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正式提出,自此成为指导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一项基本原则。
经过30余年的努力,幼儿园教育实践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幼儿在园有更长的游戏时间、更丰富的游戏材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普遍持有的基本信念。
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的开展质量不高,其中一些幼儿园还存在一日生活全部是自由游戏或者完全没有游戏的极端情况。在当前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强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幼儿园游戏活动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突破路径,以推动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个体化与社会化冲突中的幼儿园游戏
幼儿园和幼儿不是处于真空之中的,游戏与儿童及幼儿园教育的关系从根本上是更大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结果。因此,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必然会受到幼儿园与个体、社会之间关系的制约。如果我们把幼儿园游戏问题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从幼儿园与个体、社会的关系的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当前幼儿园游戏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幼儿园教育这个场域中的权利争夺和利益博弈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内外功能失调的表现。
1.内在育人功能的失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张力
根据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属于教育机构,育人功能是其首要的本体功能,而育人包含了个体化和社会化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过程。
心理学理论从个体的需求出发指出,人既有成为独特自我的需要,又有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需要。社会学理论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个体化反映的是社会对个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认可。
而就社会化而言: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对个体进行教化,引导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
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以适应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
由此可见,不同学科的分析都支持个体化与社会化是两个并行不悖、同等重要的发展任务和教育目的。
2.内在育人功能与外在社会分层功能的冲突
二、关于可能出路的思考
1.全面认识个体化,协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个体观念,个体从属于群体,由先在的习俗与角色所塑造。我们在借鉴学习西方社会思想的过程中必须要准确解读,并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体的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之间并不矛盾。
个体在追求独特和自主的同时依赖于社会实现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也依赖个体来实现自身的维系与发展,社会按照发展需要对个体加以引导和约束是必须的。因此,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幼儿的自由、自主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自我负责和社会适应,帮助幼儿掌握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仅仅强调放手、自由、自然,还应肯定教化与教师的作用,从社会制度和规范的要求出发审视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更好地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
2.理性认识游戏与幼儿学习,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
3.尊重家庭的权利与需要,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的幼儿园教育
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减小教育竞争的压力
◆ ◆ ◆ ◆ ◆
想掌握学前教育大咖的最新资讯吗?
想一键获取各种学前教育资料吗?
想近距离了解《当代学前教育》编辑部吗?
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当代学前教育》交流群吧~