拿着珠子,先穿一个绿色珠子,又穿了一个红色珠子”。
显然这样地记录,做到了客观,但也只强调了幼儿在做什么,对于在串珠过程中“小肌肉动作”是如何运用的、如何体现幼儿手指的力量控制和协调性的,没有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就无法了解儿童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然,这也跟老师在观察之前对儿童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和典型行为的理解有关。
03. 记录不客观,情感色彩、主观判断的描述多于对儿童真实行为的描述。老师在记录行为时,常常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主观评价,积极的、消极的评价语言都会写进去。比如,“××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把另一个小朋友的凳子抢了,看得出他是一个霸道的孩子。这都是因为家里人经常惯着而养成的坏习惯。”
客观、真实的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发展评价的基础。这个环节如果做不到有效地记录,评价就不真实。在观察记录时,如果不理解儿童发展规律、不清楚儿童的发展里程碑,就无法准确捕捉到儿童行为的关键信息。心中无目标,观察就不知道哪些行为应该被重点记录、具体描述出来,就无法做到科学、有力的评价。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